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受到不斷地挑戰,國企的經營管理也出現許多問題,這迫使我國的經濟必須逐漸轉型。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國企的改革是經濟轉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國企改革以來的成果、原因和現存問題。通過這些分析,希望能為未來的國企改革找到一個突破口。
【關鍵詞】國企;改革;產權;政策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高速的增長期,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這幾十年的時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浪費、環境問題等。在近些年的經濟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的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考驗,并且經濟增長的速度在不斷放緩,這使得國家在繼續采取穩增長、穩效益、防風險的宏觀調控的同時也不得不關注改革。國企改革就是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環。
一、中國國企的改革成果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企從原來的計劃經濟時期的政府行政機關附屬逐漸走向市場主體,極大地解放了國企的生產力。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1)國企已建立了現代的企業制度,大多數國企已經都采用了公司制,而且有很多公司都采用上市、重組等方式進行資本運作;(2)國企普遍采用了實行了全員勞
動合同制、全員競爭上崗和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工資制度,并且尋求一些激勵措施去提升員工的積極性;(3)國企的布局日趨
改善,國企的數量有所減少,而這些減少的企業大多是大量虧損企業和小企業;(4)國企的發展十分迅速,對國內經濟的拉動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一些數據可以表明國企在中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在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12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國企就占了310家,國企實現營業收入36.8萬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22.21%,實現凈利潤總額為2.1萬億元,較上年增長了22.81%。從總體看國企掌握著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目前,中國國企是有著自己的優勢的。它可以將各種分布在各區域的資源整合,從而進行資源優化,集中力量辦大事。因此,我國一些行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航天業、水利、運輸業等。而且當經濟危機發生時,由于國企占據著國內經濟的主導地位,政府能夠通過一些政策來及時控制危機的擴展,進而維護國家的穩定,如1998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中國就利用自己的這一優勢平穩地渡過??傮w來說,這幾十年的國企改革是有豐碩成果的。
二、為什么目前國企應該改革
從前面的數據來看,我國的國企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么我國的國企為什么還應當進行改革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國企的性質。國有企業是最終產權歸全體人民共同所有、由國家出資建立的企業。它在經濟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不同于一般企業,而且地位具有特殊性。在市場經濟下,現代企業制度是必須的,國企也不例外地應當采取這種模式。我國的國有企業在經濟中所發揮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彌補市場缺陷;二是發展戰略性民族產業;三是作為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之一,體現公有制經濟的決定性力量。我國的國企在建國后對我國的經濟一直起到了帶頭作用,但是在未來國企依然能夠保持穩健發展并對我國的經濟起到拉動的作用嗎?今年由于歐債危機帶來的歐洲經濟不景氣,從出口影響了中國經濟。但國企在面臨經濟衰退時,并不能及時地做出調整,而是依靠國家政策去維持自己的增長。從長遠來看,這種政策刺激并不能從實質上改變我國國企的增長方式,而且會造成未來的危機。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鐵道部,2011年其就被爆出負債2萬億,其負債率將近60%,而在這種情況下它依然在不斷地投資基建。從盈利來看,其名下目前實現盈利的企業只有兩家上市的公司大秦鐵路和廣深鐵路,而其他下屬企業大多是虧本經營。這些沉重的債務會導致國企資產空殼化。這種情況在許多國企中都存在,如果債務危機最終爆發,國家又不可能讓其破產,那么最終將承擔后果的必然是廣大的人民。這既是對國民財富的不負責,也可能造成人民的不滿,而且可能引起國內經濟的一種動蕩。
國企高速成長的同時,由于其與政府的緊密聯系,還會出現許多權力尋租的腐敗行為。在經濟轉型期,各國都有這種現象發生。劉志軍案件便讓人深省,因為2008年經濟危機中4萬億刺激投資計劃,大量的高鐵項目一擁而上。在這巨大的利益面前,官商勾結導致腐敗的現象便大量滋生。這不僅使得大量的國有資產流失,而且工程質量問題給未來留下后患。這樣不僅危害到廣大人民的生命,更會導致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威脅執政合法性。在一些國企重組或并購中,國有財產的流失更是屢見不鮮。
國企由于在各個領域都是主導地位,它們可以通過政策或者對資源的壟斷來輕松獲取市場競爭的有利地位,排擠了許多中小企業,對民營經濟造成壓迫。例如中國的通信業,盡管從中國電信集團分拆成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通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六家公司,但在實質上它們依然有著自己的分工,而且屬于國企間的競爭。并且由于政策因素,民營資本根本不可能進入。由于壟斷的地位,它們可以輕松的獲取大量的利潤,但其并不提供最優的服務。從內在看,它的內在經濟驅動力是比較小的,它可以為了社會公共利益而做虧本生意,這也是國企經濟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
為什么國企的經濟效益不高卻能長久存在?從根本上來說是靠著財政補貼,也就是納稅人的錢,這無異于揮霍納稅人的錢,是十分不負責的一種行為。我國的煉油企業總是虧損的,但其享受著國家巨額的財政補貼,而其該盈利的方面又不受影響,所以其依然能夠進入世界500強。世界銀行經濟學家考夫曼就將這種現象給出了名稱:state capture(政府掠奪)。他將政府掠奪定義為公司通過提供私利給公務人員,從而影響國家的法律、政策和規章去獲取市場優勢的能力。在對22個國家4400個企業進行調查后,他發現在轉型期的國家更加容易出現這種狀況,這些公司企業的出現時需要巨大的社會成本的。我國的國企雖然進行多年政企分離的改革,但國家的政策在國企遇到困難時,依然會通過政策上的扶持去改善其運營狀況,導致國企并不會通過改善自身經營去走出困境。這也是國企效率低下的一個原因。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國企主要存在效益低下、資產空殼化、權力尋租等問題,這與我國國企在我國經濟中定位是有關系的。只要國家依然將國企的發展作為國家經濟的主要動力,那么國企依然會享受著國家財政補貼的待遇,而且在一些領域中小企業和民營資本將難以介入該市場。這樣形成的市場并不是一個具有激烈競爭的市場,其效率也不會有大的提升。
三、國企該如何改革
2012年的國家經濟形勢面臨的巨大的危機。由于歐債危機導致外部市場的萎靡不振,進出口貿易受到較大影響。而國內的固定資產投資由于房地產行業的低迷也將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競爭性的中小企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尤其是沿海部分地區還出現了企業的“倒閉潮”。這個時候國企能否穩住陣腳是十分關鍵的。那么國企該如何在挑戰中進行改革呢?
