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言及萊布尼茨,則必言他的和諧統一思想,討論和諧統一,則必須從“單子”開始闡述。“單子”如何成為了萊布尼茨形而上學體系中最重要的基石,又是如何從“單子”出發推衍出了和諧統一的結論?首先應該討論萊布尼茨的“單子”所具有的特征,由這些特征可以看出萊布尼茨哲學思想中很多出彩的地方,同時也是以這些特征入手探索萊布尼茨和諧統一思想的起源,萊布尼茨的和諧統一是一種自我的統一,也是一種外在的統一。
【關鍵詞】單子;自我統一;和諧
萊布尼茨在其著作《人類理智新論》以論戰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其認識論思想,并在他的著作——《單子論》中闡發了更加豐富、具體的認識論思想。在這兩本書以及之前的《新系統》中,萊布尼茨通過對單子特性的規定和單子運動的規律,表達了他對認識主體的哲學思考,并進一步構建了以單子為基礎,和諧統一為基本原則的認識論體系。
早在萊布尼茨的大學畢業論文《論個體性原則》中就可以看出,“個體性原則”的確立,其實就已經顯露出了他日后單子論哲學體系的影子。而后在1686年的《形而上學序論》之中,萊布尼茨開始使用了“個體”、“元素”、“單元”這樣的名詞,這些名詞可以看作“單子”概念的前身。在1695年發表的《新系統》之中,萊布尼茨更是公開陳述了單子論的形成過程,而后萊布尼茨在致洛比達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單子”這個概念。直至1714年,萊布尼茨的重要著作《單子論》和《以理性為基礎,自然和神恩的原則》出現,萊布尼茨得到了成熟的單子論觀點。
在這里應當指出一點的是,萊布尼茨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樣,在看到了舊原子論的內在矛盾和機械唯物主義的局限之后,拋棄了從物質實體方面規定世界本源的道路,轉而從精神實體方面另辟蹊徑;在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中,對于單子的選擇,并不是為了尋找世界的本源,而是為了尋找說明人的精神現象和認識能力的客觀根據。
在萊布尼茨的哲學體系中,“單子”無疑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單子”這個詞源于希臘語moans,指“一個”或者“單純”的意思,而在17世紀,這個詞常常被用來表示單元。但是在萊布尼茨的思想體系中,“單子”儼然已經被賦予了更多的東西。在萊布尼茨的認識論體系之中,“單子”具有精神性、永恒性、獨立性、無限性等特征。
單子應該是單純的精神實體,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這種精神實體構成。正是由于單子是單純的精神實體,故而它不可能像事物那樣具有部分,因此單子是不具有廣延或者形狀的,所以單子也是不可分的。根據單子的精神性,萊布尼茨進一步推出了單子的其他的特性。首先是永恒性,“無法想象一個單一實體會以任何一種自然方式淪亡。出于同一理由,也不可設想一個單一實體可能以任何一種自然方式開始,因為他不可能通過復合形成。”即單子不同于物質,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它沒有部分,故而單子并不能如同自然事物那樣通過各個部分的相互組合而產生,通過各個部分的分解而消滅。單子的產生和消滅只能歸結于上帝的產生和毀滅,是由神跡造成的,而由單子組成的事物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死亡和消失。緊接著就是單子的獨立性,單子是沒有廣延的,也沒有部分,因此就不可能有什么東西進入其內部并造成變化,所以單子之間不存在任何真正的相互作用,就如同萊布尼茨說的:“單子沒有使某種東西能夠藉以進出的窗口……不論實體還是偶然的東西都不可能從外部進入一個單子之內。”接下來是單子的無限性。萊布尼茨認為單子不是一個,或者是有限個數,而是無限多。宇宙之大包含萬事萬物,而萬事萬物皆由單子構成,所以單子在數量上就應該是無限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構成萬物的需要。
萊布尼茨的單子還具有另外兩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單子的質的不同和知覺。單子是精神性實體,單子不具有廣延,所以就沒有量上的區別,而只有質的區別,不同的質使各個單子彼此區分開。那這種質的不同究竟又是由什么造成的呢?萊布尼茨認為單子具有一項特殊的能力,即知覺。
知覺被萊布尼茨認為是單子自身具有的內在規定性。按照萊布尼茨的理論,世界上的事物各不相同,構成事物的單子必定也是彼此不同的。“單子不具有形狀,否則他們就會有部分。因此每一個單子,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除非通過其內在的特質和活動,除了是它的知覺(即復合物,或外在事物在單純實體中的表象)和欲望(即它從一個知覺過渡到另一個知覺的傾向)而外,不能是別的,這二者是變換的本原。”他又說:“知覺以及依附于它的東西以機械方式,籍助圖形和動作,是解釋不清楚的。可見,人們必須在單一實體中而不是在復合的東西或者機構裝置中去尋找知覺!而且,知覺及其變化這類東西也只有在單一實體中才能夠找到。單子之一切內在活動僅僅在于此。”按照萊布尼茨看來,每個單子都像靈魂一樣具有知覺,由于每個單子在質的方面與其他任何單子不同,這種不同就意味著每個單子反映宇宙的角度不同,就是說,每個單子都從自己的角度反映宇宙,這正是單子具有的內在規定性的體現。
