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地處中原,處于經濟發達地區和西部不發達地區之間,屬區域經濟欠發達省份,河南省區域經濟崛起事關國家中西部發展戰略能否實現的關鍵,筆者就如何實現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談幾點粗淺的觀點。
【關鍵詞】區域經濟;經濟轉型;城鄉協調;人口紅利
當前,河南的工業特征是,工業雖有較大發展,但仍處于處于耗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傳統工業階段。大多數縣域工業產品鏈條短,附加值低,初級產品比重大。其原因:一是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起步晚,不像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初期率先引入市場經濟的體制和機制;二是擁有煤、鋁、鉬、石油等在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的礦產資源,長期以來,由于能源、資源和環境價格偏低和對自然資源的開采使用缺乏科學完善的收費制度,企業利用高消耗便可獲利,形成了對資源能源的高度依賴,對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加速產業升級缺乏動力。隨著資源能源日益枯竭,經濟實力也日趨捉襟見肘,經濟發展陷入了“資源絞索”的困境;由于經濟實力不足,對教育投入不夠,創新型人才資源儲備不足,自主知識產權產品不多,勞動者整體素質偏低,科技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比較缺乏,導致河南省工業發展水平始終徘徊在傳統階段。
一、深化對資源能源的價格和稅收體制改革
目前我國資源能源價格體制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我國征收的資源稅和補償費標準過低,對環境污染的外部成本沒有完全體現在定價成本中。過低的開采成本導致礦產資源粗放開發。二是生產要素市場價格較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能源的價格仍由政府控制,市場化程度較低,導致能源低效利用。因此價格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通過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
首先,推進電力、天然氣、成品油等能源價格改革,逐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繼續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其次,穩步推進水價改革。再次,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及醫療廢棄物等處理收費制度,研究建立危險廢棄物處理保證金制度,繼續推進排污權交易試點,完善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制度等促使企業放棄粗放經營思維,綜合運用生態工程手段和現代科學技術改進生產方式,消除造成高能耗、高污染的根源,協調好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之間的關系,實現集約、高效的無廢、無害、無污染生產發展。最后,抓緊研究環境稅、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等環境經濟政策,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綜合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收費、保險等經濟手段,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以有效引導產業的發展方向,為實現河南省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二、引進技術和資金,走漸進發展之路
經濟崛起是一個漸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只有更加積極地回應群眾關切,使改革一步一步推進、一步一步突破。對河南來講,立足有廣闊發展空間的省情,承接長三角珠三角轉移過來的企業,扎扎實實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在漸進的經濟發展中,如何推動產業發展馬克思給我們指出了一條科學發展途徑,那就是走由積累、集聚到集中的發展道路。因此,河南在落實國家產業政策保持“國家糧倉”地位的同時,建設符合現代產業體系要求的產業園區,吸引企業入園發展,打造產業集聚平臺。通過“積累”、“積聚”和“集中”,形成企業自主創新所需的支持網絡,并使技術創新成果的擴散更加迅速,這樣能夠使原來基于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發展為基于區域創新能力的競爭優勢,從而大大加快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步伐,提高產業自主創新水平。
三、形成城鄉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經濟由落后走向發達,必須走城市化路子。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方針,堅定不移地實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快形成內需外需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由此可見河南省區域經濟要崛起,城市化是重要途徑。鄭州地處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干線交匯處,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要把鄭州發展成為我國中西部發展的經濟功能區,全國的商業中心,成為拉動河南區域經濟發展極具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力的最具經濟活力的大城市。同時克服隨著各種資源要素向鄭州經濟功能區的集聚,會讓鄭州經濟功能區內的土地成本、交通成本、環境污染對要素集聚產生離心力,經濟增長也會日趨乏力負面因素。需補充新的動力和開拓新的空間,河南有109個縣市,500個經濟重鎮,他們是未來先進生產力的聚集地,這些小城鎮同樣可以吸引產業聚集、資源匯聚,形成一個個經濟發展支撐點,鄭州經濟功能區以特有的經濟功能對這500多個經濟集聚區施加影響和推動,這樣鄭州這個大城市和地區小的經濟城鎮區互相支持,可以擴大投資需求,進而帶動消費需求,形成內需外需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四、實現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同步擴展
馬克思在論述金融產生歷史時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一種嶄新的力量——信用事業,隨同資本主義的生產而形成起來。起初,它作為積累的小小的助手不聲不響地擠了進來,通過一根根無形的線,把那些分散在社會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金吸引到單個的或聯合的資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競爭斗爭中的一個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變成一個實現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因此發展河南區域經濟發展必須重視金融對經濟的催化作用,爭得國家政策支持,使鄭州成為中西部地區金融中心,這個金融中心可以為融資性擔保行業的發展、中小企業上市、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知識產權質押等提供金融服務。小額貸款公司是以服務微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和“三農”為宗旨,從事小額放貸和融資活動的新型金融組織。中小企業是河南省經濟發展和實現經濟轉型的生力軍,但是當前中小企業因為自身原因,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融資。因此,這個金融中心必須推動小額貸款公司進一步發展,加快融資性擔保行業發展,使更多中小企業能獲得貸款,以滿足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為河南省及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增長提供強大金融支持。
五、充分發揮“人口紅利”作用
人口學家們所指的人口紅利期,是指總人口結構“中間大、兩頭小”,即勞動年齡人口多,使得勞動力供給充足,而且社會負擔相對較輕,帶來勞動力、儲蓄的增加等,從而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利的黃金時期。我省目前正處于人口紅利期,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需要加以合理利用才能夠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反思世界經濟發展史,人力資本是最終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的資產,知識工作者是一項特殊的“生產要素”,以日本為例,日本在二戰后,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雄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達幾十年之久,正如日本人自己所言,他們有高素質的人才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教育投入大幅提高,但與經濟現代化的現實需要還有很大距離,另一方面,人才管理體制較為僵化,限制條款較多,使生產力第一要素不能自由流動,人才浪費現象嚴重。
首先,只有切切實實大幅加大教育投入,為河南省經濟發展儲備高素質人才,同時加大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大力引進高端人才,落實人才各種待遇,大力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其次,穩定勞資關系,降低企業用工成本。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戶籍改革、增強勞動力的區域間流動性以及提高勞動力的配置效率等幾個方面加以努力。促進勞動力的區域流動,就是要提高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得他們能夠在合適的崗位中發揮出應有的潛能。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強勞動力市場體系建設,將有助于提高全國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水平及其效率。
參 考 文 獻
[1]張日斌.促進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的若干思考[J].發展研究.2010(2)
[2]劉慧.面對國際經濟危機河南發展方式的選擇[J].企業導報.2010(11)
[3]郭小燕.加快河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若干思考[J].黨的生活.2010(4)
[4]豫仁.中原崛起 教育為基[J].河南日報.201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