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藝博會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比如上海最早的藝博會,歷史最長等等,即使在我看來上海藝博會在業界已然臭名昭著,但我仍然很佩服它,畢竟衡量一個項目的水平不僅僅在于高低,更在于穩定。而上海藝博會最值得驕傲的,就是能夠非常穩定,連續16年,每屆都能保持一樣差的水準。
實際上上海藝博會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墮落的,最初的時候也有少女般的情懷,渴望國際化的夢想??墒敲棵坑鋈瞬皇?,而且交友不慎,甚至有些輕浮,以至于老是遇到國際老千,這些外國畫廊總是把老掉牙的國外大師作品帶到中國,價格直接加兩三個零。此次藝博會預展的米開朗基羅石膏翻模的青銅人體雕塑開價就3000萬元人民幣。
象“擺地攤”一樣經營藝博會
這是上海藝博會為大家提供的第一個課題:藝博會能不能象“擺地攤”一樣經營。就算把藝博會搞得象地攤也要有地攤的職業道德,不能收了錢卻不把服務做好。
首先,沒有客戶管理,上海藝博會缺乏藏家客戶的管理系統。在開幕前夜的貴賓預展上,鮮見有幾個藏家出現,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讓人汗顏。
其二,現場的服務可以直率地說沒有服務,展位搭建極其倉促。
其三,場館規劃。以往批評上海藝博會是雜貨鋪的說法,在這屆藝博會成功突圍了。倒不是展品有什么變化,而是每個展位都很大,所以再說象雜貨鋪有點奢侈。
無法理解為什么把“中外畫廊區”放在一館和四館,距離很長跨越兩個樓層,參觀起來特別的別扭。中間的二館則是陶瓷藝術館,建議上海藝博會改叫“上海工藝品藝術博覽會”加上定語會讓群眾對藝博會有個正確的判斷。三館的青年藝術家推薦展,幾乎可以說是不堪入目,缺乏起碼的專業水準。
交易額是硬道理,上海藝博會如何促進成交?
衡量一個博覽會是否成功的硬性指標當然是交易額,而中國國內的藝博會最不能示人的就是交易額,上海藝博會當然也不例外。2011年上海藝博會的成交額1.3億。而我了解一下其他小城市的博覽會如2011義烏旅游商品博覽會成交額30億元,觀眾11.8萬人;2012首屆廣西臺灣名品博覽會成交額達15.9億人民幣,觀眾20.5萬人。
難道是藝術品市場的份額太小?可中國文化部藝術市場司的報告說每年中國藝術品交易額超過2000億。雅昌拍賣數據表明中國多家拍賣公司一個春拍或秋拍,都超過10億。我們無法原諒藝博會現在的成績單。16年過去了,藝博會不能再要求別人給它成長的機會,再不長大都老了。
沒有遠慮,必有近憂!誰能跳出體制的怪圈
我說上海藝博會是臭豆腐,原因就是我不喜歡它,認為它臭。我接觸過諸多藝博會組委會相關人士,共同的態度就是:體制這樣,誰也沒辦法。實際上多年的項目運作經驗告訴我,這不是理由。
看看香港藝博會,則五年來堅持不懈從未換帥,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香港藝博會每年的進步和精益求精,進入國際一線藝博會代言亞洲藝術市場自然指日可待。
實際上品牌授權和委托管理是這些國際展覽、博覽會專業公司在中國獲得成功的最佳途徑。
最后,回到主旋律,我們還是希望國家進一步開放,比如藝術品的進出口關稅要調至為零再拿些錢來扶持藝術;比如減少對藝術品的審查再給藝術家自由創作的空間;再比如……就是這些藝博會,國有單位就別摻和了,不懂藝術搞藝博,累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