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內地兩大拍賣行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和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正式進駐了香港。10月7日,嘉德香港公司秋季拍賣首拍告捷。一直有人在問,在北京大家不是都做得挺好的嗎?為什么嘉德、保利要去彈丸之地的香港發展呢?
他們出去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開拓海外市場,方便征集拍品,方便客戶往來和交易;同時,也與國家海關與今年上半年刮起的查稅風暴,造成文物回流出現障礙有很大關系。拍賣行防患于未然,盡早到“免稅天堂”香港跑馬圈地以留后路。
不過,在香港做拍賣也并非沒有風險。此前榮寶、匡時、長風、長江等幾家拍賣企業在香港嘗試過拍賣,但都沒有堅持下來,各家因種種原因都沒有拍過第三場就都停下了腳步,拍賣行在香港打持久戰的準備還不夠充分,海外拍品征集力度還不夠,企業在香港的品牌覆蓋還不足,客戶資源、管理能力不到位,在香港辦公、經營成本太高等。香港的運營成本包括員工薪酬、房租等在內高達內地的三到四倍,北京保利曾預計在香港一年的運營費用將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
10月7日,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首次在香港舉行秋拍,嘉德在香港的操作模式基本沿襲了其北京的模式,但也充分考慮到了香港大型拍賣會的習慣。可以看出:嘉德采取了較為務實的方式,上拍了最能代表嘉德特色、而香港佳士得、蘇富比相對比較弱項的中國書畫和古典家具,拍品數量連嘉德北京春秋大拍拍品數量的十分之一都沒有,拍品的起拍價都設置較低,少而精的選擇使得運作成本降低,有利于提高成交率,選擇不大的展廳和拍賣場經營,都顯示出嘉德香港樹立形象、務實和保成交的原則。
在嘉德香港的首拍中,約有七成客戶來自內地,說明嘉德品牌的號召力和品牌延伸的成功。嘉德還把內地15%的傭金比例帶到了香港,意圖在與蘇富比、佳士得20%-25%的浮動傭金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對于成交結果嘉德的期望值是1.85億元港幣,結果總成交達到4.55億元港幣,旗開得勝。
北京保利在香港成立的公司也力圖辦成一家國際化的公司,雇員都聘自香港本地或海外。保利的首次拍賣主打油畫、珠寶、書畫和古董四大門類,奉行的也是“少而精”的拍品選擇策略,但拍品在選擇上與嘉德明顯不同,多了古董、油畫、珠寶名表,首拍總數不超過300件,體現了北京保利的特色,樹立起拍品的高端形象。
嘉德、保利兩家公司首場拍賣實際上只是“投石問路”,起到一個今年藝術品市場 “晴雨表”的作用。而他們是否能持續不斷地堅持在香港經營下去是十分重要的,能否把第三場、第四場做下去?能否及時放量運作,能否盡早躋身市場前列?這些也許才是最終成功的標志。這兩家公司此次在香港沒有按照其在北京的運作規模鋪開,顯示了一種務實、探路的試點做法,這正是為今后的持續經營來探索市場定位和摸索經驗。
嘉德、保利南北兩線作戰,會不會影響到他們在北京的拍賣的拍品質量和成交額?最大的缺點是有可能會分流拍品,削弱北京的實力。這次嘉德在香港首場拍賣,嘉德北京肯定會提供一些重頭拍品支援到香港。嘉德香港秋拍成交了4.55億元港幣,約合3.64億元人民幣,而嘉德北京秋拍成交17.45億元人民幣,比春拍21.41億元減少了3.96億元,環比下降了18.5%,這里面除了有市場調整引起的成交減少,有沒有香港拍品分流帶來的成交減少呢,我相信一定會有。本月保利香港的首拍成交結果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將來兩家拍賣行在香港成功登陸的另一個標志,就是香港的成交不再影響北京的成交額,香港公司完全獨立了起來,也就是1+1>2的效果!此時就可以充分表明:他們的開拓大于分流,證明他們在香港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