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力資源總量豐富,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農村人口,這些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文化素質水平不高。如何充分發掘、有效利用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成為當務之急。本文簡要介紹了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對策
一、我國農村人力資源基本狀況
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大致如此:總量過多,素質不高;地區分布不平衡,人口構成不合理;老齡化趨勢明顯。國家統計局《2004 中國農村統計年鑒》顯示,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構成狀況如下:文盲或半文盲8.96%;小學33.65%;初中46.05%;高中9.37%;中專1.57%;大專及以上0.40%。另據報載,我國農村平均每萬人中的技術人員不足7人,該類技術人員約占全國人口的0.06%,遠低于美國的0.24%和日本的0.28%。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泱泱13.7億多總人口中,有9億多的農民,農村人口所占比例較大。值得注意的是農村人口整體受教育水平程度低。我國農村人力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對比發達國家而言,存在著較大差距。面對這個現狀,中央也十分牽掛,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有建設性、前瞻性的指導。
二、我國農村人力資源所面臨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雖然豐富,但整體素質較低。長期以來我們重視物質資本投資,輕視人力資源開發。在城鄉二元結構固化和農業投入較低的情況下,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非常有限。這使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面臨嚴峻的挑戰。這些問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意識薄弱,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認識不夠,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現象;二是國家對農村教育投入比例不足,農村勞動力資源知識、技能水平低,“有機”結合度低;三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缺乏系統的計劃和組織體系,從而導致管理服務上的滯后性,組織落實上的分散性,培訓開發上的盲目性;四是在培訓資源的使用和對待性別差異上存在不公正現象;五是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率低。年輕一代的農村人力資源培養開發起來后往往會追求更高經濟水平的城市作為自己工作的地點,真正學有所成又回到農村發展的占極少數,因為人力資本對農村的回報率較低;六是就業途徑較為單一,不能滿足多樣人力資源的就業需求。
三、關于開發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對策探索
(1)解放思想。政府要注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意識的培養,農民要樹立正確的人力資源開發觀念,積極參與到提升自身技術或者素質的培訓活動中。畢竟如果沒有正確的意識,就無法正確地指導活動。在我國,農村人教育孩子普遍存在的一個觀念就是好好讀書,以后到大城市里生活。因此,在思想上,必須改變農村人的這種狹隘的觀念,解放農村人的思想,引導他們好好讀書,回來改造農村讓農村生活更美好,創造甚至超越城市生活的思想觀念。如華西村。(2)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完善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建設。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建立不同的教育培訓機構。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最為基礎的渠道,由于過去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導致農村基礎教育設施不完善,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人力資源素質較低。(3)完善組織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大市場,統籌城鄉人才流動,合理配置人才。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硬實力和軟實力,農村優質人力資源隊伍建設才能取得實效; 否則培育和引進的優秀人才會不斷流失,結果必然是為他人作了嫁衣裳。(4)大力發展中小城鎮,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發展農村不能單靠農業。因此,政府應當要制定政策鼓勵中小型企業進入農村,加快農村城鎮化速度,帶動農村經濟發展。(5)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與統一規劃職能,運用多種經濟手段,建立穩定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經費保障機制;制定更多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下鄉,為他們提供更多創業上的支持。雖然政府有開展大學生村官選聘、選調制度,但是更多的大學生只是把這個當做自己以后更好地生活在城市的一個跳板而已。從根本上看,政府應該要更多地引導大學生真正為發展農村經濟做出貢獻,給予下鄉大學生更多的經濟上的支持,讓他們能夠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做當做之事,并輔之以合適的激勵機制。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力資源總體素質低下的局面,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對于農村勞動力現狀,要溝通與周邊地區的橫向聯系,實現農村人才信息的互通互聯。同時不斷擴展鄉鎮人才服務站的職責范圍,延伸其服務領域,朝著為農村經濟和農民提供人才、技術和產品信息的綜合性服務方向努力,揭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局面。
參 考 文 獻
[1]魏國芬.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及發展思路[A].(2008-12-02)
[2012-06-21]
[2]焦國棟.新農村建設應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J].光明日報.2006-07-08
[3]徐成德.農村優質人力資源稀缺困境和出路——基于2011年農業部百鄉萬戶調查的分析[J].農村視察.2011(4)
[4]王艷霞.農村人才開發問題及對策[J].經濟論壇.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