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文化生態建構是為了實現校園的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而與人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大學校園和諧,必然要求以人為核心的校園基本矛盾能平衡發展。校園和諧應該包括人與自然、人與校園、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相處。大學的生存方式的根本改變的內在驅動是樹立大學文化生態建設的和諧觀,基于此才能對校園文化生態的各個層面提出合理的建設要求。
關鍵詞:大學文化生態;建構;和諧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275-02
校園和諧是大學發展追求的夢想。而人是社會的核心,與其發展密切相關的大學是社會和諧的燈塔,文化生態是大學邁進社會中心的一個重要的學術關鍵詞。文化生態是一定時期各文化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所呈現的形態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種文化結構,它在本質上規定并表征著人的生存方式及其相互關聯,這隱含著一種生存哲理,人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生態的組成部分。由此,和諧校園的建設需要從文化生態視閾研究在人的生命發展中至為重要的大學,樹立大學文化生態構建的和諧觀。
一、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
愛爾維修提出:人是環境的產物。文化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校園文化環境的規劃和建設是構建文化生態的前提和載體。歷史上,所有教育家都十分重視校園環境的教育作用,世界著名的大學都非常注重以優美的自然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健康美好的心靈。在大學環境文化建設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最基本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被稱作“天人”關系。無論是儒家文化還是道家文化,都十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儒家推崇“人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及貫穿《周易》的“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思想是對萬物生命的高度尊重。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強調“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主張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在這種種追問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弘揚了自古以來教育所蘊涵的強烈生命意識。教育就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發展,生命意識也應該是教育中的應有之義,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中,自然界及一切生命都有內在價值,人應該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人與自然應協同發展,這既是一種自然生態關系,也是一種社會生態關系,是在追求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尊愛自然是一種最高的生命智慧。
把大學建構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如畫的校園,能夠潛移默化地熏陶人、教化人,形成健康生動的校園環境和氛圍。
二、建構人與校園的和諧
教育家顧明遠說過,一般的大學環境漂亮,設施好,卻覺得大學的氣氛里缺少了什么東西,這就是文化的氛圍。大學既要有優美的校園環境,更要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濃厚的學術氣氛。只有構建人與校園的和諧,才能形成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既生動又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大學文化環境以學術、制度和精神文化為基礎,又是學術、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現。既是制度的,也是精神的,在大學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大學缺少的正是大學應有的文化氣息,因此呈現文化蒼白之態。建設高品位的大學文化環境的關鍵是保證先進文化在大學里占主導地位,注重文化的創造、建設與傳承。用文化啟悟智慧、滋潤心靈、燦爛生命,用文化豐富并創新文化,在生命的根基確定起人內在的尊嚴,樹立起生命神圣的理念。
在一定意義上,大學即文化,大學的創辦實際上就是構建優質文化的實踐活動。嚴格講,大學是為了把普通學生教育成為秉有教養和較高的文化修養、具備優秀專業技能的人才。因此,探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適當路徑是大學建設的當然之責。文化,是被提煉出來的概念,不能離開具體的人,大學人的生活應該把握校園文化的走向和培育校園文化的自身特色。今天大學校園文化存在知識與文化的斷裂,物質和精神的背離,傳統與現代的脫節等問題,這樣的環境下,再美麗的校園也無法完成應有的育人使命。應該從觀念上打破各種壁壘,使知識的教授與人文的素養有機結合,使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復歸,以蘊涵生命關懷和個性化的文化引領人擺脫橫流的物欲和淺薄。在制度文化上更要建立和健全人性化的管理,給人以發展的自由空間,用健康,高尚的校園文化環境培養大學人高尚的品德,高度的責任感和高雅的文化素養。使大學人能“詩意地棲居在”校園里,與校園和諧共生。
三、建構人與人的和諧
教育家羅杰斯說:“真正有意義的教育是建立在正確的人際關系、態度和素養之上。”人與人的關系,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就在于師生之間,師師之間和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文化生態的理念要求把教育的情境營造為一片溫馨寧靜的凈土,一泓沐浴心靈的清水,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無論師或生,在大學校園這個人生相遇的驛站體驗教與學的喜悅,感悟心靈的碰撞,充實才智,提高學識,歷練品格,加強修養。形成蘊涵文化生態特色的教育情境。
