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富勒與哈特針對“法律與道德分離與結合”展開辯論。哈特為實證主義分離主張辯護,認為法律和道德是可分的,并將“分離說”的內涵作了更為具體表述。而富勒則從法律秩序的道德基礎和法律自身的道德性出發強調法律與道德的不可分。
【關鍵詞】法律;道德;富勒;新自然法學派
美國法學家富勒(Lon L·Full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學術生涯的代表作《法律的道德性》中,對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展開了討論。這本書同時也是富勒與哈特學術論戰的產物。富勒與哈特針對“法律與道德是分離還是結合”展開辯論。哈特為實證主義的分離主張辯護,認為法律和道德是可分的。而富勒則從法律秩序的道德基礎和法律自身的道德性出發強調了法律與道德不可分。為反駁當時實證法學的學術觀點——“道德與法律的分離”富勒寫就了本書。從書中“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著對涉及法律與道德之間關系的現有文獻不滿而展開”就可看出作者寫作本書的出發點。
富勒是通過證明“法律與制定法律的目的性不可分”來論證“法律與道德不可分性”這一觀點的。富勒認為,如果僅僅知道一條規則,而不知道制定該規則的目的,此種情形下,我們就無法知道這條規則意味著什么,進而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只有清晰地了解被觀察者的目的,我們才能了解其行為的涵義,進而理解行為人的行為本身。
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對法律和道德的不可分性這一主張的證明,是從法律的目的性出發進而到法律的道德性。他的證明思路概括如下:立法者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制定出了法律。因為我們可以對立法者立法目的和動機進行道德上的評價,所以出于一定目的而被創制出的法律就具有了道德性。
富勒認為法律和道德之間存在聯系,但他并不認為所有的道德都有與法律相聯系。舉例來說,接濟窮這樣的行為是符合道德的,但是這樣的道德和法律有關嗎?答案是沒有。在《法律的道德性》中,富勒詳細地對與法律相聯系的道德進行了闡述。從層次上將道德劃分為愿望的道德和義務的道德。前者對人們必須做到的提出了要求,是人類行為準則的最低標準;而后者則是在此基礎上對人們可以達到的最好的、理想的程度的追求。前者的表述方式一般是“你不得不如何行為”或“你應當如何行為”;而后者的表述方式一般是“你最好怎樣行為”。前者會對不遵守它的人施加懲罰或負面評價;而后者卻不會因為人們沒有能力達到它所要求的境界而施以懲罰。
富勒對法律的道德的另一種分類是將其劃分為法律的外在道德和法律的內在道德。前者關注法律的實質性目的,而后者關注程序性自然法;前者是傳統自然法所信奉的一些價值理念,而后者是位于法律內部的價值體系,由一系列程序性法律原則構成。富勒認為,制定法律的活動必須符合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在《法律的道德性》一書中被歸納為:公開性、一般性、清晰與明確性、官方行為與法律規定的一致性、穩定與持續、不溯及既往、不作相互矛盾的規定、不要求不可能之事。富勒認為,違反法律內在道德——即以上原則的法律違背了法的實質,不認為這是真正的法。法律內在道德的理論的提出,是對傳統自然法學界限的突破,是對自然法學超越性的發展。
而關于法律的目的,富勒以一種中立的態度來對待它們,富勒認為它們并不一定是好的或者是壞的。而富勒與哈特對法律的道德性展開思考與辯論的背景,是戰后的紐倫堡審判。二戰中為納粹工作的司法工作者,在這場審判中為自己辯護,自己當時只是在適用納粹制定的法律進行司法審判。二戰中,納粹采取法律的形式公然踐踏公民權利,由此可以看出,法律也會以追求不符合公平正義的目標,產生惡法。關于法律的目的性,富勒僅表明其和與整個法條是無法分離的,如果將法律的目的與法律規則分開看,我們將無法辨別法律的規則構成的還是不是法律,而無論法律追求的目的是善還是惡。也就是說,富勒承認“惡法亦法”。
掩卷沉思,富勒的觀點是對傳統自然法學的突破與發展。他的學術觀點對我國建設“法治社會”也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已有十五年。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我國建設法治社會的步伐仍在繼續邁進。我們在貫徹依法治國基本基本方略的同時,也應當關注我們所實施的法律本身的正當性,正義性等。而富勒對立法的目的的道德性的探討,和對程序正義的強調,能使“忠于法律”的理想變得有意義,也才能真正地實現“忠于法律”的理想。
參 考 文 獻
[1][美]富勒,鄭戈譯.法律的道德性[M].商務印書館.2005
[2]孫笑俠,麻鳴.法律與道德:分離后的結合——重溫哈特與富勒的論戰對我國法治的啟示[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3]劉維可.富勒思想研究:法律與道德的關系[D].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理論專業.2010
[4]李雪蕾.法律內在道德及其價值初探——解讀富勒《法律的道德性》[D].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理論專業.2010
[5]孫健.哈特“自然法的最低限度內容”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理論專業.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