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對生態建筑的內涵、評判依據以及我國建設現存問題進行了深刻分析;筆者從適應地域自然環境、使用者積極參與經濟性和可持續性設計等幾個方面給與了建設性意見。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為我國生態建筑建設添磚加瓦。
【關鍵詞】生態建筑;分析;對策
在國內建筑項目的具體實踐中,真正具有生態理念的建筑項目屈指可數。究其因,主要是人們對于生態建筑的認識還存在一定誤區,在生態建筑的實踐過程中還有許多困難。因此,分析生態建筑的本質,總結國內外生態建筑建設的成功經驗,有著較為現實的意義。
一、生態建筑的內涵
國內外對于生態建筑的定義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第一,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大幅度惡化;第二,營造健康、舒適、安全的人居環境;第三,充分回應地域自然環境的建筑。
二、生態建筑的評判依據
(1)建筑成本。在生態建筑建設中,要獲得建筑性能,勢必需要相關成本,如原材料、建設、再生以及處置成本等。采取合理技術和措施降低成本,同時達到提升建筑效益為其本質目的。如材料選擇可以偏重集約度小的資源;對不可再生資源要增加其利用功效。(2)建筑性能。建筑使用過程中,對于建筑的安全性、功能性、實用性、方便性以及建設難易程度等就是該建筑性能的表現。實踐中,通常采取設計優化成本,綜合統籌相關因素,以達到提升建筑綜合效益之目的。而生態建筑的評價指標,則容易明晰建設生態建筑的目的,有利于權衡生態建筑相關要素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對相關專業人員在眾多紛雜的要素中能夠保持清醒的認識。(3)環境影響。環境影響的主要結果就是所造成的損失和付出的代價,這些損失或代價主要通過環境污染、資源耗損、健康損害、物種多樣性弱化等所造成。因此,要提升生態建筑的綜合效能,就需要科學合理采取相關措施來降低環境的影響力度。
三、我國生態建筑建設現存問題
當前,通過對于我國已建或在建生態建筑項目的研究分析,主要存在如下問題:第一,經濟是瓶頸。盡管生態建筑具有諸多優點,但由于其投資和使用主體的不同,往往較高額度投資后,很難在短時間內收回投資;此外所投資建設的生態建筑的受益者往往是社會或使用人,因此,該問題是有礙投資方投資的關鍵因素。第二,配套政策、法律體系不健全。這一點國外做的比較好,就拿屋頂綠化舉例而言,日本、新加坡、荷蘭等國家法律規定,對于新建項目必須配備一定比例的屋頂綠化建設。盡管我國建筑相關法規也做了一些規定或提及,但大多是參考或者是建議,缺乏可實施性和操作力度。第三,理論不能正確指導實踐。就當前來,生態建筑相關理論已被我國建筑設計師掌握,但在實際應用環節,設計師會受到諸多客觀因素(經濟、行政、工藝等)或主管因素(知識結構等)的影響,進而不能正確的指導實踐。如耗能較大的玻璃幕墻在生態建筑上的大面積應用就是一個較為明顯的反面教材。第四,缺乏完善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由于生態建筑牽扯面較多,工序較為復雜,這就要求管理方、決策方以及使用方共同參與、協調運作。為使三方在生態意識方面達成共識,科學合理建立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生態建筑建設的生態化對策
(1)適應地域自然環境。由生態建筑的內涵來看,生態建筑的建筑環境近似是一種生態平衡。而建筑設計師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在現有基地和自然條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相關要素,通過一定的技術策略(如材料的選擇、建筑形式等),達到一種建筑與自然的生態平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到得“共生”。所以,如果做到了新建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那就實現了建筑的生態性。(2)使用者積極參與。作為多數物品的供應者和環境污染的制造者,使用者要積極參與到生態建筑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要和設計方、施工方共同探討、商議,適時提出自己的意見。通過使用者的有效參與,可以使設計更為合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從另一個層面而言,這更是體現了一種公平、融合以及穩定,具有較為積極的生態意義。(3)經濟性和可持續性設計。生態建筑的經濟性設計,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省錢。這里的意思是通過合理的方法和技術手段,降低投資、提升建筑性能。在生態建筑的建設中,要放眼全局和整體,要貫穿現在和未來。近期來看,相關材料的應用可能會增加造價,但從遠期來看卻效能顯著。因此,對于生態建筑的造價和運營消耗之間的關系,要科學合理權衡。
生態建筑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產物,我國政府要通過不斷健全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激勵、確保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確保生態建筑建設的可實施性。建筑專業人員要進一步吃透相關原理,加強對國內外經典案例的學習和借鑒,并結合自我實際創新應用。隨著條件的逐漸成熟,在我國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的現狀下,生態建筑一定會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參 考 文 獻
[1]黃浩.試論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及對策[J].現代裝飾(理論).2011(7)
[2]苗臻,李緒洋.淺析生態建筑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5)
[3]徐婷.生態住區效益評價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