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正面臨著兩難的困境?,F在中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已經超過50%,在未來幾十年,這一數字預計將上升到75%~80%。正如許多專家指出,對于依靠現有的國際體系與持續的能源市場運作來滿足自身需求,中國感覺不那么安全。
考慮到中國的處境,回顧石油時代大國興衰的歷史,再推測中國為確保其石油進口所能做的,就會對北京和一些亞洲國家之間的交往有所深思。分析表明,中國在奉行間接的策略:從中國利益出發,試圖通過改變世界地緣戰略地圖,確保其關鍵石油路線的穩定。對此,美國不得不與盟國建立防御體系,或者鼓勵盟國間進行合作。
石油戰略選擇:三選一
在過去近百年大國崛起產生的一系列沖突中,石油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上個世紀大國的崛起與衰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今天中國戰略家的焦慮。作為一個依賴進口石油的崛起中大國,中國有三個選擇。首先,中國可以相信能源自由市場可以持續運作。這意味著,中國的崛起不會像德國和日本那樣,以擾亂市場運行和導致石油進口中斷的沖突告終。其次,中國也許會追求足夠的軍事實力,以此確保在全球的能源供應線。美國目前擁有藍水海軍和遠程加油飛機,它確保美國的海洋巡查并能保證國際石油市場的正常運作。如果選擇這種方式,人民解放軍需要獲得與美國同等的軍事實力。第三個選項可以稱為間接的策略:在主要的石油航線上,通過瓦解敵對聯盟,并與之結為盟友或者友好國家,以保衛海外能源供給。這將提高對中國實施禁運或封鎖的成本。如果北京能塑造這樣的國際環境,那么,任何企圖對中國實行石油禁運的力量將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而中國將不再需要借靠美國的力量以確保其石油供給的安全。
從中國戰略家的書中以及中國的政治和軍事行為記錄中可以看出,對于中國執政黨而言,第一個選項——完全依賴市場化運作——是不能接受的。第二個選項可能是中國的目標,但即使是最樂觀的分析家也認為,解放軍與美國式的全球投射能力之間的差距最少是十年。第三個選項是可行的,也與現代西方以及中國古代戰略家的思想一致。
正如日本著名專家、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副教授吉原俊井和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副教授詹姆斯?霍爾姆斯以及其他人所指出的那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國防知識分子”原來是麥金德和馬漢的忠實讀者。麥金德和馬漢在20世紀之交寫關于戰略的書籍,那個時代就像今天這樣——遍布全球的經濟關系把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聯系到一起,新技術使得軍隊部署可以跨越很遠的距離。麥金德在國家控制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基礎上提出了陸權論。在成為歷史學家之前,馬漢是一名美國海軍炮艦艦長,他提出的海權論強調了海軍的作用。
今天,人民解放軍中提倡陸地力量與海上力量的學者似乎都受到他們的影響。在陸地上,中國一直奉行基礎設施路線,與俄羅斯、中亞、東南亞等接壤國家發展政治和商業關系。目前,中國計劃修建高鐵以連接中國與歐洲。在海上,觀察家們注意到,中國對一系列港口進行訪問,這些港口從中國南海出發橫跨印度洋到達中東和非洲海岸。
中西理論結合引關注
是什么理論把麥金德控制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模板與中國東方海上的版圖融合在一起?除了以前“全球化”時代那些讓人尊敬的學者,中國土生土長的戰略思想家也會啟發中國的行為。生活在戰國時代的孫子就是其中一位。除了孫子之外,還有很多權威的中國古代戰略家也提出很多著名的思想,解放軍戰略家都從中汲取戰略思想。
我們可以推測,戰國時期造就了眾多出色的戰略家,因為戰國時代力量相當的國家之間經歷了無數次殘酷的戰爭,他們的競爭鞏固了現代漢族的核心力量——北至遼寧省,南到江蘇南部,西至甘肅省。戰國時代戰略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打破敵人的聯盟,并建立自己的友好國家同盟。這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達到目的,從傳統的外交手段到軍事手段。可以說,中國目前的政策,從陸地邊界到海洋領域都在創造一個有利的地緣戰略環境。中國不僅快速地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還迅速地進行區域各國的武器買賣。
已經有人注意到中國在石油線路上的努力。舉幾個例子,莫斯科關注中國在中亞的新動向,因為中國可能會取代莫斯科在中亞的勢力。新德里關注中國從中亞到巴基斯坦等其他喜馬拉雅地區的舉動,因為這些地區歷來都是印度的盟友。有些反映已經很明顯了。例如,印度與中國爭相與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國建立友好關系。
面臨著中國改變地緣戰略地圖的努力,美國除了加強與傳統盟友如印度、澳大利亞、日本之間的關系外,也要追求自己的間接戰略,這涉及到外交、軍事伙伴或者是武器轉讓。這樣做可以增加中國改變現狀的成本。
本欄目責任編輯: 李巖(liyan_juergen@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