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高等級公路的建設正處在“質”與“量”并重的重要發展階段,公路橋頭跳車現象是公路建設中常見的質量缺陷之一,也是多年來困擾公路行業的一大難題。文章從應對跳車的預防措施——地基和路基處理,針對不同的地質情況,找出產生跳車的原因。如何采取多種相應的預先控制措施,使橋臺與路基的變形差減少到最小,以達到后期運營行駛平穩的目的。
【關鍵詞】公路;橋頭跳車;原因;地基;路基
一、公路橋頭跳車產生的原因
(1)組成橋頭結構材料性質不同是產生橋頭跳車的內在因素。橋梁兩端的橋臺上下部均屬于剛性結構材料,具有較大的整體剛度,基本上不會產生變形;與之相連的臺背路基與路面基層屬半剛性材料、路面面層屬柔性材料,塑性變形較大;這種不同結構材料產生的變形差導致橋臺背后產生錯臺、沉陷、搭板斷裂,從而引起橋頭跳車。(2)橋頭地基軟弱,承載力不足。位于河流兩岸的橋臺,地下水位高(地表下30~50厘米即可見水)及池塘、沼澤、灌區等地,地基多屬軟土,具有天然含水量大,空隙比大,壓縮性高抗剪強度低等特點,在路基土體(特別是高填方段)、路面(底基層、基層、面層)恒載等作用下,產生的壓力使基底塑性變形較大,再加上車輛活荷載的作用,更容易引起地基沉陷,特別是工后沉降較大。(3)臺背填筑材料的原因。選用的臺背填筑材料不合格,如選用膨脹土、腐植土、垃圾土等孔隙率較大材料。在公路自重及車輛荷載與震動荷載作用下,孔隙率降低,密實度逐漸增大,便在一定期限內產生路基沉降,造成跳車。(4)施工作業不規范。施工單位在臺背回填時為了趕進度而忽視施工質量,不按施工規范作業;每層回填厚度過大,回天速度過快,壓實度達不到質量要求。特別是橋臺背后小面積易被忽視,壓路機調頭走不到死角,碾壓不密實,產生工后沉降。
二、應對跳車的預防措施——地基和路基處理
(1)地基處理,對橋頭軟弱地基進行處理,增加地基承載能力,是控制跳車的關鍵。目前國內由換填法、砂樁法、水泥粉噴樁、塑料排水板堆載預壓法等。下面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第一,沖擊壓實,人為提高地表承載能力,減少后期變形。地表上層用三七灰土處理,據實際情況50~80厘米以提高整體性,減少不均勻沉降。砂粒擠密樁,其樁徑、樁長、樁距以實際設計為準,機械或人工(洛陽鏟)成孔均可填沙礫或碎石,夯打密實,靠擠密樁間土形成復合地基承載,提高地基承載能力。水泥粉噴樁,應根據地質實際情況測試設計。生白灰塊砂樁,據實測地質設計。采用人工洛陽鏟成孔,灰砂均勻夯實,靠生石灰吸水膨脹擠密樁間土形成復合承載。片石擠淤,隨池塘、沼澤等抽水清淤困難段,可直接拋片石(或大漂石)、箭頭(或半箭頭)法單向推擠施工,將淤泥排擠至一邊,填筑沙礫輕壓穩定,加土工格柵而后分層壓實。第二,換填法,在軟弱地層上鋪設墊層,作為人工填筑的持力層,同時將結構物基底壓力擴散到下臥軟土地層中,使其應力減少到下臥層的容許承載力范圍,從而滿足地基穩定性的要求。同時由于墊層材料的壓縮性低于天然的軟粘土層,采用墊層可減少地基沉降量,墊層材料分柔性材料和剛性材料。柔性材料包括砂土、碎石、石渣、煤灰、礦渣等。砂粒、碎石、石渣等無粘性土是最常用的墊層材料,因為這類土的強度大,壓縮性小,透水性良好,比較容易使之密實,且在不少地區料源豐富,價格便宜。該法適用于淺層軟土地基的處理,由于該法施工簡便,在公路建設中應用較為廣泛。(2)路基處理。先做路基后挖橋臺的施工方法。對高填方(6米以上)可先填路基,待工后自然沉降完成后,再挖橋臺;這樣雖增加部分方量,可爭取到時間。對低填方路基,可先做路基,后開挖涵洞、通道,雖增大方量但可取得與路基同樣的壓實度。臺背回填處理方式,橋臺后宜選用摩擦角大、強度高、可壓縮性小、壓實快、透水性好的填料,如巖渣、礫石、砂礫等,當采用非透水性的粘土或粉質亞粘土時,應參入灰劑量不小于6%的Ⅲ級以上石灰進行改良;當為塑性指數較小的砂土、亞砂土或粉土時,應參入灰劑量不小于3.5%的325#以上普通硅酸鹽水泥進行穩定,必要時還可以采用人工合成材料加筋處理。填料的鋪筑一般在基底處沿路堤縱向長度距臺背不小于2米,且與路基相連處按不大于1:1設置斜坡或臺階,回填高度視路堤高度而定,與路基同步分層填筑壓實。臺背路床上參灰改良,在路基上部約50厘米范圍內設置水泥穩定料改善層次,形成板結整體。一般穩定層結構是沿路堤縱向踞橋臺背約10米長,用一定劑量(4%~6%)的水泥進行穩定,并且遠橋臺端與路基相接處,采用1:1設置斜坡。臺背回填處的壓實。由于臺背回填處位于路基和橋臺銜接的特珠位置,成為碾壓的薄弱環節,壓路機難以碾壓到位,距離太近對橋臺有影響。故要求臺背回填每層松鋪厚度不得大于20厘米,壓實度必須大于95%以上,最大粒徑不大于5厘米,且具有良好的級配和透水性,壓實機械宜選用小型機具分層壓實,對于機械夯實碾壓不到之處,應及時采用人工補充夯實。
參 考 文 獻
[1]劉麗珍.淺析高等級公路橋頭跳車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云南交通科技.2003(6)
[2]廖翔鵬.淺析高等級公路橋頭跳車原因及施工措施[J].科技咨詢.2006(27)
[3]張道友.淺析高等級公路橋頭跳車的成因及防治措施[M].河南省土木建筑學術文庫.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