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將為利率市場化鋪路,從而拉低中國銀行業整體收益水平。
如果銀行倒閉了怎么辦?中國人似乎從來都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記得一位政治學教授告訴我,中國的銀行不可能倒閉,因為政府兜底。但是,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設想也許會被現實否定。
基本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等金融安全網制度——被定為“十二五”期間,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在剛剛頒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中,對構建金融安全網絡提出了明確要求,并指出構建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將適時推出存款保險制度。
據了解,各有關部門已就我國存款保險制度設計的各個主要方面,包括覆蓋范圍、賠付限額、保險保率、存款保險基金的管理運用、早期糾正和風險處置等基本達成一致意見。由國務院法制辦牽頭,央行、財政部、銀監會、發改委聯合制定的《存款保險條例》已草擬完成,央行會同有關部門就存款保險制度安排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作進一步論證,經過行政立法程序后,將提交國務院審定后出臺。
為市場化護航
所謂存款保險制度,是指一個國家的貨幣主管部門為了維護存款者的利益和金融業的穩健經營與安全,在金融體制中設立負責存款保險的機構,規定本國金融機構必須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存款保險機構繳納保險費進行投保。在金融機構出現信用危機時,由存款保險機構向金融機構提供財務救援,或由存款保險機構直接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以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
存款保險制度起源于美國。上世紀30年代初,美國受經濟危機影響,幾乎每年就有2000家以上銀行倒閉。為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維護金融穩定,美國國會于1933年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建立聯邦存款保險局,率先確立強制存款保險制度。
事實上,中國一直重視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工作。對存款保險制度的相關探索,早在1993年已開始。是年,《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險基金。隨后,1997年初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研究和籌建全國性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保險機構。到2005年4月,央行對中國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賬戶結構做了一次詳細的抽樣調查,向主要存款類金融機構征求對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意見。日前,央行發布《2012年金融穩定報告》稱,我國推出存款保險制度的時機認為已基本成熟。
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是幾乎全額賠付的“隱性”的存款保險,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是為了將這一隱性存款保險轉變為顯性,通過建立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在市場、股東和存款人之間合理分攤因金融機構倒閉而產生的財務損失。根據實證分析的結論,如果制度設計得當,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實現從隱性到顯性的轉變,將降低銀行業的道德風險。
鄭文認為,“就微觀層面看,決定存款保險制度推出時機的最基本因素是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資產結構和風險防范能力。經過幾年來的剝離不良資產、注資改制上市,中國銀行業的整體資產質量明顯提高。”中國銀監會2012年6月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情況表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124.556萬億元,同比增長19.6%;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負債達116.6429萬億元,同比增19.3%。可以說,目前中國商業銀行資產結構明顯優化,已具備了參與存款保險制度的能力。
從宏觀層面看,“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機制形成。相關法律基礎已經夯實。《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擔保法》、《破產法》和《票據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規的實施,為存款保險制度的實行提供了法律保證。
法興銀行中國經濟分析師姚煒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在取消存貸款利率管制之前,必須首先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通過促使金融機構為儲戶投保,以防御風險。央行此前也明確表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明確金融機構經營失敗時存款人保護和損失分擔機制,是推行利率市場化的前提和配套措施之一。
差別化政策
存款保險制度出臺的宏微觀因素成熟,但政策的制定還牽涉儲戶、銀行以及存款保險公司各方利益以及全國范圍的金融市場穩定。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夏斌認為,當今全國金融市場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國的金融市場已深度統一,市場上任何一項新的金融改革措施出臺,往往會波及全國。要把握好金融改革開放中合理的節奏、次序和政策部署的銜接配合,以改革助推金融業的發展。
事實上,在歷經二十年的醞釀胎動期間,相關的政策設計早已展開。2010年初,國務院決意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命央行牽頭制定詳細方案。按照分布走的設想,先在央行內設一個存款保險基金,而非作為實體的存款保險公司;先臨時性推出“全額保險”,將來再過渡到“限額保險”。待到未來條件成熟時,再設立完全獨立的存款保險公司。存款保險機構的保險基金由各投保銀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交納。
中原證券分析認為,存款保險制度可能會做出以下幾項具體的制度安排:在存款保險機構的職能設計上將采用“廣義”的職能,存款保險機構有權參與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置決策,并可能具有一定的審慎監管權;金融機構的參保將是強制性的;住戶存款以及企業存款將被納入保障范圍;存款保險限額將被引入;采用差別費率模式,并且費率將隨基金規模的變化而調整。
對于存款保險制度的賠付方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介紹,國際上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單一付款箱型”,只負責賠付儲戶的存款,這以英國為代表;二是“風險最小化型”,除負責賠付外,還具備對銀行的重組甚至監管等廣泛的功能,這以美國為代表;三是“中間型”,其功能介于前兩者之間,以日本為代表。
從國際經驗看,“單一付款箱型”被證明是失敗的。魏加寧舉例說,此次金融危機期間,英國的北巖銀行發生了擠兌。許多從“單一付款箱型”起步的國家后來大多轉向“中間型”或“風險最小化型”。
銀行賺更少
魏加寧說,作為成熟的風險管理制度,存款保險的理念在國際上已是共識。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美國的盡管有數百家銀行倒閉,但并未發生擠兌現象,其中存款保險制度起到了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作用。
有專業人士計算,若中國實行與香港接近的存款保險風險差別費率,國有大銀行約為萬分之五,股份制銀行約為萬分之八。照此測算,在開始5年內,實施存款保險將每年影響銀行凈利潤約1%,其中對中小銀行影響相對較大;而在5年后,對凈利潤的影響為0.2%。
屆時,中國居民將以更低的價格享受到銀行更高效的服務,而利率市場化之后,金融業的競爭格局將使得未來數年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水平或將處于一個下降通道。有評論認為,中國銀行業長期凈資產收益率的低限應該是在10%-13%的水平,離目前大約有40%-50%的下降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