摘 要:當前農村警務存在警力不足、治保會職能削弱、駐村民警考核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積極推進農村警務戰略的實施,合理劃分農村警務室,建立彈性工作制,樹立情報信息主導警務的理念,提高駐村民警的政治、經濟待遇,有效地開展農村防范工作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構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農村警務運行機制。
關鍵詞:農村;警務;駐村民警;新農村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060-02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治安的秩序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隨著農村改革發展的深度推進,農村地區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治安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不斷帶給農村公安工作新的挑戰。積極推進農村警務戰略的實施,構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農村警務運行機制,對改善農村的治安環境、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當前農村警務特征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社區的特征
農村具有強烈地域特征,地緣關系十分明顯,受自然環境的支配和影響,農村聚落點總是限定在一定規模或空間的范圍之中。目前,中國約有500多萬個自然村,并在此基礎上組成了70多萬個行政村,農村總人口接近9億。平均每個自然村的人數為不到200人。村落社區人口規模小,同農耕半徑小以及土地容納勞動力的程度有關。低密度、小規模的人口聚居決定了農村居民的許多社會特征,如建筑物以平房或獨棟小樓為主,居民宅院比較大,地理環境上開放性較強。
由于村落社區聚居規模小,與外界交往不多,人口的社會性流動小,接收外部信息途徑受到一定限制,變遷比較緩慢。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社區成員異質性低,居民在文化程度、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也很小,職業分化程度也明顯低于城市或城鎮社區。居民之間有較深的了解,彼此之間相互熟識,形成的人際關系十分密切。農村成員比較固定,外來人員少,成員之間熟悉,一旦有外來人員出現,容易引起村落成員的關注,這個有利條件決定了鄰里守望制度的建立,外來人員難以白天在農村作案,所以發案率低。但是低發案率也使得農村成員的防范意識薄弱,有些地方農村還有門不閉戶的習慣,一旦有流竄的“白日闖”,犯罪分子也容易得手。
農村勞動有明顯的農忙季節和農閑季節的區別,由于農作物生長周期較長,而且在生長周期的不同階段對勞動力的需求程度不同,因而在勞動時間安排上有較強的季節性,這導致了農村發案具有較強的規律性。冬季農閑季節,無農活可干,人際交往比較頻繁,一般聚集打打牌和麻將,容易發生賭博案件。冬天戶外活動少,農村地區無公共活動場所,晚上戶外人員更稀少,天黑的早,易發生夜間盜竊雞、鴨、牛、羊、廚房財物案件以及盜割電纜電線案件等。春種秋收是農忙時節,在此時間里,村民們整日忙碌在農田里。家家戶戶都下田忙農活,家中無人,易發生“白日闖”案件[1]。
(二)當前農村警務存在的問題
1.警力不足。農村警務需求與警務供給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隨著鄉鎮政府的撤并以及農村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過去以鄉、村為核心的公共聚集方式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以商品生產、銷售地點等新的聚集空間。一些治安問題的發生、發展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然而農村人群的新的聚集場所治安力量非常薄弱,農村警務體制卻沒有隨著這些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警務力量也沒有加強。有的派出所甚至隨著鄉鎮政府的撤并而撤并,致使有的偏僻地方的農村派出所機構及其警員數量逐漸減少。農村警力不足主要表現在警察的數量達不到要求。例如筆者2009年考察的方塘派出所只有民警3名,卻管轄全鄉總面積267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142個村民組。泥江口派出所只有民警 6 名,卻建立了 4 個農村警務室,警長顯然無法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警務室的工作上[2]。
2.治保會大多處于癱瘓狀態。隨著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生產變為分散經營,農民對集體的依附性逐漸減弱,按傳統方式發動群眾進行群防群治很困難。過去曾經在維護農村社會治安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農村治保會、治安聯防隊等組織,職能不斷被削弱,組織不健全,人員不足,工作積極性不高,尤其是偏僻地方的治保組織已經陸續解體,群防群治工作失去了原有的效用。相當一部分依靠村干部來開展的治安基礎工作根本無法開展或開展效果不佳,公安機關的協輔力量急劇下降。很多糾紛無村干部調處或調處不及時,農民有糾紛誰也不太愿交錢去法院打官司,基本上找派出所,使得農村派出所承擔了大量的此類工作,不堪重負。隨著輔警資源的流失,完全靠基層派出所單打獨斗,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警務日益增加的需求與警務供給之間的矛盾[3]。
