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集聚不僅僅是生產相同產品或具有上下游產業關聯關系的企業向同一地區集中,更重要的是形成以地方網絡為基礎的產業體系。從經濟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產業集聚的網絡特性、網絡關系、網絡結構和網絡效應。
關鍵詞:產業集聚;網絡經濟性;網絡結構;網絡效應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184-03
產業集聚不僅僅是生產相同產品或具有上下游產業關聯關系的企業向同一地區集中,更重要的是形成以地方網絡為基礎的產業體系。中國的諸多開發區實現了企業的集中,但并未形成以地方網絡為基礎的產業體系,因而只是出現企業“扎堆”,并未產生集聚效應[1]。研究產業集聚的網絡特性、網絡關系、網絡結構和網絡效應,提高產業集聚的網絡經濟性,有利于增強產業集聚效應,更好地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一、產業集聚的網絡特性
網絡是“指各種行為主體之間在交換資源、傳遞資源活動過程中發生聯系時而建立的各種關系的總和”。網絡的拓撲結構由“連接”(即“邊”)和“節點”構成。網絡的結構表明,為提供某種特定服務,需要網絡中許多組件(連接或節點稱為網絡的組件)的同時參與[2]。網絡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即行為主體、活動的發生、資源。據此我們對產業集聚進行分析。網絡中的“節點”是指集聚中具有決策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的行為主體,它不僅包括個人、單個企業或一個企業群,而且在更廣的范圍上包括政府、中介組織機構、科研和教育、培訓組織、風險投資機構等。“連接”主要指各個行為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包括經濟交易、技術交流、知識傳播等。網絡中的活動指的是包括網絡中行為主體內部的溝通交流和信息傳遞等活動,企業外部的交易活動、非正式的社會交往以及整個網絡中行為主體之間的資源傳遞和流動等相關活動。資源指的是包括物質資源(生產資料,如機械設備、原材料等;生活資料,如糧食、住房等)、金融資產、人力資源等。
產業集聚的本質是集聚區內的企業相互之間形成網絡。具體而言,產業集聚區內生產同類產品和相關產品的企業,相互之間形成細致的專業化分工,產品生產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環節由不同的企業完成,而同一道工序和環節上又有多家企業相互競爭,產品價值鏈上的這些企業相互之間既合作又競爭,形成分工協作的企業生產網絡。產品從工廠到用戶之間還有一系列的營銷環節,分布在營銷環節上的眾多企業構成營銷網絡。企業生產網絡和營銷網絡與提供相關服務的中介組織機構、科研機構、金融機構、行政機構長期合作,使網絡的觸角向外延伸,同時也把上述機構納入企業生產網絡和營銷網絡中。
從這一意義上來講,產業集聚也就意味著,在特定的區域,有著從事某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相互關聯(互補、競爭)的生產性和服務性的企業或機構,他們在地域文化和共同的信任的基礎上,通過廣泛的勞動分工和基于長遠關系的緊密合作,鑄造產業鏈上上、下游結構完整(從原料供應商到銷售渠道甚至最終用戶)、外圍產業體系健全(包括集群代理機構、公共服務機構及科研機構)的靈活機動的有機產業體系。產業集聚的經濟個體通過彼此間的社會交往和產業聯系結成關系網絡體系,可以說,聯系都是通過這個網絡發生和傳遞的。因此,網絡是產業集聚的一個重要特征。產業集聚的網絡特性就是在集聚的范圍內,各經濟行為主體在交換資源、傳遞資源的過程中發生的橫向、縱向聯系時建立的各種正式與非正式關系的總和。
二、產業集聚的網絡關系
產業集聚區是一種建立在地方網絡基礎上的產業體系。這種網絡結構不僅包括區內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而且還包括企業與地方政府部門之間、企業與各種類型的中介服務組織或企業(如研究開發、企業咨詢、法律援助、資產評估以及金融、保險、廣告、策劃、審計、會計、測試、維修保護等各種服務性組織或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多種交叉復雜的關系。
具體來講,產業集聚主要涉及有兩個層面的關系網絡:第一,產業鏈上正式的經濟合作關系網絡,表現為各行為主體之間通過各種合同形成的正式關系,經濟網絡是產業集聚網絡體中最外層的一層網絡,產業集聚內各企業、機構之間的聯系往往以經濟網絡的形式外在表現出來。從經濟網絡的角度來看,企業間的聯系有兩種,一種是基于分工與交易的合作,另一種是基于資源和技術共享的合作。經濟網絡的形成則會帶來上節所述的集聚經濟。第二,文化作用下的非正式的協作社會關系網絡,一般為非合同、在長期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穩定關系。在產業集聚區,人們在經濟方面發生的關系和建立的聯系更多的是在文化和個體間的認同和信任基礎上發展來的。