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在人才培養和社會文明進步中的作用突出。高校教師要具備高尚的師德,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贊美學生、寬容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關心青年健康,支持青年的價值觀教育,關心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教會學生怎樣思考,引導學生進行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更好地關愛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教育理念;師德師風;因需施教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0-0287-02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今時代,知識的保存、生產與應用,精神的傳承與創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無不依賴大學作為基礎。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中的優秀代表,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胡錦濤同志在建黨九十周年講話中提出,“我們應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青年學子的成長成才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希望”。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既是高等教育服務的消費者、購買者和受益人,又是高等教育服務的使用者、參與者和共同生產者[1]。中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文化建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需要強有力的人才隊伍支持,要求學生在校期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觀察,主動學習,持續創新,不懈進取。嚴峻的就業形勢,對學生各方面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常為其受教育者身份所掩蓋,被動接受多,自主學習少。美國教育學家Renate
Nummela Caine和Geoffrey Caine在《Making Connections:Teaching
AndTheHumanBrain》一書中提到:“學校教育的作用之一,應當是為學生進入現實世界作準備。他們需要了解他們得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們將怎樣面對挑戰和他們能勝任什么工作。”
隨著中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社會發展對知識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航者,教師要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教會學生怎樣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二、增進與學生溝通
《普林斯頓觀察》(Princeton Review)對美國300所大學進行了年度調查,結果顯示,小規模的學院在各項正面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比如“教授比較容易接近”,“充實了生活”以及“能給本科生傳授最全面的學習經驗”。相反,大型、研究型的大學占據了負面排行榜的前幾位,問題較為集中的是“教授很少露面”和“課堂討論太少”[2]。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現象不僅在國外存在。近年來,隨著大學擴招,高校在校生數量大規模增加。由于各種原因,高校教師卻未等比例增加,一個老師時常要面對上百名學生授課,課時受限,提問和討論環節減少,網絡交流多,面對面交流少。“90后”學生個性意識比較強,師生交流形式單一,溝通渠道不多,學生對老師知之甚少,有的學生甚至記不住授課教師的名字,老師對學生也少有印象。加之普遍存在的多校區辦學,師生代溝增多,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受限。
任何形式的交流,都不能代替面對面交流這一最傳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孔子與弟子周游,育三千弟子成七十二先賢,柏拉圖創造的雅典學派,亞里士多德通過“散步哲學”、“逍遙哲學”開創了西方哲學的新時代。師生之間的交流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教學,課余時的討論,生活情感工作上的交流等也尤為重要。事實證明,一個和教師保持著比較密切交流的學生在處理問題和適應環境方面要大大優于和老師交流匱乏者。
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僅僅局限于面對面的交流。隨著信息科技發展進步,以互聯網為主載體的全新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社會和個人發展的基礎。師生間充分利用網絡、通訊設備交流大大方便了,需要高校教師熟悉微博等網絡等學生喜歡聚集的新媒體,通過學校喜歡的方式和載體因材施教。
師生之間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觀念立場、態度和教師的吸引力等,教師觀念立場的改變,要求教師放下自我保護意識,主動深入學生群體。師生關系中,學生處于弱勢,教師的態度立場直接決定著師生關系的變化。吸引力定律“奇跡源于熱愛,熱愛產生吸引”告訴我們,教師要不斷強化自身修養,把自己樹立成為學生的榜樣。經驗表明,只有不斷加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聯系,加強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教育才能促進教育的持續良好發展。
三、贊美學生、寬容學生
教師的一些觀念和做法會改變一個學生的成長軌跡,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羅生塔爾效應:“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現實中,受“嚴師出高徒”定式影響,教師往往會忽略贊美和肯定的力量。
可以說,教師的寬厚仁慈是學生成長的源動力。王汎森在普林斯頓求學時,入學時獲得了學校的獎學金,按照學校規定,他必須在第四年拿出論文給導師,表明在校期間額學習效果,才能繼續獲得獎學金。余英時先生了解王汎森的學習習慣,替他向系里撒謊,說王汎森的論文他已收到。半年后王汎森用稿紙寫了一千頁的論文交給他,這件事,令王汎森至今難忘[3]。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知道課程的難易深淺,知道學生的資質優劣美惡,然后針對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學生而進行廣泛的曉喻。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歸根結底是不斷學習的過程。教師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懂得學習的真正內涵,并養成規范嚴謹的學范,培養出讓自己尊敬的學生并為之驕傲。
四、激發興趣、因需施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從廣告的主要要素“引起注意、激發興趣、產生欲望、促使行動”設計課程,激發學生求知欲。另外,教師不能太集中于自己的特殊領域,或者不要被自己的先入之見限制,盡可能廣泛地閱讀,特別是閱讀那些遠離自己專業的,談論未來和挑戰的文章。
培養學生的興趣,養成高尚的人格情操和科學的價值觀是開啟師生關系法門的有力保障。引導學生進行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縱向思維是在挖深一個洞,是在拓寬一條路,橫向思維是試著在別處挖洞,是開辟另一條路。教師要關心學生的所思所想,《云南青年發展研究報告》表明:云南高校在校生關注的16個問題中,前四項是就業與職業發展(19.9%)、收入(15.2%)、健康(13.9%)、人際關系(6.8%)[4],高校教師開設相應的課程據,滿足學生的需求。
哈里·A.歐弗斯瑞特在《影響人類的行為》一書中寫道,“行為源自我們的基本需求……不管在商界,家庭,學校,還是在政壇,對于那些想成為說客的人來說,最好的建議是:首先,激起別人的欲望”,進而做到因需施教。至于教學的方法,《禮記·學記》言:“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5]強調適時對學生采用合適的方法予以施教,教育學生在于引導而不牽強,勉勵而不壓制,啟發而不徑直表達,老師態度溫和,作風平易,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有人說哲學就是對話,課堂的本質是老師與學生的對話,捷克前總統瓦茲拉夫·哈維爾認為,公民在對話中,應該有個基本規則。為此,他與同伴們制定了八條《對話守則》:對話的目的是尋求真理,不是為了斗爭;不做人身攻擊;保持主題;辯論時要用證據;不要堅持錯誤不改;要分清對話與只準自己講話的區別;對話要有記錄;盡量理解對方,可這以作為課程講述或學術討論的方便法門。
李子勛說:“青年導師不用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他們只需要提供一己的判斷、適時的提醒、即時的交流、供參考的經驗坐標、被忽略的信息、更具開放性的方法論和另一鐘思維角度”。“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通過廣博的知識,教授真理,培育大愛,以文化人,引領學生成長成才,使學生如坐春風,有“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的感覺。
五、結語
邁克爾·亞歷山大提到:“我們的目標,仍然是使我們的學校成為最好的……這是一所沒有失敗的學校,在那里,所有的孩子離開學校時都已經確定了一項才能,一種能力,一種智力,通過這,他們能夠成為他們先成為的任何人。”[6]有理由相信,通過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大學能夠在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中取得平衡,我們的高校教師能在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夏小華,周建華,呂衛華.青年學生參與機制的缺失與構建——基于高校學生工作的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11,(12).
[2] [美]杰弗里·阿內特.青少年心理學[M].段鑫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46.
[3] 王汎森.史家與時代:余英時先生的學術研究[J].書城,2011,(3).
[4] 饒南湖.云南青年發展研究報告[M].昆明: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73.
[5] 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1:517—519.
[6] [美]珍妮特·沃斯,[新西蘭]戈登·德萊頓.學習的革命[M].顧瑞榮,陳標,許靜,劉海明,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312.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