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校企聯動發展、產學研合作辦學,依托區域發展,服務區域經濟,商務英語向報關與國際貨運方向發展趨勢應勢而生,發展前景光明、后勁十足。
關鍵詞:商務英語;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產學研合作辦學;區校企聯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F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170-03
一、地區產業政策與行業背景
1.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電子口岸建設。《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即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海運口岸建設方面: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和運輸網絡,加快建設大連國際物流中心和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丹東區域性物流中心,支持發展重點物流園區;培育現代物流企業集團,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快電子口岸建設,完善物流信息平臺,提高對腹地物流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以大連港為核心,整合港口資源,優化港口功能分工,打造現代化港口集群,構筑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公路口岸建設:加強連接區域內外的快速鐵路通道建設,打通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和東北西部沿海港口至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煤炭運輸通道。完善區域內高速公路網絡。航空口岸建設方面:加快推進大連、錦州機場遷建和營口機場前期論證,以及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丹東機場擴建,全面提升機場服務水平,逐步培育形成以大連門戶樞紐機場為主,以丹東、錦州等支線機場為輔的民用航空格局。
2.“十二五”期間,丹東將以港興市。正在建設中的東北東部鐵路和丹東至通化、丹東至海城高速公路、丹沈高速鐵路、丹大高速鐵路、已列入通化市“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丹通高速鐵路、丹東港擴建、丹東機場已列為國家重點改擴建項目以及丹東港集團、沈陽鐵路局、通鋼集團三方共同投資通化陸港建成后第一年吞吐量就可達到3 000萬噸以及2010年8月開工的新建中朝鴨綠江公路大橋使丹東成為東北東部最具競爭力的陸海聯運大通道。丹東作為東北東部地區重要的出海口,背靠東北東部城市群,包含14個州市、2 700多萬人口、28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豐富資源的廣袤腹地,隨著東北東部鐵路的貫通和丹東至通化高速公路的建成,丹東將成為東北東部經濟帶的龍頭,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出海大通道的作用,這種作用還將輻射到整個東北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丹東港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港口開辟了散雜貨、集裝箱和客運線,東北東部經濟帶沿線各城市的木材、糧食、煤炭、鋼鐵從這里走向海洋,2011年上半年丹東港建設投資累計完成20億元,與通鋼集團合作建設專業碼頭工作已進入到實質性操作階段,正在不斷發展的丹東港將在三年內建成億噸大港,對吉林“無水內陸港”將提供更大的便利。
3.丹東全方位發展對朝、對韓貿易。以丹東新區為核心,以港口建設為龍頭,以沿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為兩翼,以四大組團為支撐,形成全面啟動、整體開發的沿江沿海經濟帶大開發、大開放的新格局,使丹東真正成為東北東部新的出海通道、對朝鮮半島的前沿區、東北亞地區的物流中心區和遼寧省沿海經濟帶“黃海翼”的龍頭牽動區。丹東新城區重點發展商貿、會展、物流、金融、旅游、休閑等現代服務業,港口工業園區以港口為優勢條件,重點發展船舶制造、石油化工、鋼鐵冶金、出口加工、倉儲物流等臨港產業。
4.丹東以“一橋兩島”為契機,發揮對朝、韓貿易“橋頭堡”作用。2009年10月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朝鮮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正式友好訪問。作為兩國簽署的經貿合作協議之一,中朝將新建一座鴨綠江界河公路大橋。另外,朝鮮為了吸引外資,已決定將中朝邊境鴨綠江上靠近中國丹東的威化島和黃金坪島定為自由貿易區,并授予兩家中國企業租期五十年開發權,兩島的投資規模為8億美元。丹東將充分利用新建鴨綠江公路大橋的空前影響力和帶動力,超前謀劃,擴大開放,使丹東真正成為中國對朝貿易和東北東部城市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排頭兵。
二、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需求狀況
1.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導致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短缺。報關從業人員主要在專業報關行,國際貨運代理、船舶代理企業和大中型進出口企業從事進出口貨物的報關及相關事務。報關從業人員分布在全國254個對外開放口岸和100多個內陸設立海關的地區,其中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從業的人員約占報關從業人員總量的70%。報關業務量取決于進出口貨物數量。近年來,報關單數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隨著報關業務量的增長,報關從業人員人數也將不斷增加。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到2.97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預計報關從業人員的人數已經達15萬人左右。今后五年內貨代人員缺口在200萬人左右。中國貨代市場已于2004年對外資全面開放。外資貨代企業已開始為大舉進入中國貨代市場而躍躍欲試、積極籌劃。全球最大的貨代企業中,比如德國的德順、辛克,瑞士的泛亞班納,日本的三井、日通、日新,目前都已經進入中國,他們將把更多資金、更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帶到中國,積極參與中國國際航運的建設。外資貨代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后本土化經營需要大批專業人才,勢必加劇對貨代行業人力資源的競爭。
