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蒙古族畜牧業生產諺語進行搜集、整理并且分類,通過對畜牧業諺語的逐類分析,更深入的了解蒙古族的生產歷史和民俗文化特征。
關鍵詞:蒙古族;畜牧業;諺語;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232-02
畜牧民族也稱游牧民族,指全民族大部分人都從事畜牧生產的民族。蒙古族是黑龍江地區從事畜牧業的少數民族代表,他們主要依靠畜牧業提供的肉、毛皮、油脂、乳汁和骨頭為生,故隨牲口四處游牧[1]。黑龍江的地理環境對蒙古族畜牧業放牧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提,他們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嫩江西岸的廣大山林、草原地區,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就是水草豐美、森林茂密的天然牧場,草原就是他們生存的希望。史載他們的生活:“俗善騎射,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宅,皆東向日”,“戈獵禽獸,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王沈:《魏書》)。他們世代沿襲并發展著祖輩以畜牧業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的傳統。
畜牧業諺語是生產諺語的一部分,從本質上來說是牧民們不斷地與自然界進行斗爭并從中積累和創造的語言財富,它作為蒙古族民族語言和民間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產生于在蒙古族生產的過程中,并通過祖輩們口口相傳沿用至今。許多諺語都是植根于人民大眾實踐土壤中的經驗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這些流傳至今豐富的蒙古族畜牧業諺語是反映民族生產文化的明鏡,是綻放在歷史長河中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之花。
一、游牧諺
“游而不定居人遭罪,定而不游牧牲畜遭罪,只有定居放牧,才能人畜兩旺?!盵2]
“逐水草而居,靠天養畜?!盵2]
蒙古族祖先早期過著游牧不定居、靠天養畜的生活,放牧人在草原沒有固定的住所,畜群游牧到哪,他們就在哪扎起蒙古包。這種生活漂泊不定,畜群在長期游牧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穩定性,于是放牧人意識到“定居放牧”對畜牧業生產的重要性,不再“逐水草而居”。
正如恩格斯所說:“畜群的形成,在適于畜牧的地方導致了游牧生活。”蒙古族開始小規模的在草原上聚居,進行定居放牧生活。但為維護草場的生態平衡,便于牲畜的飼養管理和保護牧場以及飼草,游牧民族均適時地進行季節性遷徙,即依季節特征,合理地使用牧地。從靠天養畜到科學放牧,蒙古族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聯系,在實踐中完善生產方式,在放牧時掌握好度,不急功近利,才是畜牧業民族長期生存之道。
二、關于放牧工具的諺語
“用料追牛才肥,用鞭打馬才飛?!盵2]
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男女老少都擅長騎馬涉獵。諺語中的“鞭”則是騎馬時重要的輔助用具,用于驅使馬匹按照人類的意愿完成各種動作,皮鞭打在馬身上,馬則會跑得飛快。民間使用的這種皮鞭,通常都是由牧民親手制造而成,他們用?;蝰R的皮切割成細條,再用幾股這樣的細條編在一起,鞭梢兒的位置僅剩一條,手柄上有時還會刻上家族的名字。諺語中說道:“手不離鞭,走遍山川”,騎馬放牧時離不開鞭子,使役干活時更離不開鞭子。
“旅行的人離不開拄棍,放牧的人離不開套鞭。”[2]
這則諺語中的“套鞭”就是我們常說的“套馬桿”,是牧民用來套牲口的一種工具,它一頭拴著用皮繩做的活套,另一頭是長木桿牧民握在手中。套馬桿的制作非常講究,一般用濕牛糞捂過的白樺木制成,是牧民牧馬必備工具。使用套馬桿是畜牧民族的一種絕活,需要掌握熟練地技巧才能操作的得心應手,套索被拋出去,正好勾住馬頭,是為最佳。
“套馬桿”如同蒙古族的“青稞酒”、“蒙古包”,都是草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就像赫哲族的“魚叉”和“魚皮衣”代表著漁獵民族文化一樣,從生產工具的不同我們就能看出不同民族獨有的民族特色。
三、關于放牧經驗的諺語
“氈包要立在陽處,西伯 ① 要安在高處。”[2]
諺語中的“氈包”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篷帳,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蒙古包”。氈包一定要搭建在向陽之處,這樣有利于增加包內溫度,居住舒適。“西伯”是蒙古語,指圈羊群的柵欄,放牧之后羊群需要回到柵欄以內的范圍進行活動,柵欄立在高處,可以相對確保羊群的安全,以免在低處時受到狼群的襲擊。
“放牧不近水,三天就后悔。” [2]
蒙古族有句諺語說道:“三日不吃還能放牧,一日不飲出不了門”,可見水對牲畜的重要性。放牧的地點很有講究,牧民們在長期放牧中總結到,河邊放牧牲畜可以邊飲邊食,一舉兩得,這樣不僅放養出來的牛肥馬壯,還提高了放牧效率,節省了放牧時間,凸顯了放牧民族的地域特色。
“母羊一大片,公羊一條線,羔羊不離盆場轉。”
觀察和了解牧區不同物種的性格和生活喜好,是放牧的一大學問。這則諺語正體現了對不同種類的羊群分類的必要性。懷孕的母羊應散放,這樣可以保證羊胎安全,以免互相擁擠掉羔。公羊性情剛烈,好亂跑跳,放牧時要使它排成一排順序前進,以免放牧時秩序混亂,不好管理。羔羊體力差,體制嬌弱,喜歡吃嫩草,適宜在地勢平坦、草質良好、路程不遠的地方放牧。
經驗的積累使牧民們因地制宜、分類管理、有序放牧,人與牲畜的和諧共處成為茫茫草原上最美好的畫面。
四、關于“馬”的諺語
“灘上萬畜,馬為瑰寶?!?/p>
“南船北馬。” [2]
“馬和歌是蒙古族的兩只翅膀?!?/p>
有關“馬”的諺語在蒙古族畜牧業諺語里獨具一格,形象的體現了蒙古族視馬如寶的民族特色。游牧民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馬被寵為牲畜之珍珠、畜中之王,在蒙古民族的心目中,“馬比一切更受重視,沒有馬,草原經濟就無法經營”[3]。對以畜牧業經濟生產為主的游牧民族來說,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上,馬不僅是生產上的得力助手,同時,也是牧民們朝夕相伴,親密無比的生活伙伴。他們馴育馬、熟悉馬、依靠馬,更由衷地熱愛馬。對馬的深刻感情使他們對馬的了解更加深刻入微。
蒙古族畜牧業諺語內容豐富,數量繁多,本文只是針對一小部分畜牧生產諺進行淺析,從中獲取更深層次的民俗文化知識。像馬克思說的那樣——文學藝術都源于勞動。諺語作為源于底層民眾勞動生產中的一門語言藝術,它濃縮著人們在點滴生產中認為行之有效、屢試不爽的經驗,它所反映的生產方式、民族特色以及民俗內涵,都值得我們今后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 覃光廣,馮俐,陳樸.文化學辭典[K].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
[2] 郭崇林.中國諺語集成·黑龍江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7.
[3] 符拉基米爾佐夫.蒙古社會制度史[M].劉榮焌,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