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水利水電工程中,檔水建筑物種類繁多,其中土石壩是歷史最為悠久、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壩型,是當今世界壩工建設發展最快的一種壩型。本文根據《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和實踐經驗,著重論述了土石壩建在不同地基上的處理措施,提出了土石壩建設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為土石壩的優化設計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土石壩;地基處理;方法
隨著大型土石方施工機械、巖石理論和計算技術的發展,縮短了建壩工期,放寬了筑壩材料的使用范圍,使土石壩成為當今世界壩工建設發展最快的一種壩型。土石壩地基處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滲流控制、動靜力穩定以及容許沉降量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證壩的安全運行。
一、砂卵石地基的處理
當土石壩修建在砂卵石地基上時,地基的承載力通常是足夠的,而且地基因壓縮產生的沉降量一般也不大。對砂卵石地基的處理主要是解決防滲問題,通過采取“上堵”、“下排”相結合的措施達到控制地基滲流的目的。土石壩滲流控制的基本方式有垂直防滲,水平防滲和排水減壓等。前兩者體現了上堵的原則,后者體現了下排的原則。垂直防滲可采用明挖回填截水槽、混凝土防滲墻、灌漿帷幕等基本形式。水平防滲常用防滲鋪蓋。(1)明挖回填截水槽。當透水砂卵石覆蓋層深度在10~15m以內時,可在透水壩基上開挖深槽直達不透水層或基巖,向槽內回填與壩體防滲體相同的土料,并與防滲體緊密結合成整體。采用粘性土截水槽防滲,由于其結構簡單,工作可靠,防滲效果好,得到廣泛的應用。截水槽開挖邊坡約為1:1.5,截水槽頂寬應盡量和防滲心墻厚度相協調。為便于施工,槽底寬應≥3m槽底部與基巖連接時應把風化巖挖除,并要求截水槽深入相對不透水的巖層0.5~1m。(2)混凝土防滲墻。當壩基透水層較厚,采用明挖回填截水槽施工有困難時,可采用混凝土防滲墻,其優點是施工快,材料省,防滲效果好,但需要機械設備。混凝土防滲可利用沖鉆機,在透水地基中建造槽孔直達基巖,并以泥漿固壁,采用直升導管,向槽孔內澆注混凝土,形成連續的混凝土墻,起到防滲的目的。混凝土防滲墻頂部與壩體相連接,接觸滲徑應滿足允許滲透坡降的要求;防滲墻底部嵌入弱風化基巖深度0.5~1.0m。(3)灌漿帷幕。當砂卵石層很深時,可采用帷幕灌漿防滲,或在深層采用帷幕灌漿,上層采用明挖回填截水槽或混凝土防滲墻等措施。帷幕灌漿最常用的灌漿材料為水泥黏土漿,特殊情況下還可采用化學灌漿或超細水泥漿。帷幕灌漿常設一排或幾排平行于壩軸線的灌漿孔,布置與防滲體底部中心線偏上游部位。(4)防滲鋪蓋。鋪蓋時一種由黏性土等防滲材料做成的水平防滲設施,通過延長滲徑的方式起到防滲的作用。多用于透水層厚,采用垂直防滲措施有困難的場合,常與下游排水減壓設施聯合使用,以保證滲透穩定。鋪蓋與地基接觸面應大體平整,底部應設置反濾層或墊層,以防止發生滲透破壞。鋪蓋上面應設置保護層,防止發生干裂或沖刷破壞。鋪蓋兩邊與岸坡不透水層連接處必須密封良好。(5)壩基排水設施。如果在透水地基層存在有黏性土層時,由于滲流出口中排水不暢,使滲透壓力增加,有可能引起壩基發生滲透破壞,影響壩體的穩定,可在下游壩基設置排水設施。當地表黏性土層較薄時,一般只需在壩趾下游附近設置排水溝用以排水減壓即可;當地表鉆性土層較厚,而強透水層又較深,可采用排水減壓井與排水溝相結合的做法。通過排水減壓井將深層承壓水導出,然后從排水溝排走。
二、軟黏土地基的處理
地基的軟黏土及淤泥層,含水量高,滲透系數小,承載后難以固結,抗剪強度低,承載力小,影響壩的穩定。當厚度較大和分布較廣,難以挖除時,必須采取措施予以處理,具體措施有:進行預壓排水以提高強度和承載力;通過鋪墊透水材料和設施砂井,插塑料排水帶等加速土體排水固結,使大部分沉降在施工期發生;調整施工速度,結合壩腳壓重,使荷載的增長與地基強度的增長相適應,以保證地基的穩定。用于處理軟黏土地基的砂井,呈梅花形網格布置。砂井中填粗砂石作為排水料,砂井頂部的地基面上鋪粗砂墊層,與壩趾排水體相連接。
三、其他地基的處理
對于濕陷性黃土地基,其主要問題是遇水濕陷,沉陷量較大,可能引起壩體的失穩和開裂。處理方法處理:可全部或部分挖除、翻壓、強夯等,也可采用預先浸水的方法處理。對于飽和的疏松砂土及少黏性土,處理的關鍵是防止土體液化問題。處理方法是盡量采取挖除或換土措施,當挖除比較困難或很不經濟時,可采取加密及排水措施。對于淺層疏松砂土及少黏性土宜用表面振動壓密;對于深層則采用振沖強夯等方法加密;還可以結合振沖處理設置砂石樁,加強壩基排水,以及采取蓋重等防護措施。
參 考 文 獻
[1]李兆林,吳金生,史前進.淺議土石壩的地基處理[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07(6)
[2]何海云.淺談土石壩幾種常見地基的處理方案[J].建材與裝飾.2011(10)
[3]孫越.淺談地基處理[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