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中國少數民族,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世世代代居住生息在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密山新開流時期。赫哲族因其獨特的地理生存環境、氣候因素、自然資源等原因,在生活和生產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作為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其飲食文化,蘊涵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印記,體現了該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關鍵詞:赫哲族;飲食;生活方式;民俗研究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234-02
飲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民族文化。中國地域廣闊,居住著五十六個民族,由于居住的地區,氣候各不相同,各民族的飲食習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本文試圖分析赫哲族的飲食習俗,對中國少數民族中的“魚生”食俗文化作一初步探討。
主要生活于黑龍江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的赫哲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漁獵為主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自清代以來,他們一直生活在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下游一帶,從事捕魚獵獸的漁獵生產活動。
從氣候特征來看,赫哲人長期活動的三江流域,始終處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控制下,四季變化相對明顯。每年10—11月之間,隨著一股股強冷的西伯利亞寒流侵襲黑土地,江河湖泊開始結冰,至次年4月中旬,冰封雪裹達數月之久的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又開始緩慢解凍,萬物復蘇。這樣的氣候特征,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年年如此。有資料表明,赫哲地區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而且降水集中在6—8月之間,無霜期只有130天。其中,生活在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其所經歷的最低氣溫在零下35℃左右,最高氣溫也在30℃上下,年平均氣溫1. 4℃,較其他地方低1℃~3℃。因此,河流交織,森林茂密,加上氣候嚴寒酷冷等特定的居住環境,從而決定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以魚、獸肉為主食。現在雖然以糧食為主,魚肉已減少很多,但它們仍保持了本民族的許多飲食習慣。魚、獸肉在赫哲人生活中仍是主要的食物,歷史上曾有“魚皮部”之稱。
赫哲族的傳統飲食分生食和熟食兩類。其中生食應該是赫哲族飲食中的最獨特的飲食文化。生食有魚干、肉干和新鮮干魚。生魚干是把不帶脂肪的魚肉剔下,割成條、塊或魚披子曬干,儲存起來,吃時用木棒捶軟即可。獸肉干的制法類此,可生吃,也可煮熟吃。新鮮生魚的吃法較多,其中主要是“拌菜生魚”,赫哲人稱之為“他勒卡”。“他勒卡”是選用上等魚(鯉、鱘、鰉等)等剖開,放盡血后,將肉剔下,橫切成細絲,拌上用沸水燙至八成熟的土豆絲、粉絲、綠豆芽、菠菜和白菜心,切絲、加蔥花、味精、老醋、精鹽拌食,喜辣者還可以加油炸辣椒。這也是赫哲族客必備之菜,為平日飲酒時不可或缺的佳肴。其他的生魚制法就較簡單了。如“生魚片”,赫哲語叫“拉撲特克”,制法是把活魚肉剔下,橫切成薄片,蘸醋、鹽吃。還有“燎燒魚片”,赫哲語叫“格勒格切”,也是將活魚肉片下,橫切成魚皮相連的魚肉片,用細樹條從一端穿過,在旺火上燎燒成四五成熟,再切成小塊,蘸醋、鹽吃。這兩種是打魚時在灘地上的吃法。赫哲人冬季食用凍魚片,赫哲語稱為“蘇拉查”。這是將凍實的上等魚剝皮后削很薄的片,若是鰓魚、鯉魚,連脆骨都橫切成薄片,蘸醋、鹽、辣椒油與韭菜花醬食用。這種吃法雖然用魚很多,但人們仍愛吃,也是下酒的佳肴,其鮮美程度難以名狀。此外,還吃加工好的鰓、鯉、蛙魚籽,這些魚籽營養價值秀高。然而在赫哲人心目中最負盛名的一道菜還得說是“剎生魚”,赫哲語叫“他拉喀”。其做法是將剛剛從水中捕撈上來的新鮮鱘、鰉魚、鯉魚、草根等魚殺生放血,漂洗干凈,然后將“兩側整片肉從魚身上剔下,再皮朝下把肉橫切斜刀成片,再掉過來切成絲從魚皮上登下來,拌上野生的姜蔥和辣椒,加上醋和食鹽就可食用。沒有醋時,把野櫻桃搗成漿汁拌上,味道十分鮮美。據講“早年吃剎生魚不加蔬菜”,“也有拌些姜蔥吃的”。
那么,赫哲族古老而獨特的飲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應該說這與其所處的文化生態空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比如最著名的“剎生魚”,在自然經濟時代,赫哲食飲的發生和發展是與其日常的漁獵生產活動密不可分的。它所選用的魚必須是鮮活魚或剛死的新魚,這樣就決定了其食用場所必須是在漁船上、網灘邊或者離江河較近的住所,捕魚者最先接觸鮮活魚,而且也理應成為生魚宴的享用者。
因此我們說,人類文化的生成,與其所處的文化生態空間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一種相輔相成、依存互動的關系。一方面,不同的生態環境孕育著多樣的人類文化; 另一方面,特定的人類文化也總是與其存活的生態環境相適應。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制約著甚至決定性地影響著民族經濟、文化的格局。究于此,我們說諸民族文化所表現出的多樣性,也多來自于諸民族所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赫哲族漁獵造物的產生與發展,正是與獨特的地理地貌以及“夏捕魚為糧,冬捕貂易貨”的生計活動分不開的。
中國有句古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此語雖通俗易懂,卻也闡明了一個道理,即人類一旦處于特定的居住環境,就要以此地域空間為基礎來謀求生存與發展; 同時也反映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創生創物能力。歷史上,聰敏智慧的赫哲先人這兩方面不但都做到了,而且還世代相傳地留下了諸多形式的民間造物。應該說,是黑龍江、松花江與烏蘇里江這三條川流不息的江水,為赫哲人提供了棲息生存的生命之水,而三江闊水中的近百種魚類以及周邊莽莽林海的豐富動植物資源,也為赫哲人賜予了天然的衣食之源。
參考文獻:
[1] 郭崇林.黑龍江省志—民俗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1.
[2] 程麗云.漁業生產對赫哲族民俗的影響[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1).
[3] 王美娜.赫哲族的族稱由來[J].黑龍江檔案,2001,(2).
[4] 波·少布.第一部研究魚皮文化的學術專著——評《漁家天錦——赫哲族魚皮文化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2).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