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存在著一些矛盾,需要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加以認識和分析,任何只強調矛盾的某一個方面的觀點與做法,都將影響“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質量的提高。首先,“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上存在著時效性與學術性的矛盾;其次,教學方法上存在著多樣性與規范性的矛盾;最后,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主體性與主導性的矛盾。只有在實踐中正確分析和解決這些教學矛盾,才能切實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與質量。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矛盾分析;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277-02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目前,“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存在著一些矛盾,需要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加以認識和分析,任何只強調矛盾的某一個方面的觀點與做法,都將影響“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教學內容上:時效性與學術性的矛盾
時效性與學術性,是“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上存在的一對比較突出的矛盾。“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的,是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針對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思想特點,幫助大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自覺認同。但是,它畢竟不是一門理論學科,它是以通過分析國際國內重要形勢的方式來闡明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時效性。
然而,僅僅重視教學內容的時效性還是不夠的。時效性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全部內容。“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基本理論,基本形勢和熱點問題。自1987年教育部決定在普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中設置“形勢與政策”必修課以來,全國高校普遍將形勢與政策教育列入教學計劃,開設了“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發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這實際上起到了與教學大綱類似的作用,對“形勢與政策”課起到了重要的規范作用。但由于形勢與政策教育內容的時效性非常強,沒有也不可能有較穩定的具體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因此,如何把握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學術性的統一,就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我們認為,解決此問題需要具體做到三個統一:
1.政治性與知識性的統一。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中,要突出鮮明、正確的政治立場和觀點,同時還要符合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宣傳和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就形勢與政策課內容而言,與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涉及許多學科的知識體系。為了深刻而全面地認識形勢與政策,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注重有關學科的前沿成果,在教學中注重知識性與學術性,如:講臺海局勢,需要運用國際法學知識批判所謂“法理臺獨”的陰謀;講伊朗核危機,需要講解有關核武器生產、尤其是鈾的生產情況的知識。注重知識性與學術性的統一,將大大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水平和課堂效果,更好地貫徹其政治性。
2.變動性與穩定性的統一。該課程既具有不斷發展變化的一面,又具有相對穩定的一面,形勢與具體政策,往往是不斷變化的,但基本方針與戰略、理念是相對穩定的,要求學生在基本方針與戰略、理念的相對穩定之中去把握對黨和國家政策的認識,要求學生在規律的認識之中去觀察和追蹤國內與國際形勢的演變過程。如在當前國際形勢的分析中,增加有關中日古代交往的歷史背景知識,使同學們了解中日兩國關系的實質與發展趨勢,對兩國的未來發展有一個基本的輪廓,體現了“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變動性與穩定性的統一。
3.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形勢與政策”課本質上屬于政治理論課程,自始至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和教學。我們要指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形勢、把握政策,并在教育教學中,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分析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要體現“形勢與政策”課的針對性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結合,應緊緊圍繞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敏感話題、突發事件等問題,確定每學期“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重點,做到有的放矢、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使學生學會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教學方法上:多樣性與規范性的矛盾
在以往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諸如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一等不足,教師上課“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了強化“形勢與政策”的教學效果,許多學校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方法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突出“變革、創新”的特點,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現象。一些教師在教學方法和形式上,力求多樣化,“五花八門”,花樣迭出,只求學生感興趣、滿意,只求教學方法與形式的新意,而課堂教學(第一課堂)本身應具有的規范性與嚴謹性,便日益式微了。
因此,我們要在重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的同時,強化必要的科學性與規范性,只有達到了規范性,才能真正實現“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我們具體要在三個方面達到“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規范性:
1.加強規范的教學研究工作。學校和有關教學部門,應重點研究馬克思主義有關形勢與政策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研究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密切關注國內外大事,及時準確地把握社會和國際動態,不斷增強“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的敏銳性和實效性。學校應積極組織和鼓勵有關教師開展形勢與政策的科學研究,對相關研究科研課題予以必要的支持,并為研究成果的發表提供一定的經費和園地。
2.建立規范的考核機制。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考核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對任課教師的考核。由有關教學職能部門按教學制度統一管理,確保“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正常開展。任課教師講課應有規定的教學文件,如:教學大綱(可自編)、教案,不能以布置班級學生工作、處理學生具體問題等方式代替課堂教學;第二,對學生的考核。“形勢與政策”課的考核內容與形式,各高校、各教學單位應結合本校、本院系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考核方式,不應強求一律。根據學校教務處有關考試的要求,可以采取開卷考試、論文考試等方式進行考核;也可以參加社會調查、寫調查報告的方式進行考核,既突出“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又體現課程教學的規范性。
3.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學校要重視“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的素質建設,堅持“精選、重用、嚴育”的原則,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同時,要加強師資結構建設。要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為主體、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這樣,才能適應規范化教學的需要,為確保“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質量與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教學過程中:主體性與主導性的矛盾
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改變以往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課、提問、測驗與考試的情況,要求教師適應學生的特點和要求,采取各種手段和方法,確保學生是教師的服務對象、是教學過程中名副其實的主體。許多學校還通過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如:召開學生座談會,征求大家對授課教師的意見;有的學校還由學生直接給任課教師打分,作為教師學期考評的主要依據之一。如此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師地位的下降與作用的削弱,最終將影響“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正常開展與教學質量的提高。
“形勢與政策”課像其他大學課程一樣,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才能保證其正常進行教學。在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同時,我們千萬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性作用。我們要在以下幾方面明確與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正確把握“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與定位。“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陣地,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學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學校對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高度重視,是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工作的良好基礎。實踐表明,將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保證課堂教學課時,重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并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或優惠政策,是學校對形勢與政策教育高度重視的直接體現。
2.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師生的互動與交流,增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實效性。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最受學生的歡迎。課堂教學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躍課堂氣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提高大學生對形勢的認識。我們采取以下幾種教學形式:第一,討論式教學;第二,辯論式教學;第三,直觀式教學。
3.重視師資隊伍培養,提高師資水平。第一,加強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的培養,確實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第二,鼓勵學校黨政干部、有關專家和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積極承擔“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工作,在時間、經費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和傾斜。第三,確保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過程與師資建設的投入,在教學中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切實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與質量。
參考文獻:
[1] 殷一璀.開拓創新,切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2007,(3).
[2] 余雙好.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主導性[J].高校理論戰線,2005,(4).
[3] 錢廣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07,(2).
[4] 里光年.試析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魅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3).
[5] 陳華棟.關于加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1).
[6] 魯焱.對高校“形勢政策教育”的理性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8).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