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了影響企業員工社會融合程度的因素,建立了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并通過問卷調查,提出了企業提高員工社會融合程度的方法。
關鍵詞:企業員工;社會融合度;量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127-02
一、社會融合程度的定義
社會融合程度是指群體中個體之間的心理聯系。帕森斯在《社會體系和行動理論的演進》(1977)一書中,將社會融合概念納入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構架之中,從而使社會融合成為社會學理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他把社會融合概念規定為如下含義:(1)社會體系內各部門的和諧關系,使體系達到均衡狀態,避免變遷;(2)體系內已有成分的維持,以對抗外來的壓力。帕森斯還認為,一個社會要達到融合的目的,必須具備這樣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1)有足夠的社會成員作為社會行動者受到適當的鼓勵并按其角色體系而行動;(2)使社會行動控制在基本秩序的維持之內,避免對社會成員作過分的要求,以免形成離異或沖突的文化模式。
二、影響社會融合程度的因素研究綜述
1978年,卡茨和卡恩認為社會融合度是一個多層面的現象,并用群體吸引力、對群體其他成員的滿意度和群體成員之間的社會交往來衡量。1981年,肖用“凝聚力”來表示社會融合度,并群體吸引力、群體成員一般道德觀和群體成員合作程度來具體測量。之后的1985—1989年間,霍夫曼、沃德、格瑞、舍曼、瑞利等人,總結前人經驗,認為人口統計特征相似性(如種族、年齡和教育程度等)與群體凝聚性有極大關聯。
盡管早期的一些研究所使用的具體方法和對變量的具體理解不同,但都體現了一個基本研究成果:群體人口背景特征的相似性與社會融合度的提高有正向關系[1]。歐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社會融合實踐的地區。從2000年歐盟開始啟動社會融合進程,2004年正式提出歐盟公民資格與社會融合指數,2007年修改為歐盟移民整合指數,包括了勞動力市場準入、家庭團聚、長期居住、政治參與、入籍和反歧視六條主線,每條主線又從四個維度方面加以詳細衡量(見表1)[2]。
三、影響企業員工社會融合度的因素研究
長期以來,對社會融合度的研究都集中在廣義的群體方面,而很少涉及狹義的特定群體,對企業員工社會融合度的研究更是幾乎不曾涉及[3]。而現代企業治理是一個建立在“委托—代理”關系基礎上的,倡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權,而將經營權利讓渡。為保證企業所有者獲得更多的剩余,必須通過有效的經營加以實現,而企業員工正是實現有效經營的直接載體,因此,就非常有必要實現企業員工群體的有效融合。
為了更好地研究企業員工社會融合程度,筆者結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歐盟的成功經驗,針對企業員工這一特定群體,擬定了15個影響企業員工社會融合度的指標(見表2)。
為更有效地分析上述指標影響員工融入群體的重要程度,筆者進行了抽樣調查,被調查者根據自身情況,對上述指標影響其自身融入群體的重要程度進行了排序。對重要程度排名第一的賦值15分,排名第二的賦值14分,依此類推,排名最后的賦值1分。
調查時,被調查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普通員工和中層管理人員中的一項。本次抽樣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220份,回收有效問卷192份(其中普通員工問卷156份,中層管理人員問卷36份)。調查結果匯總如下:
四、結論
根據前述問卷調查,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對普通員工和中層管理人員而言,影響其融入群體的主要指標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對企業使命和價值的認同感、和公司決策層對話的可能性、企業內部平等性、對衡量工作業績方法的認同度。(2)影響普通員工和中層管理人員融入群體的主要指標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大多數被調查的普通員工認為員工背景特征的相似性是影響其融入群體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這符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但被調查的中層管理人員卻認為員工背景特征的相似性對于其融入群體不是那么重要。大多數被調查的普通員工認為,參與企業管理的可能性不是影響其融入群體的重要因素,但對于中層管理人員卻恰恰相反。(3)采取相應措施提高社會融合度。企業應根據影響員工社會融合度的指標不斷改善經營管理,完善內部工作流程和信息傳導機制,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崗位培訓,提高員工知識水平和結構,使其更多地參與到企業的管理來,創造條件提高企業員工的融合度。
參考文獻:
[1] Charles A. O’Reilly Ⅲ,Sylvia Flatt.Executive team demography,organizati onal innov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9.
[2] Lee.Motoko Y,Sapp.Stephen G.The Reverse Social Distance Scal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6.
[3] 黃匡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度”指標體系構建[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0,(5).[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