新經濟社會學認為,經濟行動是受社會結構所限定的,它嵌于持續存在的人際關系網絡之中并受其限定,企業之間的交易與聯系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社會關系網絡建立的。非正式社會關系網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從橫向的社會關系來看,它是指沒有等級關系的獨立個體間所形成的一種非正式的關系的總和,據此集聚內的資源可以方便地進行傳遞和流通。例如業務關系、協作關系、借貸關系、控股關系等,企業正是通過這多種形式的聯系與合作共同發展;(2)從縱向的社會關系來看,它是指企業與其上、下游企業或政府間的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的總和。一般而言,它更多的是指企業與其上游企業或政府部門的聯系,目的是從“上游”獲得和獲取稀缺資源;(3)從企業家的社會關系網絡來看,它貢獻著企業經營者非經濟的社會交往和聯系,往往是企業與外界溝通信息的橋梁和與其他企業建立信任的通道,是獲取稀缺資源和爭取經營項目的重要的非正式機制。
三、產業集聚的網絡結構
產業集聚區內,網絡節點(行為主體)之間由于網絡資源的種種聯系而形成了多個網絡結構層次。依據魏江(2003)等有關集群創新系統CSP模型[3],我們對產業集聚的網絡結構也歸納為三個層次:核心網絡、輔助網絡和外圍網絡,也即CSP模型。核心網絡反映的是核心層次的要素關系,輔助網絡反映的是輔助層次的要素關系,外圍網絡反映的則是外圍層次的要素關系。產業集聚網絡結構的整體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核心網絡層次的網絡節點主體是企業,企業之間存在著縱向聯結和橫向聯結??v向聯結方面,在上下游關系鏈中,企業間的各類資源依據其特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特殊的“產業鏈”,物質和能量沿著“產業鏈”逐級逐層次流動,從而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使得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廢棄物得到合理處置和增值。從供需角度來看,企業間的縱向聯結包括多個供需關系:原料、機器設備等物質的供需關系、能量供需關系、以人員流動為基礎的人力資源供需關系、資金供需關系等。在這些供需關系中,就包含有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方式。
輔助網絡包括公共設施等資源、各類中介和服務機構等支持系統。輔助網絡服務于核心網絡,作為輔助網絡的節點,這些行為主體兼具市場的靈活性與公共服務性等兩方面的特點,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協調和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也可以幫助政府部門向市場激活資源,進而增強產業集聚區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
外圍網絡包括政府、正式與非正式的制度規制、社區、外部市場關系、社會和政治環境等。這些要素是不可控要素,其中,政府作為政策制定者、引導者和服務提供者,在積極營造良好環境、提供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鼓勵網絡學習和創新、有效規范企業行為以及挖掘內在的潛在資源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產業集聚的網絡效應
產業集聚的網絡效應指隨著產業集聚區內相關企業數量的增長,企業生產網絡和營銷網絡擴展,集聚區內產品競爭優勢增強,群體競爭力明顯上升的現象。網絡效應來源于網絡節點之間的合作和互補,產業集聚區的網絡組織有三大特征:第一,網絡的開放性和延伸性;第二,連接網絡內任何兩個節點,其信息的傳遞是雙向的,技術、知識的傳播也是雙向的,每個節點既有知識和技術的溢入,也有溢出;第三,施蒂格勒所說的進入壁壘[4] ——新進入者必須承擔,而先進入者無須承擔的成本,在網絡中不存在。這三個特點決定了產業集聚區具有以下方面的網絡效應。
1.分工的網絡效應。產業集聚使專業化分工以獨特的方式發展,上千家中小企業跟著領頭羊加入產業鏈,專業化分工程度不斷提高,產業內分工的深化還會派生出其他相關的新產業,推動產業之間的分工和就業的擴大,出現分工的網絡效應:專業化分工推動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水平提高—收入增加—需求增加—市場擴大。如果把所有分工環節都納入同一企業內部,企業規模將擴大,那么分工的深化將會受到企業內部組織管理成本上升的限制,只有當分工是在企業之間發展時,才會出現分工的網絡效應,因此產業集聚為分工的深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2.強聯結的經濟效應?;诘乩磬徑耘c關系鄰近性,產業集聚的網絡結構具有強聯結的特征,所帶來的經濟效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降低了搜索成本及運輸成本。