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就業狀況的急劇變化,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工作備受關注,由于社會大環境和高職院校自身的原因,當前職業指導工作實效性有待提高。積極探索提升職業指導工作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成為職業指導教育改革的必然,創新職業指導教育輔助體系,真正從關注學生成長、成才的角度進行生涯發展教育。
【關鍵詞】產業升級;職業指導;改革創新
一、引言
我國“十二五”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許多新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必將加快發展,廣大中小企業必將走出產業鏈的低端,高端技能型、高級技術型和工程型人才將逐步成為社會勞動力競爭的主體,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長比例必將大幅度超過普通勞動者總量增長,許多地區和行業迫切需要大批復合型、高水平、高技術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間國家提出“在繼續做強做大高技術產業基礎上,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彪S著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社會對相應產業和技術領域的應用性專門人才的整體需求更加緊迫,這種現象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
二、職業指導教育工作改革創新的要點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職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結合我院職業指導教育工作的經驗,本人認為要切實做好職業指導教育工作改革創新,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根據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的目的,指導學生樹立規劃的意識、掌握規劃的知識,形成良好的規劃思維方式,就能夠科學地分析自己適合什么,該向哪個方向發展,更大程度地把握了主動性,主動性是激勵他們掌握知識、培養素質、增強能力的有效動力。因此職業指導應改變過去僅僅幫助學生面對一個工作、一次面試或一條特定的職業道路的做法,轉而培養他們在未來一生中具有可持續生涯所需的認知能力、自我發展能力,使他們能夠開發和擴展自己的綜合能力。(2)深入研究,夯實基礎,建設本土化的職業指導理論體系。職業指導教育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要有其深厚的理論體系來支撐,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吸納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領域的教師加入到職業指導隊伍中,支持和鼓勵他們開展職業指導理論的研究,在借鑒國外職業指導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推動和發展本土化高校職業指導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創建各具特色的高校職業指導模式,從而為提高職業指導水平夯實基礎。(3)大學生職業指導的關鍵在于職前教育,因此大學生的職業指導不僅限于臨近畢業的學年,而應該從學生入學開始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并在各個年級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活動。現就以我院職業指導課程教育改革的實踐為例,闡述構建和完善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和教學方法體系的建設模式。(4)突出重點,拓展內容,創新職業指導教育的輔助體系。成立大學生職業生涯咨詢中心,完善職業測評系統,建立大學生就業檔案,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個體咨詢和團體咨詢活動;注重開展學生感興趣的公選課,注意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以拓寬專業口徑,提高就業能力;積極發揮學校學生活動的第二課堂作用,成立“大學生職業發展協會”、“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協會”等社團組織,并在老師的指引下,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大學生創業大賽”、“模擬招聘大賽”等賽事活動;開展各種講座、進行社會調研、參觀企業、校外學生聯誼活動等一系列社會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為畢業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學習提供了廣泛的學習、交流和發展空間。(5)職業指導課程要充分體現高職院校的教育職能。職業指導課的教學效果與職業指導教師的知識水平,信息掌握,實戰經驗密不可分,為此,提高職業指導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就尤為重要。職業指導課要注重實用性和指導性,沒有針對性的“一鍋燴”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與高職院校其他課程不同的是,職業指導課是一門體驗式課程,在課堂組織上,有別于基礎教學和專業教學,在方式方法的創新和課堂互動性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職業指導教育工作是一項涉及社會、高校、家庭、學生、用人單位等多方面的、復雜、長期的系統工程。各院校應該積極改革創新,深入開展職業指導教育工作,使學生的就業擇業觀念更正確,職業發展愿望更迫切,職業目標定位更準確,職業發展路徑更明確,職場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參 考 文 獻
[1]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中國就業培訓技術中心.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3]梁國民.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教育改革[J].企業導報.2010(6):213
[4]陳秀珍.大學生職業生涯目標缺失的原因分析[J].科教文匯(上半月).2007(3)
[5]王福.金融危機下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J].西北職教.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