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被完全無視甚至令人痛恨的垃圾和下腳料,如今搖身一變成了新能源的代表一飛沖天。放眼全球,以“地溝油”為代表的新一代生物燃料,在國際上至少被4家航空公司嘗試過,且均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但作為一種新能源“地溝油”,要真正得到廣泛而合理的運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在6月19日首度啟用一架以生物燃料為動力的客機執飛洲際航線,目的地是巴西里約熱內盧。據悉,該公司使用的生物燃料是以餐廚廢油即俗稱的“地溝油”為原料提煉、加工而來。
當天,荷航一架藍白機身的波音777-200型客機停在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普霍爾機場停機坪上,機身上噴涂有“用生物燃料飛行”的大幅字樣。荷航及機場相關人士共同為這架客機加注生物燃料,慶祝這一首次執飛洲際航線的生物燃料航班投入運營。
荷航曾經于去年9月開始利用以生物燃料為動力的客機執飛阿姆斯特丹至巴黎的短途航線,這些生物燃料和此次執飛洲際航線的客機的燃料一樣,都是以餐廚廢油為原料提煉、加工而來的。
“我們認為,為了減少飛機航行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綠色航行,使用生物燃料是有效的方法,”荷航部門總經理卡米爾?厄爾林斯介紹說,“我們知道使用餐廚廢油并非萬全之策,所以我們還將持續關注其他生物燃料。我們確信未來市場上將會有更多的生物燃料可供選擇,燃料價格也會下降,為我們大規模使用生物燃料提供可能。”
而荷航也不是唯一一家吃螃蟹的航空公司:英國湯普森航空推出的“地溝油航班”波音757在同年的10月7日從伯明翰機場起飛,搭載232名乘客飛往西班牙蘭薩洛特,首航成功。
放眼全球,以“地溝油”為代表的新一代生物燃料,在國際上至少被4家航空公司嘗試過,且均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2011年10月28日,中國國航一架747-400客機也首次試用了燃燒航空生物燃料的飛機,在空中飛行燃燒了10多噸生物燃油后,試飛成功。美國還計劃將生物燃料用于艦隊等國防設施,英國則已將“地溝油”用于汽車用油。
看上去很美
航空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大來源之一。目前,全球航空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據全球排放量的2%~3%,每噸航空煤油的使用會產生3噸的二氧化碳,以阿姆斯特丹到紐約的航線為例,每飛一次,要使用60噸的飛行燃油。
根據歐盟要求,航空公司必須在今年之前減少3%的二氧化碳排放,為此,使用生物燃料,被提上日程。
全球生物燃料界圍繞著航天用油作了很多的嘗試,但是,飛機需要特定的燃油,標準的生物柴油和乙醇只能用于路面交通,并不適合飛機。
目前,“綠化”飛機燃油大致有著三種方式:一些公司正在研制如何將木材、玉米稈和麥稈等物質中的蔗糖轉化,變成類似于飛行燃油的能源;另一些公司則在研究將煤高溫液化,變成可用于飛機的碳氫化合物的合成燃料;還有像SkyNRG這樣的公司,專攻植物油的轉化。
在荷蘭,餐館和食品店都有著較為規范的回收系統,一般剩余的廚后菜油會采集起來循環使用,作為家畜飼料添加,或進行分解,或制為生物燃料。與此同時,家庭的廚后菜油卻大多被倒入垃圾桶或沖入廁所,從來沒有回收利用過。
這個空白被SkyNRG公司發現。他們認為,這些用過的食用植物油應該更多循環使用,如果處理得好,可以成為很好的生物燃料原料。作為荷蘭皇家航空旗下的公司,他們自然想到用這些油驅動飛機。
目前,由地溝油轉化的燃料,其價格至少是普通化石燃料的三倍多,因為其依靠目前全新的轉化技術,處理成本還很高。這也是制約生物替代燃料產業迅速擴張的最大阻力,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油價低位運行時。英國湯普森航空公司客戶服務部經理吉辛在接受采訪時承認,此次“地溝油航空”中所使用生物燃油的成本則是普通航空燃油的5~6倍。同樣,因為價格原因,荷蘭皇家航空公司表示,目前采用“地溝油”燃料執行任務的航班都是采用50%“地溝油”燃料,50%化石燃料的混合燃料。
此外,按照目前的技術,“地溝油”的轉化率可以達到95%左右,也就是說,1噸的“地溝油”可以產生0.95噸的新型燃料,以香港到倫敦為例,一趟飛行需要100噸生物燃料,也就是說,需要100多噸的“地溝油”。這就表示如果要普及“地溝油”燃油,先要解決“地溝油”來源問題。
以中國為例,每年“地溝油”、“下腳油”產量總計約幾百萬噸,假設全部用于生產生物燃料也就是一百萬噸上下的總產量,更何況生物燃料所需的地溝油收購半徑也只有300公里左右。據英國《衛報》報道,要加工制成這次長達四小時“地溝油航班”所消耗的飛行燃料,需要飛機上232名乘客花100年時間來積累廢棄食油。
嚴格根據SkyNRG、《衛報》、《金融時報》、新華網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