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的改變為資產管理的進一步外包鋪平了道路,而這最終可能會讓國際基金公司分得一杯羹。
今年早些時候,人們曾希望中國有關部門能一方面放松銀根、一方面宣布另一輪刺激計劃,雙管齊下,在抗衡周期性放緩的同時,還可提振股市。如今,這個希望幾乎已成泡影。
盡管整體通脹數據向好,央行既降準又連續數次降息,多項旨在鼓勵投資者重回股市的行政措施出臺,但投資者的積極性仍然不高。
最新一輪財報顯示,中國上市公司凈利潤平均下滑2.5%左右,證明企業盈利能力確實出現了下降。
中國企業不得不應對成本升高、收入增長減速和全球貿易形勢轉弱等問題,這些問題迫使它們降低產品售價以清理庫存。與此同時,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繼續推動主要城市的工資水平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上升。
工資上漲、以及對食品價格上漲的擔憂,極有可能是導致中國央行不對貨幣環境進行大幅調整的原因。中國央行的這一表現也令打算一等政策松動就重新進入股市的國內外投資者感到失望。
盡管市場對上市公司盈利的預期本來就較為悲觀(說明關于盈利轉弱的許多消息早已體現在股價中),但略強于預期的結果也沒有收獲什么掌聲。
在今年的亞洲股市中,中國的A股市場和H股市場顯得很突兀,是該地區僅有的兩個下跌(以美元計價)的股市。人們擔心,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可持續,股市仍將表現低迷。
與此同時,投資者對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普遍興趣不大,這種狀況始于今年第二季度,預計將持續到今年年底。尋求投資于新興市場的投資者,將關注重點放在了債市、而非股市上。
新興市場債券基金今年吸引到的資金流幾乎相當于它們資產管理總規模的26%。放眼全球、追逐高收益是潮流所向,亞洲散戶投資者也追隨了這股潮流——他們購買的基金以高收益和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為主。
基金數據提供商EPFR最近的基金流數據給人的最初感覺是,亞洲股票型基金經理的日子開始好過了。截至8月底,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連續6周錄得資金凈流入,亞洲基金所占比重也在提高——盡管在此期間資金流入整體上有所減少。但是,最近的資金全都流入到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中。EPFR和花旗研究(CitiResearch)的數據顯示,ETF在截至8月底的6周中總共吸引到20億美元資金。
盡管投資者對中國股市明顯缺乏興趣,但據中國有關部門公布的消息,仍有機構在申請加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配額體系并獲批,從而可直接投資于中國內地股市。
今年迄今,中國證監會已批準41份新的申請,這一數字接近于過去10年批準數總和的四分之一,也遠遠高于2011年的29份。
今年7月,中國證監會還宣布了一些新規、放寬了審批的標準,同時也擴大了該計劃所允許的投資范圍。在此之前,中國國務院于今年4月決定,將QFII配額從之前的300億美元上調至800億美元。
今年7月,中國保監會宣布新規,允許保險公司委托第三方進行資金管理。此舉也旨在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和長線資金進入中國股市。與此同時,中國保監會擴大了保險公司可投資的范圍,在其中納入了更多中國國內的資產類別,包括私募股權和無擔保債券。
然而,每位國際基金經理在登上飛機奔赴北京或上海之前,最好是進行一下仔細的研究。考慮到所有債務都是在岸的、并且以人民幣計價,最有可能從上述規則改變中受益的應該是那些專營經紀人、以及符合條件的中國國內基金經理,而非國際基金經理。不過,規則的改變為資產管理的進一步外包鋪平了道路,而這最終可能會讓國際基金公司分得一杯羹。
作者系香港國泰康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athayConningAssetManagement)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