產業集聚區內的網絡節點的強聯結是基于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空間集聚,企業之間主導的是一種上下游的產業鏈關系,互利共生,這種密切的生產關系使得下游企業不需要向外部搜尋特定的所需資源,在區內部就可以便利獲取,因此,產業集聚區企業間的原材料、副產品和產成品的運輸距離大為縮短,運輸成本及其他相關成本大大降低,交貨時間和生產時間縮短,也使得企業存貨管理成本降低,從而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木,提高了企業的獲利能力和競爭能力。(2)降低了生產要素價格及副產品的處理成本。在產業集聚區中,一家企業的副產品或廢棄物經過一定的回收和處理又成為了另一家企業的生產要素,對于供給企業來說,這種長期穩定的、關系密切的需求為企業降低了副產品或廢棄物的處理成本,減少了技術、設備、人員、運輸等的投入,同時還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收入。(3)與外圍網絡的強聯結帶來政策優惠和支持。為了鼓勵產業集聚區的建設,中央和當地的政府一般會積極對園區建設加以投入,制定許多相應的優惠政策,為企業減少了各方面的成本。
3.生態環境效應。(1)副產品或廢棄物的資源化率,從網絡密度的角度上來看,密度是反映整體網絡結構特征的指標,表明了網絡中企業之間相互聯結的程度,企業之間的聯結越多,網絡密度越大。同樣地,在產業集聚區內,副產品或廢棄物的資源化水平與網絡密度成正比例關系,也即產業集聚區的網絡密度越大,區內的副產品或廢棄物的資源化率越高。(2)信息等資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密集結構的集聚區網絡有利于網絡節點之間建立相互信任,更容易擁有共同的行為預期,減少機會主義的風險,企業間容易培養出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這將有助于形成共同的價值,有利于建立和實施區內規范,并使得整個網絡的資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比較高。(3)環境污染負外部性的內部化,有著相對較大網絡密度的產業集聚區,區內生產產生的廢物有更多可選擇的接收者,從社會角度來看,減少了由單一企業生產產生的負外部性,減少了環境污染,縮減了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差距,同時還節約了資源,提高了經濟效益;而對于區內企業,網絡聯結多,無論是原料、副產品和廢棄物都有與之相關的企業提供或接收,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對企業的最優生產沒有不利影響,與區外的企業相比,反而可以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率。
參考文獻:
[1] 趙延東,張文霞.集群還是堆積——對地方工業園區建設的反思[J].中國工業經濟,2008,(1):131-138.
[2] Saxenian,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Harvard Univ.Press,Cambridge,1994.
[3] 傳統產業集群集群創新系統的結構和模式——以溫州低壓電器業集群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1):14-17.
[4] 喬治·J.施蒂格勒:產業組織[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On the Network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
BAO Li-Jie
(School of Economics,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not only the enterprises of similar products or wi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y relationship focus on the same area,more important is to form the industry system basis on local network. The article deeply analyze th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network relationship,network structure and network effect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conomy.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 network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network structure ; network effect[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