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經過人類中心主義占統治地位的人類時代,人類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必需和諧相處,物聯網時代的到來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了途徑;但是從人與自然相處的視角看物聯網時代還沒有人展開論述,研究成果彌補了這個研究領域的缺陷,探討了基于人與自然關系視角的物聯網時代研究。
關鍵詞:物聯網;人與自然;絕對統一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189-02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采集包括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通過各類可能的網絡接入,把匹配特定網址的信息傳入互聯網,進而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廣泛鏈接,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系統工程。物聯網被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網之后信息產業的又一重大里程碑[1]。物聯網技術,可以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多個領域[2]。隨著物聯網的發展與推廣,人類將迎來物聯網時代,人與自然的聯系方式將發生革命性變遷,因此,探索物聯網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就需要在理論上進行深入探討,以為未來發展過程中的政策制定以及協調物聯網時代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具體辦法的擬定提供理論依據。
一、人與自然關系的絕對統一與物聯網時代
人類所面臨的現實世界,是包括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兩部分在內的統一整體。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它的發展和自然界的發展就密切聯系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統一的自然歷史過程[3]。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4]馬克思把自然界、人類和社會歷史統一起來,并認為他們遵循著統一的辯證法規律。這就使得馬克思的自然觀不僅認為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類社會,而且還明確地把人類社會看做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他指出:“歷史本來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5]。分析物聯網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把物聯網看做是純粹的人屬性的存在形式,它本質上屬于自然史發展的產物,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它的存在不僅是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時代模式,更受人與自然關系的時代特征的制約。
從對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發展史來看,把人與自然看做統一體的思想一直是主流。中國先秦時代的先哲們把天、道、太極等作為一切存在的本原,把天與人、人與道、人與太極等作為相互聯系的、不可分割的關聯性存在加以分析;宋明理學家們把理作為人與自然相統一的邏輯起點。最初的古希臘的哲學家不滿足于原始宗教和神話,根據自己的直觀,以人類正常的常識為依據,用自然現象本身來說明世界;他們從無限多的自然現象中看到它們的統一和聯系,看到它們不斷變化和發展,看到它們的矛盾和對立[6]。古希臘之后的西方哲學家關于人與自然的思想都是從最初的古希臘哲學家們的思想發展起來的。以達·芬奇、庫薩的尼古拉、B.特萊西澳、G.布魯諾等為代表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把自然事物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竭力為剛剛萌發出來的新興自然科學成果從總體上做出理論概括與說明[6]。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的理論為之后的機械的自然觀打下了理論基礎。以牛頓為代表的時代形成了機械的自然觀。1755年,康德的《宇宙發展史概論》和1796年拉普拉斯《宇宙體系論》認為太陽系中所有的天體是由星云通過萬有引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從而批判了機械的自然觀,但這種批判是不徹底的[3]。進入19世紀,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1838年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提出細胞是植物機體的基本結構單位;1839年德國動物學家施旺提出細胞是一切生命機體的基本單位[6]。1842年德國醫生邁爾和生理學家赫爾姆霍茨首次提出“能量守恒”定律[7]。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認為物種是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進化而來的,自然界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是通過進化過程演化而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樣的自然科學基礎上,采用一種現實的批判原則,批判的繼承了黑格爾《自然哲學》中的合理內核,徹底批判了機械的自然觀,進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
人類從洪荒時代走入物聯網時代的全部過程中,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無數的奇跡,而這些奇跡的創造都是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人類不可能脫離自然界而創造實際存在的奇跡,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現實存在的奇跡代表了人類文明的成果,它本質上隸屬于自然界本身,也同時屬于人類自己。人類的發展史表明,“人與自然的統一是絕對的、永恒的”體現在三個方面:無論如何,人與自然永遠在一起,人就是自然的成分,人是不能離開自然而存在的;無論如何,人與自然是運動的,處于絕對的、永恒的運動之中;無論如何,從人與自然對立的本身來看,是絕對的、永恒的統一(這里人與自然對立的本身,指人是主體性的存在,能夠確立自己的主體性原則,從而把人同自然界分離開來)[3]。當我們站在物聯網時代大門之前時,我們面對的將是未曾見過的新時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時代依然是人與自然絕對統一的時代,而這種絕對統一已經不同于以往,它將實現真實意義人與自然和諧,實現更大程度的人類的解放;物聯網時代,人類將在自然界中獲得更多的自由,人的主觀能動性已經以嶄新的方式駕馭科技的力量,從而展現生態文明的內涵,從而拓展全新的自然界和人類的奇跡。
