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從大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其心理發展的特點,把心理學相關知識和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有機結合,采用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感激勵,通過參與—感悟—分享—升華四個環節的實施提高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政治理論課;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270-02
目前,高校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如何提高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則需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與創新。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從大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其成長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把心理學知識運用到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的“情感激勵”這種教學手段,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實效性。
一、團體心理輔導具有心理學原理的科學依據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的助人過程[1]。
成功的教學教育離不開情感因素。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2]。激勵就是激發鼓勵的意思,也是激發人的動機,是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它主要是通過調節人的潛在的積極性,去實現既定的目標。激勵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積極上進,同時也可以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使其按激勵者所期望的軌道和方向前進。前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指出:“扎實的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的反復,不如說是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的情緒狀態而達到的。”政治理論教學不能反反復復的說教,而應從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學生內心情感的需要,尋找一個切入點來實現教學目標。《基礎心理學》中講到,情緒情感的動力性有增強和減弱的良機,一般來講,滿足需要的肯定的情緒情感都是積極的、增力的,能提高人的活動能力;不能滿足需要的否定的情緒情感都是消極地、減力的,能降低人的活動能力[2]。發揮情緒情感的積極功能,能有效地調動情緒情感的積極性。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以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注重情感激勵教育,就是追求學生潛能發展的教育,幫助學生學會評價、發現、發展自己的教育,使同學們在實際教學過程體驗到一種積極的情感。
在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把一些理論性的知識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使這些知識和理念內化到學生心中,進而影響并指導自己的行動。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對這些知識和理念,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后,才會具有內化的可能。因此,喚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是完成內化過程不容回避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感體驗的方式來喚起學生積極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了解學生的情感需要,尋找團體心理輔導的切入點
一般來說,采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要通過參與—感悟—分享—升華四個階段來達到教學效果。
作為教師要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各階段的需要,知識基礎和智能水平,熟悉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針對學生的特點,恰當地選擇和運用科學方法,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教學情境,這樣才能打動、吸引學生,讓學生自覺地投入到情景中來,愉快而牢固地掌握知識,開發智能。通過調動學生的情感情緒,學生對課程所輸出信息產生興趣,使教育達到最優化的狀態。教師僅僅了解學生情緒情感需要是不夠的,還要努力調動他們的興趣。正如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積極探尋學生情感激勵的切入點。
情緒情感與內心體驗是分不開的。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時要符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案例內容最好來源于學生的身邊事、日常事,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就是事例的參與者,真正把自己置身于這種情境中來學習和思考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恰當運用,達到知識和情感的內化。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內心需要,尋找團體心理輔導的切入點,使學生在情境當中有深刻的心理體驗。比如在母親節前夕,在課堂上可以組織一場《感恩母親》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選擇切入點要注意幾個問題:(1)教學目的明確。通過《感恩母親》使學生認識到母愛的偉大以及如何報答自己的母親。通過《寫遺書》心理體驗使學生認識到生命是短暫的,要珍惜分分秒秒,科學合理的規劃自己的人生。(2)活動內容既要依據教材,又要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否則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3)因材施教,活動中的各個環節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實際經驗,否則很難產生共鳴。
三、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周密安排各個環節
1.活動前的準備工作。教師要選擇一個比較安靜的教室,要有窗簾,燈光要暗一些、光線要柔和;活動中各個環節所用的設備、道具要準備到位;為保證活動質量,建議參加體驗活動的人數不易過多,最好在40~50人之間。
2.教師要當好“導演”,科學合理安排每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會影響心理體驗的效果。我們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要把握兩個原則,首先應該是感性的、可見的、摸得著的,它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和升華;其次應該是形象的、具體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能夠超越個人狹隘的經驗范圍和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獲得很多的內心體驗。比如《感恩母親》中,音樂效果很關鍵,先是播放《回家》這首樂曲,給同學們渲染一種氣氛。然后,燈光逐漸暗下來,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誦伴隨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背景音樂,把學生帶進情境之中。大家在語言朗誦和音樂情景的感染下,通過各自的回憶、聯想,特別是最后一曲《燭光里的媽媽》使同學們的體驗達到高潮。此時的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反應,為下一個環節做好準備。
3.教師用真心、真誠去打動每一位同學,引導大家進入到情景當中。就是以教師的情感去感染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其產生相應的積極地情感體驗。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奔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成為信念,成為學生主觀世界的一部分。”教師激情是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條件。教師飽滿的激情,無疑會使學生受到感染,促使其自覺地隨著教師的引導進入一種積極的學習境界中。這就要求教師的情感必須是真摯的、深厚的,而這種情感來自于教師高尚的品德,對工作的責任心,對學生的愛護心,對教材內容的把握。只有當一個教師具備對學生負責的精神和對知識的科學態度,才能從自身產生出真愛,才能夠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師生才能產生情感共鳴。教師以真摯的愛去打開學生的心扉,感化他們,使他們在互動體驗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得到升華。
筆者在一次體驗課中,在朗讀到高潮時,已經置身于情境之中,忘記自己是一個教師,忘記是在課堂上,動情之余,情不自禁潸然淚下。同學也在情景的感染下哭了。大家對這次體驗課感受非常深,有不少同學說:“原來老師也是很感性的人,和我們一樣啊。”正是因為當時師生之間有了共鳴,一句話便拉進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4.激發學生最深層的情感,使心理體驗達到高潮。最深層的情感應是大家普遍認同的,能夠產生強烈共鳴,并且在形式上能夠引起同學們興趣的話題。在《寫遺書》心理體驗中,很多同學這樣寫道:“爸爸媽媽,很對不起,我要走了,原諒我的不懂事、不聽話,雖然我有時會讓你們生氣,請相信我是愛你們的,如果你們愿意,我想下輩子再做你們的孩子,好好報答你們。我在天堂會祝福你們的。” 有的同學說,“臨終前才發現自己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沒有做,因此而感到后悔。”還有的同學說,“我要原諒那些曾經和我有過節的人,不能把這種怨恨帶走——。”這些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親人和朋友的感恩之情以及對沒有完成的事而感到遺憾。筆者深信同學們說的這些肺腑之言是真誠的、發之內心的,是大家所共識的,此時的親情、友情、愛心、責任感得到充分的體現,相信這種表達是最真實的,最真誠的,也是最感人的。因此作為教師通過類似的方法喚醒同學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從而形成激勵與鼓舞,使同學們情感進一步升華,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具體的行動。
四、教師啟發引導學生,使情感激勵達到預期的目的
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在情緒高潮時及時有效地實施激勵,可以使學生產生奮發向上的原動力,這種原動力可以激發強烈的成就欲,而成就欲又可以轉化為積極的行為。比如,有個女同學在《感恩母親》活動中失聲痛哭,當時就給媽媽撥通電話,電話中對媽媽說:“我愛你,請原諒我過去的任性——”,并要求全班同學與她一起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此時,同學們的情緒都很激動。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立刻組織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你現在最想對媽媽說的一句話是什么?”以及“你最想為媽媽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老師提出的這些問題就是引導同學積極思考盡快行動起來,用自己的行動來回報母親。再比如《寫遺書》就是引導同學們培養責任意識,對自己、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要有一種責任感,刻苦讀書,努力做一名祖國建設需要的人才。在教師積極的引導下,使學生在體驗與感悟中得到認識,從而達到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目的,同時也豐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總之,團體心理輔導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就是把老師的啟發、引導和學生的反思、體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由被動學到主動學,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統一。
參考文獻:
[1] 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2] 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0-64.[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