從長遠來看,國企在國家經濟中的比重必須進一步降低。根據國際上的歷史經驗,國企占國家經濟的20%是較為合理的。有很多人會質疑說國企僅僅占國家經濟的20%,國家的安全有保障嗎?國家的經濟命脈會受到其他國家的沖擊嗎?其實從根本上來說我國的經濟市場還并不完整,許多法律制度還不健全。在這種情況下,國企的改革必然要伴隨著法律和制度的健全。國企的比重降低不僅不會加重國家的負擔,反而會減輕,增加經濟的活力。而且許多事情國企能做的,民企也可以做,甚至可能做得更好。國企的比重下降也有利于國家財政的穩定,國企的虧損將會更少的移植到國家財政。
國企改革首先就是國企應當逐漸退出競爭性產業。國企在競爭性產業中雖然可以獲取大量的利潤,能增加國家的財力。但這是一種與民爭利的行為,而且國企所擁有的資源和政策優勢也是其他企業不可比擬的,這樣的經濟并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國企應當逐漸從競爭性產業中退出,轉移到非競爭性產業。非競爭性產業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某些壟斷性產業,如造幣業,必須實行國有獨資壟斷經營;二是某些公益性產業,如城市公共交通,以及水、電、煤氣等,大部分實行國有制,才能保證公共利益;三是某些導向型產業,由于投資量大、投資回收期長、回報率低,民間投資者難以承擔,或者對投資效益吃不準,一時投資積極性不高,需要國家投資作為引導,逐步帶動民間投資,待民間投資帶動起來之后,國家就應當減少持股比例,將資金轉移到其他需要引導的項目。
現在的所在的一些競爭性產業的國企應當采取措施進行改造,通過股份制改造和兼并、收購、破產等程序,大批量國有資產將拍賣,由實物形態轉化為貨幣。然后這些資產又可以投入到科研、教育等領域,這樣對于經濟的發展也是有益的。這種轉變主要是國有資產形式的一種轉變,并不會改變國有資產的性質。但這個改造的過程必須要注意防范腐敗,防止有人利用權力去侵吞國有財產,所以國企改革中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也是必要的。
我國的國企在經濟建設中存在一個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的現象,這實質上是一種產權問題。在國企中領導所控制的資源是最多的,這種資源會轉變成相應的收益。當國企進行風險投資,政府或企業的領導者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和損失,一旦虧損或破產都由國家承擔,但獲利的話就為自己所有。而重復建設就是獲得這種收益的一個渠道。所以近些年來國內出現大型工程不斷涌現,事實是這些工程很多并非必需的,而僅僅作為領導政績的一部分。因此,中國的重復建設問題非常嚴重。國有企業之間進行兼并的阻力也很大,困難很多。因為當一個國有企業被另外一個企業兼并的時候,管理層是要縮減的,這對于原有領導來說是有損害的。這給企業之間的兼并帶來一定的阻力和摩擦。所以國企的產權必須明確,這將使得國企更有效地承擔起在市場機制中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責任。
明確國企產權主要是要分清楚控制權、收益權和風險責任。我國的國企產權主要是由政府所掌控,而這種產權制度并不能長期有效地激勵人們生產性勞動的支出,這并不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達到提升?,F有的國企產權從實質上是我國廣大人民的,但人民不可能直接對于這些企業進行管理,于是有了國企的代理人。但由于沒有跟企業的直接盈利有直接聯系,他們不可能企業的長期盈利,而只關注任期內的收益,這種短視的發展必然會在未來留下隱患。我國國企的風險責任制度并不完善,并且由于我國的許多國企都長期在其所在領域占有壟斷優勢,未來的風險是不可預知的。伴隨著這種不完善的產權制度,我國的貧富差距近年來越來越大,必然會引起社會中的不滿情緒,社會矛盾和沖突增加。
最終我國的國企改革的目標應當是提升社會公眾福利,這是我國國企改革的最根本之所在。只有從這個基本點出發,我國的國企改革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變革。
參 考 文 獻
[1]周叔蓮.國有企業改革三十年的回顧和思考[J].改革發展.2009,1(下):317
[2]夏小林.加快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更需國企“進而有為”——兼評近期“市場能否調節”決定國企生存論的反作用[J].管理學刊.2010,8:23(8)
[3]袁紅.關于當前國企改革若干問題的構想——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之重點及推進方法初探
[4]朱善利.國企改革的國際比較[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0(12)
[5]鐘玉文.轉型中國有企業產權演化的邏輯[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