二、物聯網將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歷史性對立
在生產力落后的時代,隸屬于自然界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主要是由自然界自身的因素引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界逐漸被人化,成為人化的自然界,自然界變遷的人為因素逐漸增加。考察史前時期這漫長的幾百萬年,人類的遠祖居住在能夠發現現成食物的地方,和其他動物一樣以采集現成食物為生,而不是像他們擅長農耕的后代那樣通過種養來獲得食物[8]。人類歷史上最初的人與自然關系表現為隸屬于自然律的自然界為人類提供自然屬性的環境利益,獲得了充足的來自大自然賦予的環境利益的原始人類種群就得以擴大繁衍,少量得到或者沒有得到大自然賦予的環境利益的原始種群就逐漸走向滅亡[9]。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通過簡單信息傳遞系統實現了交流,人與自然之間表現為人類艱苦卓絕的抗爭,這個時代雖然離我們久遠,但已經開啟了人類基于信息傳遞基礎上的合作,已經開始了生產經驗的積累與傳承;盡管那個時代人類沒有能力改變自然界,盡管自然界的恩賜是人類生存與延續的前提,但是不能否定原始社會是包括物聯網時代在內的人類文明的起點。原始社會的人類,人們沒有個性與自由,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為了維持或謀取環境利益以及為了繁衍后代而處于特定的分工體系下的分工職責之中,每一個個人對于原始社會的共同體來說他們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農業和畜牧業的誕生改變了人與自然中人的被動地位,人獲得了改造自然界的主觀能力,人為了自己的生存開始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然界;但是在人類文明之處,人與自然的關系隸屬于自然律范疇之內,最初的農業和畜牧業沒有改變人與自然關系的自然律特征。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的能動性越來越強,火耕時代和大規模畜牧業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在自然界中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主動,人有能力在更大范圍改變自然界的客觀存在;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已經在確立地球霸主地位,再沒有其他物種能夠與人類抗衡和爭奪自然領地。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的生產力水平也不斷提高,殖民主義時代的到來和礦物資源的使用,開始改變了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平衡,人類開始以巨大的能力改變自然界的面貌。工業革命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使得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發生了質的飛躍;20世紀是人類文明飛躍發展的時期,以愛因斯坦、薛定諤等為代表的科學家開拓了自然科學領域的理論,以尼古拉·特斯拉、愛迪生為代表的發明家以嶄新的自然科學理論為基礎創造了屬于人的物質世界。伴隨著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蔓延,傳承者科技發明的理念,實踐者資本主義經濟學理念,20世紀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化的自然界已經囊括了整個地球,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規律已經在很嚴重的程度上被打破。人與自然雖然都屬于自然界本身,但人的生存已經徹底改變了自然界的內在平衡,于是人類歷史進入了人作為主體能動地對抗自然界固有規律的時代。
伴隨著20世紀人類文明的進步,氣候變遷、環境污染、可耗竭資源日漸枯竭等不可回避的問題擺在人類面前,集中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矛盾加劇。20世紀末,以喬·海倫·布倫特蘭為代表的有識之士,開始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謀求出路,開始探索嶄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模式。然而在物聯網時代到來之前,可持續發展的探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在理論上和技術上有了一定的進展,但無法在全球意義上實現真正的落實;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真正意義上的人主導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只有到物聯網時代才能實現,物聯網將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歷史性對立。
參考文獻:
[1] 陳銳.物聯網——后IP時代國家創新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0,(1):41-49.
[2] 王孝軍,薛輝.物聯網技術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應用探討[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0,(7):53-55.
[3] 劉會齊.科學發展觀視野的人與自然關系[J].重慶社會科學,2008,(5):46-50.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6] 胡繩,等.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261-981.
[7] 恩斯特·海克爾.宇宙之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99-200.
[8]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
[9] 嚴法善,劉會齊.環境利益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32.[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