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異常緊迫,它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中之重,直接關系到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和養老問題。河南省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總體水平相對落后,要加大養老保險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參保意識,完善組織機構,加強監督管理,創建基金籌措模式,完善基金管理和運營方式,加大政府的財政扶持力度和法制建設,提高全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水平,為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服務。
關鍵詞:河南;農村養老保險;財政扶持;法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F840.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081-02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2009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河南省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加快了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步伐,但是河南是個中部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經濟發展水平偏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推進艱難。為此,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完善相關政策法律措施,促進河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的發展,緩解河南城鄉差距,實現中原崛起的目標。
一、加大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參保意識
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需要政府加大引導力度和宣傳力度,幫助農民逐步適應由傳統養老方式向現代社會養老保險方式的轉變。基于河南省農村的實際情況,政府要積極發揮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中的組織、引導和宣傳作用。首先,在宣傳形式上,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的輻射作用,配合其他形式,例如發放宣傳資料、政府工作人員上門宣講、利用農村趕集日上街擺攤設點咨詢、定期組織農民參加新農保知識培訓等多種方式。總之,河南省及其下屬各級政府部門要采取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形成省、縣、鄉、村4級互動的輿論宣傳機制。其次,在宣傳內容上,鄉鎮府有關服務部門可以組織農民參加免費的養老保險知識講座方面的培訓,系統介紹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框架,講解新老農保、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區別,繳費水平的高低、繳費年限長短與享受待遇的聯系,引導農民認識到自身老年的風險性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優越性,消除農民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誤會和偏見,引導農民轉變觀念,加深對新農保的認識和政府的信賴,培養農民投保的意識和自覺性。最后,在宣傳過程中,做好細致的思想工作。政府要通過政策引導、農民的民主討論、部分地區的試點推廣、典型示范等方法,幫助群眾解除各種思想疑慮,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吸引群眾參加養老保險。在參保過程中,要本著先領導后群眾的原則,分層次提高群眾的自覺性。
二、完善組織機構,加強監督管理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條例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認識開展新農保試點工作的重大意義,將其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切實加強組織領導。”[1] 河南農村養老保險工作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牽涉到中原地區千千萬萬農民的切身利益,各級政府部門要強化服務職能,增強責任意識,加大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有效監督和管理,使河南農村養老保險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首先,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構。將養老保險的機構網絡擴大到各個農村鄉鎮;統一基金管理機構的設置,制定政策、規劃,加強監督、指導,從根本上克服多頭領導、各自為政等問題;明確養老保險基金經辦機構的性質和功能,主要包括收繳保險金、核定保險金、發放養老保險金,并做好相應的配套服務工作。其次,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監督管理機制。要建立健全適應農村當地實際工作需要的業務、財務、基金和檔案管理等規章制度,實行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強化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制定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制度,逐步將保險費的征繳、基金運營和養老金的發放業務分開;組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委員會,加強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監督管理;加強信息平臺建設,逐步實行網絡化管理。最后,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隊伍建設。組織現有農村社會保險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培訓,提高其理論水平和實務操作能力;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提高養老保險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養老保險工作中來。
三、創建基金籌措模式,確保經費的持續性
養老保險資金的來源一直是養老保險問題的核心環節,科學合理的基金籌措模式是確保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工作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要積極探索適合河南省省情的多元化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籌措模式,拓寬河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籌措渠道,確保養老保險經費的持續性。首先,加大各級財政和集體經濟的補貼力度。在加大政府的財政補貼力度的基礎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集體補貼能力。其次,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將土地轉讓承包、流轉收益作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重要來源。例如,可以強制劃撥一定比例的土地經營權流轉“補償”金作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最后,采取其他多種形式擴充基金籌措渠道。例如個人繳費、從計劃生育統籌費和社會撫養費、發行社會保障福利彩票和社會捐助收入、開征養老保障稅等稅收來擴充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籌集渠道。
四、完善基金管理和運營方式,實現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是參保農民老年生活的物質保障,是農村社會養老事業發展的基礎,基金的運營和管理是否科學和完善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要創新和完善基金運營管理方式,確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提升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層次,成立省級管理機構。要改變現有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由縣一級單位管理的方式,提升基金管理層次,把基金的管理權收到省政府相關部門管理,大幅度提高基金管理的安全性能。其次,成立專門的基金運營公司,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進行專門的投資和運營。一是基金投資運營公司的管理費用從公司盈利中提取,不再需要政府從中提取管理成本。二是政府要加大對投資管理公司的監管力度,建立開放式的監督機制,完善審計、監察、財政等有關部門聯合組成的外部監督制度,定期審查這些公司的營運資格是否符合要求,確保公司有足夠的投資能力和信譽。三是設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風險準備金。投資風險準備金的來源是各級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的收益部分,政府根據基金投資管理公司的運營能力按比例提取一定的風險準備金,一旦某基金管理公司遭遇大的投資風險,使地區性養老基金的給付出現困難時,可由該準備金給予暫時的彌補[2]。最后,拓寬投資渠道,確保基金保值增值。對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確保它安全的前提下,要實現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需要通過銀行存款、購買國債、投資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等方式,拓寬基金的投資渠道,加強基金的流動性,提高它的收益性。總之,在基金投資方式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之間尋求最佳的契合點,確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五、加大政府的財政扶持力度,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供政策保障
河南省屬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中部農業大省,農民繳納養老保險的能力不強,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支持力度。第一,針對省內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實行不同的補助政策,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地區要提供更多的補助,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相對富裕的地區,可以酌情減少補助。第二,在養老保險的管理費用方面,農村養老保險管理應該像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管理一樣,所有管理經費由同級財政予以承擔[3]。第三,政府從社會保障支出中每年拿出一部分資金補貼農村基本養老保障。第四,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將土地轉讓的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的收益作為農村養老保險基金賬戶中。第五,在有條件的鄉村,從集體經濟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對參保農民進行補貼。總之,通過各種財政補貼政策,爭取形成以下局面:國家支付基礎養老金,拿大頭、補出口,地方財政補入口。
六、加強法制建設,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供法律支撐
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有助于養老保險制度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加強河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路徑之一是加強法制建設,通過法律規范和調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關系。首先,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的法律規定。盡快出臺針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規,例如《河南省農村養老基金管理條例》、《河南省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監督條例》等。其次,河南省要依據新出臺的社會保險法和《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并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把政府責任分解到省屬地方各級政府之中,以利于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險法規的順利推行。在《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實施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一系列配套的較為全面和完善的有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規,例如《河南省農村基本養老保險管理暫行辦法》和《河南省農村和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等制度。從法律的層面規范和具體明確河南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通過立法的形式強化和明確規定政府、集體和農戶在農村社會保險方面的權利和義務,規范社會保險基金的籌措和支付、經辦機構、基金的管理和運營,確定監督措施和法律責任。總之,河南省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保障辦法,從而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開展新農保試點的指導意見(全文)[EB/OL].http://news.163.com/09/0905/04/5IDV5GKH000120GU.html.
[2] 董春紅.論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D].廈門:廈門大學,2008:38-39.
[3] 葛慶敏.論人口老齡化與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J].齊魯學刊,2010,(1):110.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