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是近年興起的一種新型犯罪,涉案范圍、金額都呈擴大之勢,犯罪嫌疑人為逃避打擊,常常跨境、跨國實施犯罪。電信詐騙是典型的非接觸型案件,但無論其手法如何翻新,其詐騙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受害人把存款轉入到犯罪嫌疑人指定的賬戶里。那么一切的活動最終的完成都是通過銀行轉賬、匯款的方式轉移贓款,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是詐騙資金的落腳點及“清洗”犯罪所得的主要途徑。現就商業銀行在防范電信詐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簡要闡述。
一、商業銀行在防范電信詐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個人銀行結算賬戶開立的問題,目前案件暴露出涉案的個人結算賬戶基本都是代理或者冒名開戶,犯罪分子就是利用此類賬戶從事電信詐騙,洗錢等犯罪活動。那么商業銀行針對開戶環節是否就是疏于管理,也不盡然。雖然開戶必然涉及到客戶身份識別,但是目前銀行柜面人員除了通過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進行核查外,其他信息均無法取得驗證,尤其是持護照、港澳通行證等證件辦理開戶的,其證件和信息的真偽更加無法核實。鑒于銀行工作人員的鑒別能力,只能通過有效身份證件確認客戶的真實身份,但僅憑肉眼、人工識別并不能百分百判斷出客戶身份證件的真偽和開戶人是否就是身份證件持有人,所以肯定存在借用或者冒用他人身份證件開立賬戶的情況。(2)商業銀行對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監管面臨著極大的挑戰。2003年在《銀行賬戶管理辦法》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突破了賬戶只能屬地開立、屬地管理的限制,規定單位和個人只要符合相關條件,均可在異地開立相應的結算賬戶。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08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3月底全國人均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數量為1.69個,截至3月底,全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22.10億戶。2012年第一季度支付業務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第一季度末,個人銀行結算賬戶42.64億戶,較2008年幾乎翻了一番。隨著個人金融業務的迅速發展,銀行大力拓展中間業務范圍,個人支付需求的不斷擴大,進一步推動了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數量的快速增長。個人客戶可以開立多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且沒有數量、地域限制,雖然給百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從目前社會上各類詐騙案件情況看,確實存在很大的隱患,也有悖于結算賬戶管理辦法的初衷。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功能已接近對公賬戶,且現金存取自由,轉賬到賬迅速,相對于對公賬戶監管較嚴、約束較多,個人結算賬戶的管理要松得多,因此給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3)對涉案賬戶能否及時進行凍結也存在問題,協助有權機關辦理查詢、凍結、扣劃資金及其他事務,是商業銀行應當承擔的法定義務,但是銀行既要積極配合完成協助工作,保證國家法律的貫徹執行,維護法律的尊嚴和嚴肅性,又要注意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存款人的合法權益,必須妥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避免因協助辦理查詢、凍結、扣劃資金及其他事務不當而導致銀行承擔損失。因此銀行是不能隨意凍結客戶賬戶的,因為一旦凍結錯誤,銀行將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在公安機關無法提供凍結通知書的情況下,銀行很難在“第一時間”把嫌疑人的賬戶凍結起來。而電信詐騙發生地多在外地,發現被騙之后,從報案,立案、領導審批,開出凍結通知書,最快也得1個多小時,贓款常常已經通過地下錢莊轉到境外。
二、建議
因此就當前形勢看,全社會應形成打擊合力。(1)公安部門與銀行應建立聯動機制。受害人發現上當受騙,及時舉報到公安部門,公安部門要能在最快時間凍結涉案賬戶,避免受害人財產損失。因此應盡快出臺相關辦法,在銀行賬戶的快速查詢、凍結等方面建立綠色通道,建立快速應急處置機制,及時有效攔截贓款,為群眾減少或挽回損失。(2)相關制度是否需要進行修訂也值得探討。一是,針對個人結算賬戶的開立及數量問題開展調研,盡快出臺針對性的措施和控制手段。如防止借用或者冒名開戶等現象,應進一步落實開戶環節的核實,如何核實?是否可以采取手機驗證等方式。另外對于個人結算賬戶的開立及數量做出限制,從源頭上控制電信詐騙風險隱患。二是,關于聯網核查,若核查結果為無照片的或者信息不一致的,銀行是否能繼續為其辦理個人結算賬戶的開戶業務也值得商榷。三是,代理開戶時無從核實賬戶戶主的身份,是否應禁止個人結算賬戶代理開戶,防范犯罪嫌疑人利用他人丟失的有效身份證件進行開戶。(3)配合打擊電信詐騙犯罪,各部門充分履行社會責任責無旁貸,但是個人防范才是根本。所以當務之急要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廣泛的宣傳活動,如發放宣傳單、電子顯示屏播放、張貼宣傳海報、向手機用戶發布警示信息等,而且還要持續不斷地加大、擴大宣傳力度。建議與社區、居委會等最基層組織聯系,做好普及、宣傳教育工作,讓百姓不但要做好自身防范,還應積極地向周圍的親人、朋友做好宣傳,特別是要把案例和防詐騙知識轉告平時獨自在家的中老年、離退休人員等易受騙群體,將防范電信詐騙的宣傳深入到千家萬戶,以減少百姓的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