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時代”的到來,對當代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諸領域和高等教育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分析了“微時代”的基本特征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提出了“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的若干對策。
關鍵詞:“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281-02
隨著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類的傳播活動進入“微時代”。“微時代”是以信息的數字化技術為基礎,使用數字通信技術,運用音頻、視頻、文字、圖像等多種方式,通過新型的、移動便捷的顯示終端,進行以實時、互動、高效為主要特征的傳播活動的新的傳播時代。“微時代”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個體的“微觀世界”。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社會傳播之中。“微時代”的興起,對人們的認知形式及渠道、思維觀念及方式、社會生活及人際交往諸方面產生極大影響,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課題。
一、“微時代”的基本特征
掌上電腦、手機等方便快捷的小型高科技介入社會生活的諸多小細節,使信息的傳播方式和手段,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如果說網絡是對傳統媒體的一次革命,那么以微博為代表的微時代,就是對網絡的又一次革命。這次革命中,信息的方便獲取和簡便傳播,成為一個重要特征,人類的信息接收終端種類不斷增加,傳播活動范圍大大拓展,進一步突破時空的限制,各類移動便攜的終端使得人類的傳播更加流動,也將人們的傳播時間分割得更加瑣碎,人們會選擇無聊與零散的時間來進行信息的傳播或接收活動。在“微時代”,每一個手持移動終端的個體都是一個傳播節點,相比之前,人們進行傳播活動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
“微時代”帶來了信息傳輸的高效率,傳播活動也隨之具有瞬時性的特點,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具體來說,其基本特征可概括為:全速傳播,傳播速度比舊媒體快,在事件發生的同時就能夠進行傳播活動。全民傳播,傳播不再是機構、媒體單位的事情,每一位民眾都可以參與其中,誰都可能是記者、編輯。全域傳播,地域和空間限制越來越少,只需要設備和傳輸信號,就可以發布信息。全時傳播,信息隨時可以進行發布。全媒體傳播,傳播信息不單是文字或者圖片,還附有音頻、視頻等多觸覺通道。全渠道傳播,客戶端多樣化,比如電腦、手機、短信等都可以進行信息發布。全互動傳播,新聞的線索搜集、采訪、發行等一系列活動,所有用戶都有機會參與進去,并且在事后可以發表評論。
二、“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微時代”的到來,不僅對當代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諸領域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同時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樣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方面,人們的視野開闊了,精神世界大大擴展了。但另一方面,各種不同觀點、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甚至消極、不健康和反動的觀點大量涌入,這無疑對高校師生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微時代”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心理環境,從而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徑等提出了挑戰。一是信息來源隱蔽。以網絡為基礎的公眾網站、私人博客、QQ群等信息源傳播途徑本身比較隨意開放,信息編輯者和發送者可以不公開或利用網名等形式進行信息編輯發送。同時,信息的即時性傳播,傳播受眾客體很可能通過轉發的形式轉變成為傳播主體,這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信息來源隱蔽,尤其是一些涉及安全穩定的信息來源無法考證。例如最近某些城市發生的涉日游行集會信息,大多數是通過QQ群等未實行實名制的新媒體方式傳送,學校無法監控到相關信息的源頭,也就難以及時有效的從正面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引導。二是信息價值多元。在國際化大背景下,大學生可以任意瀏覽國內外網站,即時獲得各級各類網絡信息。在這些信息中,有與理想信念教育主流思想相一致的信息,也有片面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識形態觀念,西方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加緊對大學生進行“西化”,資產階級自由化以及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享樂主義四處蔓延,影響了大學生的政治傾向、道德品質、人生價值和文化觀念,給中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三是教育模式多元化。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已不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集中統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方式、簡單的命令說教形式逐漸被豐富的多元化模式、雙向多向和直接交流互動方式以及圖文并茂、音視同期的多媒體形式所取代,一種全新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形成。新媒體已經成為思想文化傳播的新載體,也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臺,針對大學生充分進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主旋律思想宣傳宣講,進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民主精神的傳播引導,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三、“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
“微時代”下新媒體正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占領大學生這一主流群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正確認識這一新趨勢,積極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等諸多方面的深層次變化,及時轉變工作理念,不斷探索“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確保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創新。“微時代”不可逆轉,如果失守基本道德底線,微博的發展將很危險。一旦出現道德失范的事件,甚至虛假信息,會經由一個微博,由轉發者裂變式傳播,將不實后果擴散到最大化。放縱自流和一味抵制似乎都不可取。每個大學生都必須對自己陣地負責,并守住道德的底線。“微時代”,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使學生能夠“辨別真偽,追求真理,慎于判斷”,增強識別評價和選擇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訓練,使學生的道德標準與道德實踐統一起來,避免道德認識與行為的分離,抵御不良信息的誘惑,堅守好“自律”和“責任”。
2.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方法創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較多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教育方法。教師通過課堂宣講、個別談心、座談討論等面對面的形式,對受教育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促進其提高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方式的針對性強,反饋及時,有一定的優越性。在“微時代”,這種手段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必須借助微博得以優化。拓展“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空,在時間上,借助于數字技術,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限于班會、團隊活動等有限的在校時間,可以通過微博傳遞方式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延長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絕對時間,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思想政治教育關懷。在空間上,借助于微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沖破物理空間的限制,由學校、教師所構成的有限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與由微博群形成的“微社區”等開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進行整合,逐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時代”改造,應對“微時代”的挑戰。
3.思想政治教育形態模式創新。主要研究如何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進程,建立校園網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平臺,將虛擬的“微社區”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新工具,運用計算機、互聯網、虛擬現實等現代數字技術,以文字、聲音、影像、圖畫、動漫、視頻、音頻、論壇等計算機可識別代碼的形式,呈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組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加強校園微文化建設,引領學生創造文明高尚的微文化生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必將深刻地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舊有模式。
4.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素質的提升。主要研究如何提升教師利用網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就教育者來講,傳統教育中的教師,無論在知識的傳播上,還是在道德教育上都充當著權威的角色,學生則無條件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的傳輸。“微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主動加強有關網絡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善于利用微博,提高“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領,能夠開發有影響力的教育軟件和建立有吸引力的微博網站,使思想政治教育生動形象,有良好的效果,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時代的選擇。
5.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創新。主要研究如何建構科學引領大學生“微時代”的價值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要想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得去關注那些新生的社會生活現象,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只有這樣,理論本身才能富含強大的生命力和青春的光彩;反之,如果僵化、停滯不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不僅會蒼白無力,而且還會失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活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向未來的教育。盡管“微時代”的信息傳播存在很容易制造偏激的錯誤、過度的自信和沒有道理的極端主義,以及產生信息垃圾和信息過剩等弊端,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仍應堅持超越“微觀世界”的理想人格引導和培養,以此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減少生活中的迷惘,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當下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多是建立在現實社會及現實生活經驗基礎上的,這在“微時代”已顯得力不從心。亟待將適應“微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提到日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工作者站在時代的前沿,致力于建立與“微時代”趨勢相適應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填補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空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M].明安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2] 王俊秀.2010年度微博人物和十大事件出爐[N].中國青年報,2010-12-28(02).
[3] 中國微博元年市場白皮書[EB/OL].新浪網,2010-09-09.
[4] 和陽.社交變局[J].商業周刊,2011,(2):38.
[5] 陸泉,鄧晶,陳德照.網絡環境下基于群體心理的用戶體驗模型設計[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9):78.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