由于表象是單子的本質,每個單子都在進行著表象這一活動,所以萊布尼茨把各個單子等級的不同歸結為“知覺”的模糊或清晰程度的不同。知覺的變化意味著其單子及其所構成的事物的質的差別,無數的單子由于知覺清晰程度的不同,構成一個由低到高的系列,由僅僅具有模糊的“微知覺”,即表面看來無生命的物質,到稍高一些能自動生長而顯然有感覺的“植物靈魂”,到具有清楚的“察覺”及“自我意識”和“理性”的心靈即人,以及甚至比人更高的,一直到唯一、普遍、必然的最高的單子,即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比較清晰的知覺對于相對比較混亂的知覺有主動作用,而相對比較混亂的知覺又通過欲望不斷向清晰的知覺變化。從最高的單子“上帝”到最低等級的單子,其間存在著無限多的等級,每個相鄰等級之間雖然有質的差別,但這種差別卻無限小,以至我們不能插入一個知覺在兩者之間,因此,知覺的清晰程度使從最低級的模糊的單子到最清晰的“上帝”之間構成了一條一環扣一環的鏈條,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整體,連續的單子之間具有極小的質的不同,從而萊布尼茨得出“自然不能飛躍”的結論,這樣的一個連續的整體,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萊布尼茨要解決不可分的點和連續性之間關系的一種努力。
欲望是單子的自身原始的力的一種表現,萊布尼茨把欲望看作是使一個知覺變化或過渡到另一個知覺的內在因素,是單子變化、發展的動力,單子就是這樣處于不停止的永恒追求中。如果說知覺是單子對外部世界的表象,而欲望就是外部表象的變化。欲望推動單子知覺狀態的不斷變化,從清晰到模糊或從模糊到清晰,從一個表象過渡到另一個表象,永不停息,在這個意義上說,欲望和知覺之間是不可分割的。與知覺相對應,也有三種不同程度的欲望,最低級的是無意識的沖動,這是盲目的力,他對應于無意識的知覺;稍微高一級的是“本能的欲望”,這是從混亂的知覺中產生的欲望;最高級的是自我意識的欲望或意志,它是基于清楚的知覺所產生的變化根源。知覺和欲望是一對相互關聯的概念,他們存在于一切單子之中,并且不能離開對方而獨立存在。
其實僅僅從上面所談到的“單子”的知覺,就可以看出來萊布尼茨的關于自我的統一的觀念,下面按照萊布尼茨的觀點將這種自我的統一的過程淺談一下。
在萊布尼茨看來,所有的物質總是可分的,所以在其中絕找不到真正的統一,而最多只能找到某一種聚集體的統一。例如,一架機器就是這樣一種聚集體的整體,這一整體肯定比其各個部分的總和要多,因為,如果我們只擁有各個部分,那么它們根本不可能像一臺機器正常運轉;但是,在萊布尼茨看來,這絕不涉及到某種從自身來看是統一的東西,因為設計者是從外部并按照其計劃把各個部分組合成機器的。因此實體的(自我、個人或單子的)基本統一是存在于理念性上的,哪怕它也可能在物質上作為形體而外在表現出來;它在人類個體的情況下是精神或一般地說是心靈。這種理念性的、心靈性的統一,是我的自我構造的統一,不是我的肉體性。
自我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來自自身的統一。而達到這一個統一,需要有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方面,在統一中存在著某些東西,這些東西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其內部是一種內在的“統一之雜多”。另一方面,這種雜多必定聯結在一起,以至于自我能夠從內部來構造其統一;這種聯結是一種“內部的活動”而這種“內部的活動”的根源即前文所述的“知覺”。
自我的統一處于內部因素的雜多結合中。這種統一是建立在其內部狀態對每一個單子來說都是特殊且獨特的“個體規則”這一基礎之上的,這一規則包含著自我整個過去和未來的生命史。遵循這一內部規則,“萬物都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借助一種完美的自身活動而涌流出來”。植物和動物像人一樣有感知,也就是感覺,它們起作用(盡管是可能的,但是卻基于其自身內部規律)的時間短——它們有一種理念的、內部的、有機的統一原則,這一原則使我們有可能把它們也理解為統一,理解為單子。因為它們具有一種內部力量和一種內部規則,這種規則就像從一種櫻桃核中始終只會生長出一種櫻桃樹,而不會生長出李樹。
接下來便是超出了個別單子,是針對所有單子的聯系和結合的:單子的內部狀態,即感知,顯露整個宇宙,也就是說每一個單子在未來都是一次性和個體性的。這種未來的顯露,形成了每一個單子的個性和特性。由于這無例外地關系到所有的單子,也就是關系到實體的整個世界,所以宇宙就形成一個整體,這一整體自身不再是一種單子的統一,而就其獨特聯系來說,它構成了一個聚集體(粒料)的整體。
然而,問題并不在于無意義的偶然堆積,因為適用于這種特殊聚集體的是:所有個人的世界都基于追求可能的最大完美,即在所有單子協調中“可能的最完滿秩序方面”的“可能的最大多樣性”。這樣,每一個個人的本原統一(單子)在某一和諧的整體中都找到其相應物,萊布尼茨把這種和諧整體叫做普遍和諧。借此,統一與和諧的決定性結合就展示出來了。
參 考 文 獻
[1]萊布尼茨,朱雁冰譯.神義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
[2]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3]萊布尼茨.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4]萊布尼茨.新系統及其說明[M].北京:商務印書館
[5]羅素.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判性解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