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話反說,就是采用逆向思維,倒過來寫正面事件,讓人粗看似反面,實際上卻寫正面的一種寫作方法。在寫作中巧妙地使用“正話反說”,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題目標新立異題目是一篇作文的眼睛,一個標新立異的題目能一下子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像塊磁鐵般地吸引讀者。我們不妨在出題目時,采用正話反說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題目以反面形式含蓄地表達出正面的意思,給讀者全新的感受。如一位同學在一篇習作中回憶,他自小身體瘦弱,經常生病。進入五年級時,班主任老師非常關心他,鼓勵他每天長跑來鍛煉身體。可他沒毅力,怕吃苦,于是班主任天剛亮就催他早起,一起陪練。這看似不通情達理,但一學期下來,他的身體明顯好轉。于是據(jù)此內容,他創(chuàng)造性地想出《我的野蠻班主任》這個題目,結果一鳴驚人,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選材出其不意材料是寫作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猶如建筑中的鋼筋水泥和磚瓦。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材料是使文章大放異彩的重要手段。如一位同學的《搶雞腿》中,選擇了“搶雞腿”這個看似饞嘴的反面材料。在爺爺60歲大壽上,剛端上來香噴噴、熱乎乎的肯德基大雞腿,他就迫不及待地爬上凳子,攀著桌,伸出小手,搶了一個最大的雞腿。這時,別人都用異樣的眼神來看他,可他卻拿了雞腿,一溜小跑,恭恭敬敬地孝敬爺爺了。至此,大家才恍然大悟。從作者出其不意的行為中反映出一顆尊敬老人的童心。
構思暗渡陳倉 選擇了好材料,就得精心構思,開始布局謀篇,也就是說該列寫作提綱。很多寫人記事的學生習作,都循規(guī)蹈矩地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寫,一切都在讀者的意料之中。這就沒新意可言。如果我們在構思上來一招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寫作中正面迷惑讀者,從側面突然襲擊,使形勢直轉而下,就會令人耳目一新。如一位同學的《我媽媽好懶惰》開頭寫了媽媽以前很關心他,從不讓他做家務。可暑假中,媽媽一反常態(tài),一早就逼他起來打掃衛(wèi)生,清洗衣服,他很不理解,一邊洗,一邊埋怨媽媽好懶惰。后來,他慢慢地領悟了媽媽的良苦用心:原來媽媽擔心他太依賴家長,想培養(yǎng)他獨立自主、學會生活的能力。
情節(jié)一波三析 很多同學喜歡閱讀偵探類的書籍,因為它情節(jié)生動,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我們不妨把偵探小說的寫作技巧引入作文之中,在創(chuàng)作中力求情節(jié)有兩三次變化,給讀者造成懸念。如課文《委屈》中,講了一家人在夏天分瓜吃的故事。主人公陽陽,用小刀在西瓜上扎個倒三角,嘗了嘗并記住哪個甜,哪個不甜。分瓜時,他第一個用手抱住最大的西瓜,從而招來媽媽的斥責、爸爸的責打,但奶奶還是袒護著他。實際上,陽陽為了讓大人吃好瓜,故意搶著吃不熟的大瓜,讓長輩吃好瓜。陽陽好心卻受到了洪會,因此心里覺得委屈極了。此文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勝,正是同學們學習正話反說的范文。
結尾截然不同
古人云,一篇好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一個短小精悍又出人意料的結尾,往往能給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有時甚至會讓人覺得余音繞梁,回味無窮。如一位同學在《抓賊》中說他爸爸是個報迷,訂閱了很多報紙。可這幾天來,報紙總是不見蹤影。于是,他就決定當回小偵探,搞個水落石出。經過一系列偵察,人們都堅信平時來收破爛的李大爺順手牽羊了。可到最后,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個賊竟然是家里的大黑狗!原來大黑狗要臨產了,它把報紙叼去營造小窩。
總之,巧妙地使用正話反說,布置疑云,設計“賣”點,給讀者造成懸念,不失為一種高超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