2.遼寧省內及丹東地區對報關與貨代人員需求旺盛。目前遼寧省擁有自理報關權的外貿企業3 000多家,從事代理報關,即國際貨運代理的企業700多家,專業報關公司60余家,丹東市的報關企業是以國際貨運代理公司形式存在的,有近80家,其中不少公司都急需具有國際貿易和國際貨運背景的專業報關員。而現在直接從事報關業務的專業報關員僅3 000多人,且專業素質較低。據估計,僅大連地區,國際貨運和報關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缺口近3萬人左右。全國其他地區報急,報關員和國際貨代員正成為一種受人羨慕的職業。
綜合大連、錦州、營口、葫蘆島等地調研結果,隨著大東港的擴建、新機場的落成、一橋兩島等項目的逐步落實,丹東將成為東北東部14個州市主要的進出口口岸,這必將導致大量的報關、報檢及貨代公司的聚集,形成對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們對丹東的報關與貨代企業也進行了全面調研,了解到丹東本地的高職院校,適應丹東新的發展動向,服務于丹東經濟社會發展,適時發展報關與國際貨運代理專業是一種責任,并形成了可靠的行業分析及人才需求調研報告,總結出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所對應的崗位名稱、崗位描述及崗位標準(見表1)。
三、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發展的保障
1.專業建設。以培養學生提高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為重點,堅持終身學習能力、勇于探索的創新能力以及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有效的利用師資、校內外實訓基地為目標,立足丹東,側重遼寧,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形成產學研合作、區校企聯動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劇本式教學、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學工交替、工學結合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建立一支教育理念新、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教學團隊,建立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帶動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飛速發展(見下頁圖1)。
2.課程建設。(1)普通教場、虛擬職場、真實現場和網絡課堂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在普通教場教師通過課內實踐、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任務驅動的方法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在虛擬職場,教師主要通過校內報關與國際貨運代理實訓室,利用報關與報檢軟件進行單證填制、通關演練。在真實現場教師主要通過校外生產型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現場學習、輪崗實習、頂崗實習和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網絡課堂上,學生利用教師網絡精品課和空間的知識學習,真正實現課證結合,開放自主學習。(2)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優質核心課程開發。核心課程以工作過程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報關崗位素質和能力為主線,以職業標準、崗位標準為培養標準,以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為路徑,以任務驅動為載體來構建課程方案,將方案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構建支撐課程的教學資源庫,構建了以報關員、報檢員、貨運代理等典型工作過程為主線的課程體系。
3.形成“一體化”教師隊伍。通過實施鼓勵教師到企業帶薪頂崗實踐、獲取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為企業開展咨詢服務、承擔項目開發等制度,加快培養一批既能講授專業理論同時又能指導生產實習的一體化教師。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職業院校從企業聘請高技能人才、工程技術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優化師資結構。
4.改革傳統的考試制度。 根據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特點,立足于職業能力和素養確定考核標準,探索多種形式的考核形式:考核與證書考試結合,以證代考。結合真實案例和角色扮演將海關、進出口企業、報關企業、堆場碼頭、船公司、外經貿部、商檢局、國稅局等真實的職場環境有效的再現出來,針對學生的謹慎、責任心、溝通、禮儀素養的社會能力,自主合作、探究開放、計劃決策等方法能力進行評估。
我們堅持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職業崗位要求與專業教學計劃有機結合的途徑和方法。緊緊圍繞遼寧沿海經濟帶和丹東臨港口產業園區的發展,提高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密合度;堅持區校企聯動發展、產學研合作辦學,使報關與國際貨運實訓基地成為融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生產實踐、技術服務、技能大賽訓練平臺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化、共享型職業教育集團。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