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消防設施維護作為保證建筑消防設施長期有效以及建筑工程消防水平始終處于較高水平的一系列活動和措施,做好這項工作是我們勢在必行和刻不容緩的。本文主要從消防維護的問題以及一些加強性的措施來展開綜合性的論述。
【關鍵詞】建筑工程;消防設施;維護
一、現代建筑工程消防設施維護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1)工程消防設施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消防控制室人員數量不夠,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普遍不高。消防控制室是建筑工程消防的樞紐所在,里面的火災預警系統終端設備和自動滅火系統啟動裝置等等都需要有人手進行全天候的管理與控制,但在實際的運行當中往往由于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值班人員缺少,不能保障在火災發生時第一時間實施控制。此外,控制室值班人員往往不懂火災消防設施的操作原理、維護規范以及日常的功能測試,對于設備發生的故障、漏洞或者是反應不靈敏不能及時地做出調整,不能保障各種消防設施始終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二是消防栓泵、噴淋泵、穩壓泵等等消防設施的電控柜多數打到手動的位置,在控制室不能進行聯動操作和控制,在火災發生的時候,這些設施不能夠第一時間進行有效地運轉。(2)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存在的常見性問題。一是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由于缺少定期的維護經常出現帶病作業或者停止作業的狀態。二是報警系統由于缺少清洗、檢測、除塵等等維護作業,致使經常性出現反應不靈敏的現象。三是在設計和施工的過程中由于不合理的作業,使得報警系統與其他滅火設備不能聯動作業,消防功能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四是報警系統電源沒有經過專門的處理,在火災發生出現停電的情況下,無法保證運用備用電源持續作業。(3)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存在的問題。一是沒有經常性的進行末端放水檢測,在火災發生時無法切實保障末端放水能夠流暢、高效地進行。二是消防系統的給水壓力不足,不能滿足消防系統整體有效的運轉,在一些較高的樓層,無法保障消防水能夠及時地供應。三是噴水頭、閥門以及供水管道常年因為銹蝕以及維修檢測不及時,常出現滲漏水的現象,嚴重的還會影響自動噴水系統在火災發生時的正常運轉。四是擅自關閉自動噴水閥、濕式報警閥以及其他閥門,在火災報警時不能做出第一時間反應。(4)氣體滅火系統常見性的問題。在當前建筑工程消防系統中,一般存在兩套消防滅火系統,即自動噴水滅火裝置以及氣體滅火系統。氣體滅火系統常見性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防護區的耐火、耐壓能力不夠,在火災發生時,不能有效保障氣體滅火系統的安全。同時,防護區缺少必要的指示燈和疏散指示標示。二是沒有科學地配置空氣呼吸器和氧氣呼吸器。三是氣體滅火系統一般不能與自動報警系統進行連接,在控制室無法進行聯動控制,在火災發生時也不能第一時間投入到滅火作業中來。四是對氣體鋼瓶的保護措施不夠嚴謹,防火能力不高,有的甚至還會處于陽光直接照射的情況之下。(5)室內消火栓存在的問題。一是沒有設置消火栓,運用的是市政供水系統供水或者是深潛泵自行供水。二是供水壓力不足,消防栓無法正常供水或者是供水不足。三是消火栓缺少水槍、水帶、接口等等配套設施或者接口、水槍維護不力出現銹蝕而無法正常工作的現象。
二、加強建筑工程消防設施維護的措施
通過我們對建筑工程消防設施現狀以及存在問題進行的分析與探討,我們可以針對性的制定一些加強性的措施和建議,以提高消防設施的維護水平。主要的內容有:首先,強化企事業單位的消防責任意識。通過加強消防安全責任的宣傳工作,提高企事業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意識,認識到消防安全意識的重要性,從而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消防安全技術標準來實施消防設施的維護工作。其次,強化消防監督安全管理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通過提高監督管理單位的人員素質以及加強對監督單位的管理力度,并嚴厲追求他們的連帶責任和失職責任,從而提高他們監督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嚴格審核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審批并定期實施詳盡的檢查,以此提高建筑工程的消防設施維護力度。再次,加強對建筑消防設施維保、檢測企業的管理。通過提高建筑消防設施維保、檢測企業的入行門檻和審核標準、加強對他們的監督和管理、嚴加追究火災發生時建筑消防設施維保和檢測企業的連帶責任等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提高他們的服務水平和責任意識。最后,給建筑工程消防安全引入保險機制,理順保險機制、建筑工程單位以及消防檢測部門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保險來制衡消防安全設施的不合理現象,以提高消防設施的維護水平。
綜上,關于建筑工程消防設施維護現狀與問題的探析,本文主要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簡要的論述,具體的加強性措施還應該根據工程消防設施的客觀情況來綜合性的制定。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相關人士參與到這項工作的研究中來,為保障工程消防安全事業的科學發展而共同努力。
參 考 文 獻
[1]陳剛.建筑消防施工之現狀及解決措施[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1(3)
[2]張愛泉,崔紅威.談建筑消防設施管理[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8)
[3]黃文虎.高層建筑消防設施管理現狀和改進措施探討[J].中國城市經濟.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