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辣、鮮、咸、甜,紅椒、紫菜、黃魚、海參,爆炒、慢燉……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發起了“美食總動員”,連續幾個深夜,多少人守在熒屏前,看得食指大動、口水與淚水齊飛。在食品安全問題鬧得國人寢食難安的今天,中國人對美食壓抑已久的熱情就這樣一夜之間被重新引燃。
化學的饋贈
《舌尖上的中國》迅速走紅,同樣走紅的還有漫畫《舌尖上的元素周期表》,以及姊妹篇《舌尖上的食面埋伏》。在這里,一個是夢幻的中國,一個是現實的中國,或者說是“有味的中國”和“有毒的中國”。
第一集《甲醛的饋贈》:甲醛是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溶于水后,噴灑在白菜、西蘭花上,可在長途運輸中保證蔬菜的色澤鮮亮美觀,并且保鮮期相當長……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著色劑是一種極好的主食饅頭的染色劑,普通的面粉加著色劑調和后,便可制作小米饅頭、玉米饅頭、黑米饅頭等花樣。饅頭的種類雖然繁多,卻取之有盡,所以,著色劑還能更好的幫助過期饅頭的回收再出售……
第三集《轉化的靈感》:這是一種技術含量相當高的餐廚廢棄物資源再利用手段,通過這種技術可將城市地下水道里悄然流淌的垃圾經過過濾、加熱、沉淀、分離等工序,變成餐桌上的“食用油”。而這些轉化的技術都希望以后能不斷得以傳承、提高、改進……
第四集《皮鞋的味道》:工業皮革的廢料是制作藥用膠囊的主要來源,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進行脫色漂白和清洗,隨后熬制成工業明膠,進而制造成藥用膠囊,進入消費者腹中。皮革和生石灰的組合,是人們醫治疑難雜癥的靈丹妙藥……
第五集《血雞蛋的秘密》:逢年過節,人們的餐桌上總是少不了這樣色澤鮮亮,蛋清、蛋黃皆呈現出淺紅色的“血雞蛋”,對母雞而言,血雞蛋最大的秘密莫過于這是母雞來例假時生的……
第六集《元素周期表的合奏》:從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從尿素豆芽到藍帆韭菜,在沒有被完全變成“生化人”之前,管窺中國人的海納肚皮,化學元素周期表上的各個成分,你方唱罷我登場,演繹一曲驚心動魄的食面埋伏,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
中國食品安全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不僅毒奶粉、毒膠囊、毒蔬菜、地溝油等安全事故頻發,農民不吃自己賣的東西已經成了普遍現象,而不可能回到農耕時代的廣大市民只能采取“眼不見為凈”的逃避策略——如果清楚地知道眼前那桌菜是怎么種出來或做出來的,那就確實什么都不能吃了。
魔幻現實主義正在上演,我們被高速發展的現實活生生地剝奪了太多的東西,包括味覺,而這一切僅僅是短短十幾年的事情。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可以買到全世界的生鮮水果、蔬菜、辛香原料。但是老人們總覺得味道不對,總是在抱怨城里的豬肉怎么不香,雞肉怎么這么柴,土雞蛋炒出來怎么是淡黃色的,蔬菜怎么都要使勁泡。
站在這個喧囂、不顧一切往前走的時代里,你只能默默地自我安慰,自己比下一代人幸運。至少你曾經嘗過真正的美味:它不在高級飯店里,也不在異國他鄉,也不是出自大牌名廚,只是來自那片土地最天然的材料和最質樸的烹飪手工——最重要的是,它沒有毒。
何以“易糞相食”
復旦碩士生吳恒調查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后,得出了中國人“易糞相食”的結論,這一說法雖然有點夸張,但決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種略帶修辭式的事實表達。
依照吳恒發布的報告,中國的食品安全嚴重區已經從2004年的4省個增加到2011年的11個省,一般性的食品安全估計遍布全國,無怪乎微博上有人把中國地圖按照金庸武俠小說的說法分為四大區域:東鞋(爛皮鞋)、西毒(毒膠囊)、南地(地溝油)、北鈣(三鹿高鈣奶),真可謂非常的形象生動了。然而,“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事關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甚至是身家性命,在我們這個禮儀之邦、以人為本的國度,怎么會墮落到今天這種讓人震驚的地步呢?誰應該對此負責?到底是誰讓我們“易糞相食”呢?現在到了我們不得不要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了。
