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衰敗和火柴市場的萎縮密切相關,但并非主要原因。
隨著9月初泊頭火柴廠最后一批資產設備被拍賣,泊頭火柴廠,這家曾經改寫國人依賴“洋火”歷史的百年老廠,終于畫上了歷史的句號。
回首鼎盛時期
泊頭火柴廠始建于1912年,在這個百年老廠興衰史中,直系軍閥馮國璋留下過自己的印記。1916年,泊頭火柴廠遭遇變故資金無法周轉時,馮曾入股4萬元現洋,并幫助疏通關系,使企業起死回生。
百年中,泊頭火柴廠出現過兩次輝煌:新中國成立以后1951年,以及1988年~1998年這十年。“不僅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還有大量的積蓄,擁有十多條先進的火柴生產線,一條生產線一年就能贏利200多萬元。”曾任17年泊頭火柴廠廠長王維龍說。
資料顯示,1990年泊頭火柴廠利稅突破千萬元大關,1991年和1995年又分別達到1044.29萬元和1188.43萬元,達到其發展的鼎盛時期。王維龍回憶道,1987年年產90萬件 (平均日產約2500件),1994年日產已達5500件,1996年是歷史最高日產達7500件。
然而,在迎來它的百歲誕辰時,往日紅火熱鬧的生產車間,卻大門緊鎖,貼上封條,廠區里荒草叢生。
做過多年銷售的一老員工說:“1997年泊火市場已經覆蓋國內的北方大部分地區,東北地區達到黑龍江,西北覆蓋到新疆,南部市場也延伸至江蘇”。他描述當時的情景:在廠里最輝煌的時候,工人們本該8點鐘上班,但早晨6點就已經就位,開足馬力。據財務科統計,當年銷售額曾經有過連續20天日進60萬元的紀錄。
坎坷的救贖路
上世紀90年代初,是泊火最為輝煌、生產銷售都最為旺盛的時候,但自主經營權很快受到干預。作為當時省市重要的生產企業,泊頭火柴廠被河北省視作計劃商品實施包銷,最終的包銷價格也被定為大大低于市場價的21.4元/件。由于與政府的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隨后,開始走下坡路,1997年利潤劇跌至33.2萬元。
1992年,在泊火建廠80周年時,除生產普通安全火柴,旅游火柴、賓館飯店專用火柴、廣告火柴外,還生產刨花板系列產品,桌面、茶幾面、椅子面、玻璃鋼畫,吹塑工藝美術鏡,冰棍棒、各種包裝紙箱等產品。”
王維龍透露,最后的20年,火柴廠從承包經營、新產品轉型、到嘗試出口、引進外資,包括市場兼并、公司股改……為了生存什么都試過。一老員工表示,泊火當時還生產過化妝品、防盜門等。
除了嘗試各種新產品轉型外,泊火還曾做過轉型“房地產”、“走出去”的探索,由于與當地政府意愿未能達成一致,最終均合作夭折。
股改的后作用力
講起泊頭火柴廠衰敗的起源,多位老員工都將其歸為1998年的產權股份改革。
1998年,滄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大力推進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使企業真正做到“政企分開”,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泊頭火柴廠被選為第一批企業產權改革的試點單位。王維龍成功當選火柴廠一把手。
對于此次改革,許多老員工認為,僅僅是股權結構進行了變化,其他一切都沒變。由于工人在收入上沒有什么增長,而公司的領導收入有了明顯增長(80萬分紅與2000元分紅相差400倍),導致了員工情緒上的極大不滿。
公司在大規模擴張的同時,沒有引入全新的銷售模式,也沒有改革激勵機制,公司的銷售部門也僅僅是維系之前的各省客戶關系,沒有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加之市場萎縮,從而導致渠道梗塞,造成了產品的大量積壓。
“火柴廠的衰敗雖然和火柴市場的萎縮密切相關,但這并非主要原因”,行政手段過多干預、員工冗雜的現實,直接導致了它數次謀求自我救贖變革均失敗。最終,這座給無數人留下了美好印記的老廠,沒能迎來它百年誕辰,而在人們的嘆惜中“熄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