當下的教育呈現的是學校生活充滿壓抑,師生愛好平庸,人治教學為主流,利己行為盛行。形成對大學人身心健康有良好影響的“文化生態圈”,產生強大的教育磁場對和諧教育的情境提出了現實的要求。
融洽的師師關系,是在隊伍建制上實現大學和諧教育的首要保證。師師關系的和諧要求:一是每位教師都嚴格遵循師德規范,“愛崗,敬業、嚴謹、奉獻”;二是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教師中形成互幫互學,共同學習的氛圍;三是能在生活上互相關心,并經常開展各種富含人文關懷的活動。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校良好教育過程的核心。“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師生的溝通與交流,展現出豐厚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所有的教育活動和過程,都圍繞著學生的培養,教師人生價值的實現,就如學者李瑾瑜論述的“師生關系的核心,是把教師和學生看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和尊卑之分”。在和諧的教育機制下,愉快的溝通探討問題,合作完成教學的過程,分享人生的體驗,把單向的知識教育轉化為共同參與、實踐、合作的教學相長過程,共筑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的平臺。
和諧的生生關系,對學生成長的影響非常大。生命個體的成長是依靠不同生命之間的共生和互生來支撐和推動的。“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中把生生之間的關系當成了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因素,《學記》也提及“大學之法……相觀而善之謂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等等“論學取友”的思想。大學生是一個年齡相近,認知結構相似的群體,但個體的經驗、水平、興趣卻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他們之間開展合作,互相學習,彼此分享經驗的基礎。良性的競爭和合作意識使他們學會傾聽、理解、尊重他人,生命個體在平等和開放的體系中獲得一種互助共贏的智慧,學校培養的人才將是更公平、民主和包容的。
四、建構人與自身的和諧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性參與者”。文化生態的核心追求是文化生態整體和諧,人自身的內在和諧是整體和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身的和諧一直備受關注,這要求人自身對人與自然,人與校園,人與人關系的定位準確,大學人能深刻反思人的自然屬性,自覺融入自然,順應自然法則,明晰“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秉承“民,吾同胞也;物,吾與也”的文化關懷,遵循“取物限量,取物以時”,“貴生”的思想輻射到自身就會“自愛”,人人皆能做到“自愛,而不自貴”,“少私寡欲”,整個校園便實現了愛與和諧。今天的大學對這個問題卻表現出不適甚或忽視。
人與自身的和諧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能力提升與精神追求的和諧;二是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態的和諧。
從第一個層面來說,“人類總是不斷地尋求一個更加充實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實現。從自然科學意義上說,這與一粒橡樹籽迫切地希望長成橡樹是相同的。”大學人在不斷追求自身能力的完善時不能忽視精神境界的追求。在物質發達的條件下,各項能力的追求和精神追求要取得平衡,人不能被物質分裂,應以完整的人生存著發展著,而不是心靈失去了平衡的人。“人作為人的生命意義,主要不在于他的第一生命,而在于第二生命的創造活動,人不會滿足于僅僅活著像動物那樣生存,而總是要把第一生命引向第二生命,通過第二生命的創造去實現第一生命的價值。”在選擇和創造價值觀念、思想體系時,學習和傳承知識體系時,既要立足于現實的發展,又要把握前進的步伐,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融通,才能達到生命的和諧。
從第二個層面來說,身體素質是自我實現的外在條件,心理素質是參與校園活動,實現自我發展的內在因素。從人的本質來說,人既是物質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身心的和諧既要有健康的體魄,更要有安寧平靜的心境。大學人要使自身的心理處于健康狀態,需要始終保持一種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理性平和、樂觀進取的心態,順境中能居安思危,逆境中能應時調適。身心和諧的人往往善于平衡自我,調整思維方式,提高認知水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坦誠地對待外部環境,以欣賞的態度融入學校生活,探求心靈家園。就像愛因斯坦說過的那樣:“學校應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身心的和諧是大學人的共同目標。
總之,大學文化生態作為一種新的生存智慧,發展策略,需要新的發展依據,建設一種新的生態系統與價值系統。和諧調整人與自然,人與校園,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從而形成強烈的生命意識,使人性復歸,這是我們的根本依據。
參考文獻:
[1] 孫兆剛.論文化生態系統[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3,(7):100-103.
[2] 熊春林,黃正泉,梁劍宏.國內文化生態研究述評[J].經濟生態,2010,(3).
[3] 趙仲華.文化生態在構建師生情境中的意義[J].職業與教育,2009,(7).
[4] 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2:46-241.
[5] 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M].許金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257.
[6] 海清.人的雙重生命觀:種生命和類生命[J].江海學刊,2001,(1).[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