追問導致中國人“易糞相食”的原因,最表面的當然是商人不法、唯利是圖、喪盡天良。之所以出現“東鞋、西毒、南地、北鈣”的現象,當然同那些商人為富不仁,沒有道德底線有關。
近三十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是沒有任何道德準備的,革命式的道德理想被文革式的殘酷摧毀殆盡,改革開放后的經濟大潮以人們的道德幻滅為前提,無道德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出來,金錢就是一切,只要能得到金錢,就沒有什么是不能干的,中國當今的食品危機狀況,不能不說是與這種沒有道德的市場有著直接關聯的。
當然,無道德商業之所以能夠同政治權力沆瀣一氣,主要在于我們的政治也是無道德的。政治是建立在底層革命的基礎之上的,革命之后,原有的一切價值都遭到完全的顛覆,道德式的政治被力量式的政治所取代,“槍桿子里出政權”,尚德變成了尚力。非道德和反道德成為了革命后政權的價值基礎,“反右”、“文革”不僅摧毀了傳統道德,也撕破了烏托邦的虛假道德面紗,讓一切道德都隨風飄逝,這就是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道德前提。
無道德的經濟與政治又相互勾結起來,堂而皇之的撕開了一切道德面紗,這就是中國人之所以“易糞相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
取消特供才有食品安全
廣州最近出臺9個文件,力圖全程監控餐廚垃圾收運,杜絕“地溝油”。力道貌似雷霆萬鈞,實際效果則難以預料。總體上來看,這些辦法都逃不了懲罰企業的窠臼,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以及賦稅壓力下,沒有相應的扶持以及減稅保護,根本無法調動企業的自律沖動,沒有利潤空間的飯店經營者以及小商小販們肯定會想出各種辦法應對各種檢查。
為什么食品安全問題讓人痛心不已,而實際上監管部門卻只能做到隔靴搔癢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官民待遇不同。普通百姓食用的是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等有害食品,而官員們則吃喝有特供。如此冰火兩重天,你跟他說沒飯吃了,他還問你為什么不吃肉。
特供制度60多年來不曾間斷,一直是特權身份的象征,已經成為當今食品安全亂相的萬惡之源。各級政府通過基層渠道或企業以各種方式對農產品基地實現變相“補償”,從而得到低價優質農產品的長期供應,壟斷了那些本該在市場上流通的優質農副產品。不僅如此,那些名目繁多的“特供基地”建設,皆打著“富民、脫貧、生態、有機”等旗號,既沒有用于扶貧濟困的正途,也沒有給老百姓提供綠色食品,人為制造了官民之間的裂痕。權貴階層長期吃著特供的糧食蔬菜水果,根本無法體會民間疾苦,導致基層監管者一直以罰代管食賄而肥,反而加劇了食品安全問題。
竊以為,一個宣稱“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連吃喝都與國民格格不入實在是有礙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也無法體現三個代表的先進性。
不久前,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表示:“食品安全問題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問題。說老實話,我們這里的官員也沒有特供,吃的東西跟大家一樣,都是在街上買的,我們也有切膚之痛?!彼?,最近“地溝油”流入深圳市某些政府機關的飯堂,一些官員也開始品味“民間疾苦”,才會引來老百姓無奈的“歡呼”。如果全國取消特供,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所有的官員必須跟大家一樣,飽受有害食品的煎熬的話,那些人才會考慮到他自己本身、他的孩子、他的子孫后代的健康和安全的問題,才會下決心沖到第一線,想方設法把監管落實。好像二戰期間,美國空軍降落傘合格率為99.9%,每一千個就有一個出事,非常影響士氣。為達到100%,軍方改變檢查質量制度,從每批降落傘中隨機挑出一個,讓廠商負責人親自從飛機上跳下。奇跡出現,不合格率很快降為零。
孫悅根據《南方周末》、鳳凰網、共識網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