3.駐村民警考核機制不健全。由于農村地域廣大,設置在農村警務室一般都距離派出所比較遠,一般都在十幾公里左右,遠的則達二三十公里,交通不便。對駐村民警的工作考核成了一大難題。駐村民警原則上每周必須向派出所報告一次工作情況,遇有重要情況要隨時報告,但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很難考核駐村民警的警務績效。有的民警認為農村警務室地偏路遠無人問津,干多干少一個樣干,思想消極,不思進取;有的民警認為責任區就是自己的小王國,膽大妄為,發生了案件不報告便私自處理,甚至大搞亂收費、拉關系等不正之風[4]。
二、推進農村警務改革和發展的思考
1.因地制宜地劃分農村警務區和建設農村警務室。因地制宜地是規劃農村警務室設置的前提和基礎。劃分農村警務區應根據村落社區的區位結構和地理環境等因素綜合考慮,劃分過大不便于管理和控制,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而流于形式;也不能過小,這會浪費本來就有限的警力資源。可以在治安復雜、經濟實力較強、出租私房與流動人口較多的村單獨建立農村警務室,而治安狀況穩定或經濟實力一般、位置相鄰的2~5個行政村組合建立農村警務室。在農村邊遠山區,警務室下面還可設置若干個工作站,或者設立流動警務室。
2.建立彈性工作制度和相應考核機制。駐村民警結合轄區治安現狀和服務群眾的需要,自行調整工作時間。駐村民警每周在警務區工作時間達20小時以上,做到警務室門常開、警常見、事常辦。按照“警力跟著警情走”的原則,結合農村警務工作特點,針對轄區發案的重點季節、重點時段、重點部位制定預防犯罪,來有效遏制各類案件的發生。駐村民警的考核應以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相結合。目標管理考核,除了考核民警的破案數和抓獲各種人員數外,更是將轄區內的實有人口管理(包括常住人口、暫住人口、重點人口)列為考核的重點;在績效考評考核中,不僅考察轄區發案率,還要考察群眾滿意率、安全感等軟指標考核,著重解決了民警到農村“干什么”和“怎么干”的問題。
3.加強情報信息基礎工作。農村警務作為一種“以防為主、先發制勝”的主動型警務模式,要求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案(事)發前,及早發現問題,提前解決問題。派出所應以農村警務室為平臺,駐村民警要不斷提高情報信息主導警務的理念,著眼于拓展信息渠道、延伸信息觸角,大力推進農村信息警務建設,在個體店主、門衛保安、村居干部、環衛工人、公復場所服務員、自備車司機等人群中廣泛物建義務治安信息員和治安積極分子,并保持經常性聯系。
4.組織開展農村防范工作。駐村民警要充分依靠基層組織,宣傳、動員、組織群眾開展自防、互防和聯防工作。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人員的力量,組建一支不少于5人的群眾性義務治安巡邏隊伍,駐村民警要不定時地組織義務巡邏隊開展巡邏、守候工作,防止可防性案件的發生。充分利用農村治安資源,加強群防群治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創平安村組”活動,認真做好安全防范宣傳工作,增強農村居民的防范意識,積極推廣和運用價廉適用的農村技防產品,提高農村技防覆蓋率,實現“技防到村頭”、“技防到田頭”,努力減少發案因素。
5.作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針對農村治保調解組織力量薄弱、運作低效的問題,在警務室可以成立矛盾糾紛調解小組。駐村民警要加強與村治保主任、各村民組長的聯系與溝通,認真開展經常性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定期排查、跟蹤掌握、及時化解各類不穩定因素,有效防止民轉刑案件或群體性、突發性事件的發生。加強治安綜合治理,有條件的應邀請鎮綜治、司法、城建、土管等部門參加,制定糾紛調處登記臺賬,明確分工,嚴格責任,實行規范管理。鎮綜治、司法等部門每天派工作人員到警務室定點辦公,村治保主任根據警務室管轄行政村的數量,實行專人辦公或輪流辦公。根據需要,警務室還可以邀請糾紛當事人的親戚朋友一同參與調解,力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6.提高駐村民警的政治、經濟待遇。駐村民警應保持相對的穩定,避免駐村民警剛剛熟悉轄區情況和融入警務區就調走的局面,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因此提倡、鼓勵民警長期在農村工作,至少應在農村工作五年以上。為了讓駐村民警能扎根農村安心工作,應在政治保障和經濟保障等方面給予傾斜。如全面落實駐村民警可享受的職務待遇的政策、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駐村民警的評優評先和晉升,建立與農村警務工作相適應的民警福利待遇制度,切實提高駐村民警的各類津貼、補貼標準。鼓勵在偏遠農村警務室工作的民警攜帶家屬,無工作的家屬可以被聘為協警員。
參考文獻:
[1] 畢劉武.試論農村警務改革與發展戰略[J].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8,(2):46-49.
[2] 申劍鋒.對農村警務人力資源問題的思考[J].今日南國,2010,(10):4-5.
[3] 張揚.論農村警務的困擾與模式選擇[J].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6,(1):58-60.
[4] 李健軍.論農村警務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法制與經濟,2007,(2):58-59.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