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方針作為國家教育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教育工作總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不同的情況和工作重心,先后制定了多種教育方針。通過深入分析建國以來教育方針的演變歷程,探究教育方針演變的規律,力求在理論上闡明教育方針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內在關系,為教育從而也為改革在新時代條件下發展提供一種可資參考的思路。
關鍵詞:教育方針;演變規律;文化強國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241-02
教育,作為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礎和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發揮著戰略作用。教育方針是一個政黨或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為實現該時期的基本路線和基本任務對教育工作制定的總的指導方針,體現國家教育目標、政策、方向,直接決定了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格局。建國六十多年來,中國教育方針的演變從一個特定角度折射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歷程,存在著某種具有規律性的特點,為我們貫徹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方針提供一些啟示。
一、教育方針演變與黨的四代領導人的教育思想
在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上,黨的四代領導集體對教育的發展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黨的四代領導人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方針演變的理論依據,他們的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傳承中又有創新和發展,為中國教育方針的制定實施奠定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在教育方向上,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非常重視教育的政治功能,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強調“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繼承和堅持了毛澤東關于教育的社會性質和階級性質的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學校要把堅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持辦學的社會主義方向。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領導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中,同樣注重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江澤民在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確立了“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賦予了新時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會功能,保證了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在教育目的上,毛澤東十分重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1957年,他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關于全面發展的理論,他提出的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目標,涵蓋了社會主義新人素質的主要要求,是現代化對人才標準的客觀要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對毛澤東關于造就全面發展新人思想的發展。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深刻地分析了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中國轉型期國情,指出國力的強弱越來越依賴于勞動者的素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素質教育”是對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關于全面發展等教育思想的深化,是新時期落實全面發展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標志,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可以說,毛澤東教育思想是新中國前期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鄧小平教育思想是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教育方針的指南,而江澤民和胡錦濤的教育思想是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和升華。這些一脈相承的思想是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蒸蒸日上的根本保證[1]。
二、教育方針演變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同步
建國六十多年來,教育方針的演變是一個適應社會發展的過程,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而變化。新中國剛成立時,百廢待興,教育亦是如此。當時的教育改革與建設方針繼承和發展了老解放區新民主主義教育,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是新民主義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一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要求黨的教育方針也必然要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而作出調整,教育方針就由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文革”期間,由于受左傾思潮的嚴重干擾和影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受到嚴重挫折,當時教育為政治服務的色彩十分濃厚,它使人們差不多忘記了教育在其他方面的社會職能,加之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又推行了一套“左”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得教育方針完全被扭曲。經過十年浩劫后,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新歷程,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春天。20世紀9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蘇東劇變,蘇聯解體,中國的經濟體制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這時,在教育方面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以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更新要求,教育方針也演進到了新的高峰,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進入新世紀,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又上一個新的臺階,教育事業也取得跨越式發展。國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15歲以上人口和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達到8.5年以上和10.5年左右,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協調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各行各業輸送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大批專門人才。這些都表明,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國的教育事業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同時,教育方針也進一步的完善,提出了“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方針。
三、教育方針演變的內在動力與根本目的
(一)創造優越于資本主義教育模式是教育方針演變的內在動力
資本主義社會雖是對落后、愚昧的封建社會的否定,但并未改變其社會制度的剝削性質。資產階級在教育機會人人均等的旗幟下實行的是雙軌學制。每一個社會成員由于其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同,實際決定了他們所受教育和教育機會、程度的不同。因此,資產階級自我標榜的教育民主則是受教育權形式上的平等而實際上的不平等。1975年第三十五屆國際教育會議上阿爾及利亞學者提交的一份報告中就提出:“每個兒童的社會出身,強烈地影響學校教育的條件。事實上,很明顯一個吃得很差或者營養不良的孩子不可能像富家子弟那樣有許多學習機會。”[2] 在資本主義社會還存在著階級對立、階級斗爭時,教育平等問題是很難實現的。
中國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從建國到現在六十多年間,教育事業得到飛速發展。全國教育戰線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第一,辦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06年,全國2.6億學生,1 400多萬名教職員工,60多萬所學校,遍布全國的城市和農村。第二,各級各類教育入學率進一步提高,國民受教育機會進一步擴大。2006年,學前教育進一步發展,毛入園率達到42.5%;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3%,比2002 年提高0.7個百分點;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7%,比2002 年提高7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2%,比2002 年提高16.4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2%,比2002年提高7個百分點。”[3]這些都表明了中國基本上確立教育權利平等,但是尚未實現教育機會均等。雖然中國尚未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但由于中國在基本上廢除剝削制度以后,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發生在勞動者的內部,屬于社會主義教育民主化不發達的狀態,同資本主義制度下基于階級對立的教育機會不均等,在性質上有根本區別。中國的教育是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享受科學文化成果的權利,使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實現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是優越于資本主義、為人民服務的教育。
(二)“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教育方針的根本目標
教育本身就是一門培養人才及其怎樣培養人才的科學,教育方針也必然要體現出這個內容。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十分重視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將其作為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但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不同的群體個體,甚至在同一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要求。新中國的教育方針對于“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無論是“兩育”(智體)、“三育”(德智體),還是“四育”(德智體美),思想上左右搖擺,諸育之中是“有主有次”還是“諸育并重”,也各自引經據典,莫衷一是[4]。而現階段所強調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符合中國當前的國情。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們必須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市場經濟越完善,經濟社會越發展,越是要求勞動者必須是全面發展的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更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各類人才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海南.論新中國教育方針的演進與啟示[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
[2] [澳]W.F.柯納爾.20世紀的教育[J].張法艱,譯.外國教育資料,1983,(4).
[3] 張起生.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回眸[J].統一論壇,2008,(2).
[4] 袁海軍.教勞結合方針的困惑和重建——評新世紀教育方針的新發展[J].教育與現代化,2003,(3).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