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字化的浪潮下,大學圖書館紛紛開始建設自己的數字化資源。但大學圖書館自身的公益性,使得傳統著作權法嚴重制約了大學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大學圖書館在建設數字資源過程中將會面臨侵犯著作權人的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種種風險。
【關鍵詞】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避風港原則
一、避風港條款含義以及實施背景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3條是避風港條款,該條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搜索或者鏈接服務,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后,根據本條例規定斷開與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鏈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明知或者應知所鏈接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侵權的,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在網絡信息傳播數量急劇增大和傳播渠道不斷拓寬的背景下,網絡中充斥著各種侵犯作者著作權的信息。據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統計,該市著作侵權糾紛占全部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總數的62%,其中以網絡著作權糾紛為主,占全部著作權糾紛的80%以上。可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二、我國對于圖書館數字資源的相關立法
對于數據庫的版權一般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進行使用“購買數據庫;國家的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211重點)(CALIS)的支持;以及自建庫。”對其合法性來說,以下問題值得考量,第一,在向網絡信息服務的提供者購買時,其對于其提供的數據是否具有使用權和傳播權。第二,對于圖書館這樣一個特殊主體在法律上是否對其有特殊規定。首先,根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第7條規定:“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報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其次,對于圖書館是否在購買前有能力對所購買的數據進行審核,一般來講,由于數據庫的信息量十分巨大,所以網絡服務提供商通常沒有能力事先進行專業的內容審核,應默認為其對侵權信息的存在并不知情,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之規定,一般采取“通知+移除”規則來約束服務提供商的責任范圍。《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
三、避風港條款在大學圖書館中的適用
從法律規制的層面上看,如果權利人發現在大學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內有未經其授權的內容,并可供用戶全文瀏覽甚至下載的情況時,按照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其處理的程序是:首先向圖書館發出通知書,然后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后,應當立即刪除涉嫌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服務對象網絡地址不明、無法轉送的,應當將通知書的內容同時在網絡上公告。此時,“避風港”條款就可以被網絡服務提供者進行運用:其根本點就是要看待圖書館的行為是否符合這樣5個要素:(1)明確標示該信息存儲空間是為服務對象所提供,并公開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名稱、聯系人、網絡地址;(2)未改變服務對象所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3)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服務對象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侵權;(4)未從服務對象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中直接獲得經濟利益;(5)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后,根據本條例規定刪除權利人認為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
將其分解看待:(1)從購買的數據庫來看,在各個數據庫鏈接的主頁有明示的名稱,聯系人等情況且學校一般購買的是規模大,制度規范的數據庫。(2)大學圖書館基本都不會隨意修改文獻資料。(3)大學圖書館是否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服務對象提供的作品侵權。即是否大學圖書館負有嚴格(形式和內容)的雙重審查義務,從法律上來看,沒有對審查義務上有規定,但從《侵權責任法》關于網絡侵權的歸責原則以及避風港規則來看待,應該說是采取的一種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其構成原則是:首先,一定要對權利人造成傷害,其次,還要證明符合避風港原則的五個條件,才能認定不構成侵權。由此觀之,權利人只要證明自己受到侵害即可。所以說,審查義務對于大學圖書館來說,是必須履行的,但現實的情況在于,圖書館沒有能力進行這樣的大規模審查,我們也不能要求圖書館有這樣的能力(其原因在于文獻量巨大和專業人員缺乏)。
參 考 文 獻
[1]王遷著.網絡版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宋海燕著.中國版權新問題——網絡侵權責任、Google圖書館案、比賽轉播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吳漢東著.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楊志敏著.知識產權法新解——詳析知識產權法的理論與實務
[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5]吳漢東著.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