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藥業,幾乎是二十一世紀生產制造業最后的堡壘,在整個生產制造產業中,它是碩果僅存的朝陽產業之一。目前,世界植物藥市場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遞增,而作為中藥大國的中國,空有世界第一的產能和原料,卻在國際市場沒有地位。
中國中藥出口額僅占世界中藥市場的5%左右,而且大部分是原料和半成品出口。韓、日、美、德等國將其加工成附加值較高的成品藥,再高價返銷中國,直接壟斷了國際市場約90%的份額。
西方醫學界對中藥從來都心存疑。兩項重要的醫學研究更加重了對中藥安全性的擔憂。先是《美國科學院院刊》證實了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可能導致尿道癌,而后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的邁克爾?本斯博士通過DNA檢測發現進口中藥材中含有多種有毒成分和珍稀動物成分。
德國紐倫堡生物醫學與制藥學研究所所長弗里茨?澤格爾甚至認為,使用傳統中藥是一場賭博,“我們對它并沒有足夠的了解”。
和醫學界的謹慎相對應的,是藥品監管部門的嚴苛。迄今為止,號稱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中藥無一獲得FDA的認證。
無法通過FDA的認證意味著,中藥不能作為藥品使用,不能標示可以治療疾病,不被美國的主流醫學機構認同、不被醫院廣泛使用、無法進入美國的醫療保險體系,也不會被消費者和醫生所信任,因而也無法進入主流市場。
考慮到中藥的特殊性,美國FDA曾在2004年降低了準入的門檻,專門制定植物藥品指南。2004年6月公布了最后版本。它對中草藥采用了更寬松的標準, 既不要求草藥像化學藥那樣把活性成分提純, 也不需要知道其藥理, 甚至不必鑒定出活性成分, 但是必須通過有安慰劑對照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證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即便如此,FDA僅僅在2006年批準了唯一一個植物藥Veregen的上市,這是由德國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研發的藥物,而中國的傳統中藥迄今為止無一成功闖關FDA。
中醫界更愿意將這一挫敗歸結為,美國FDA要求太高。新藥要獲得FDA認證,需要完成23項藥理、毒理試驗,3期超過1000例臨床試驗,時間跨度8~10年,費用以千萬美元計。
幾乎沒有一家中藥企業愿意為此付出巨額的金錢和時間成本,為了躲避FDA嚴苛的要求,中藥更多地被當做食品或者保健品進入美國市場。和藥品相比,美國的保健食品的準入制度寬松許多,生產商可以自行生產和投放市場,FDA不會限制保健品的使用, 除非對人體造成實質性的損傷,FDA更多地負責事后監督產品的安全性問題。FDA在其“進口警告”一欄中專門為“中國草藥”開辟了一塊陣地,提示各口岸警惕并防止違禁的中草藥進入美國。被列入黑名單的中草藥可不少,從朱砂、雄黃到麻黃、馬兜鈴等不一而足。
不再姓“中”?
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藥市場之一,也是我國中成藥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2004年3月31日歐盟頒布的《傳統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規定,所有在歐盟市場銷售的植物藥都必須在2011年4月30前按照新法規完成注冊,并得到上市許可。若沒有進行傳統藥注冊,現在以食品、保健品等方式在歐盟市場上流通的中藥將被禁止銷售。2010年中國對歐盟中成藥出口金額為1252.38萬美元,同比增長僅為15%,遠低于前幾年中國對歐盟中成藥出口額的年均25%的增長幅度。
2004年4月30日,歐盟頒布《傳統植物藥品注冊指令》規定具有悠久使用歷史的中草藥,只要滿足條件,就可以免做臨床前及臨床試驗,通過專門的、簡易的注冊程序就可以注冊成為藥品,比起美國的植物藥注冊,更為寬松。歐盟有兩個準則,一是歐盟內連續30年的用藥安全性及效果證明(或歐盟內15年,歐盟外30年用藥證明);第二,生產規范標準,比如殘留物、細菌等含量。
而且,歐盟還給相關的植物藥留下了7年的過渡期。這個指令曾讓中藥企業對歐盟市場無限向往,這意味著中成藥可能拿到合法的藥品身份,中成藥長期以來一直作為食品補充劑對歐盟出口,比如六味地黃丸是不能寫功能主治的,也沒有納入其政府醫療保險報銷范疇,無法進入其主流醫藥市場。
但7年過去后,2011年5月1日大限來臨之前,有超過350種植物藥順利通過了歐盟的審批,沒有一例是中藥。
再來看中國中藥出口的另外一個數字,問題會更清晰地浮出水面:在2011年中國中藥出口規模僅占世界中藥出口總額的5%,另外的份額,基本被日、韓壟斷。日、韓的中藥出口規模,遠遠超過最大的中藥制造與消費國—中國。
日本從中國進口的中成藥中多數屬于“一般用藥品”,消費者可以在普通藥店隨意購買,但不被納入醫療保險,因此市場并不太好。韓國仿照歐美,對中成藥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加上韓國對本土企業的保護,因此中國的中成藥銷量也不樂觀。
日、韓兩國更多地在消費中國的中藥原料,日、韓大批量地從中國進口粗加工的中藥原料,進行精加工后,制成符合標準的中藥制劑,銷往世界各地,占據了全球中藥市場70%以上的份額。
植根于中國文化的中藥,核心產業地位卻漸漸從中國轉移到日、韓等國家。中藥走出中國就不再姓“中”,這才是中藥產業真正的尷尬。
嚴格根據《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刊》、《南都周刊》、《2011中藥綜合報告》綜合編輯。
本欄目責任編輯: 張毅(hyjessica.w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