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深入推進和經濟持續增長,資源型老工業城市環境治理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要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能源結構、創新城市環境治理體制機制,不斷提高城市環境治理的水平和成效。
【關鍵詞】城市環境治理對策;主要成效
一、城市環境治理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淄博市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走內涵發展的路子,突出加強結構調整,始終堅持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地方性法規和規范性制度,嚴格目標責任約束,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切實加強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城市環境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綜合運用節能、環保等政策杠桿,引導投資重點向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傾斜,向以先進適用技術嫁接改造傳統產業傾斜,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傾斜。二是嚴把項目準入關,嚴格限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十一五”期間對3000余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行了節能評估和審查,從審批環節嚴格限制了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三是大力淘汰落后產能。采取上大壓小、等量淘汰、差別電價、區域限批等措施,依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前一年半超額完成省下達的“十一五”關停任務。四是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降低。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19.06%和27.31%,超額完成了省下達的任務目標,連續三年獲得全省節能目標責任考核第一名。全市化學需氧量凈削減8572噸、二氧化硫凈削減6.3萬噸,削減率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3倍和1.91倍,為全省減排任務的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全市經濟拓展了寶貴的發展空間。五是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組織實施兩輪“碧水藍天行動計劃”,十一五期間,完成環保投入26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1.6倍。深度治理大氣污染,空氣質量良好率顯著提高。新改擴建14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全市8條主要河流水質全面達到恢復魚類生長的要求。建成市垃圾焚燒發電廠,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全面提高大環境綠化水平,五年新增林地45萬畝、園林綠地2000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2%,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和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六是完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相繼出臺了數十個法規制度,為保障環保工作開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積極加強環境監管,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同時,嚴把建設項目環評審批關,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推行對企業的分類管理和自我管理,建立了組織領導、目標責任等十大管理制度。嚴肅查處環境信訪案件,開展百人環境大接訪活動,市領導批示件全部在規定時間內書面報告市委、市政府,辦理率達100%。
二、城市環境治理的主要制約因素
(1)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能產業、行業所占比例依然較高。盡管淄博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長期以來,第二產業始終占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高碳”為主的產業結構并未得到根本改變,三產比例偏低、發展相對滯后,經濟資源依賴型的特征仍然比較明顯,新能源產業還沒有形成規模,競爭力不強。(2)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一是能源供應以調入為主。淄博市能源的對外依存度較高,一、二次能源供應主要依靠從外地調入。二是能源消費以煤為主。優質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所占份額太少,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占
65%以上,而且大量的煤炭是直接燃燒,用于工業鍋爐、窯爐、炊事和采暖的煤炭占45%左右,用于發電或熱電聯產的煤炭只有
35%左右。三是用能以工業為主。淄博市的能耗目前主要以第二產業,比重高達90.97%,第一產業能耗比重很小,僅占0.65%,而第三產業的能耗比重亦不大,只占5.46%。四是工業用能以重化工業為主。2010年,我市化工、電力、煉焦、黑色金屬冶煉、非金屬礦物制品等五大行業的煤炭消費量占全市工業煤炭消費總量的92.4%,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占全市工業排放總量的92%和94%,而上述五大行業增加值僅占全市工業的
57.6%。(3)環境治理難度加大。我市長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資源能源的消耗還將較快增長,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壓力仍然很大。雖然,傳統污染因子得到有效控制,按傳統評價模式,環境質量正趨于改善。但是,新型、復合型污染日益突出,其治理難度更大,管理要求更高,公眾的反響更突出。今后一個時期,環境問題積累多、隱患多,環境違法行為高發、環境事故高發的“兩多兩高”特征還會非常突出,不僅會給環保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和挑戰,也可能對整個社會穩定造成較為重大的影響。(4)城市環境治理政策有待完善。一是政策的重強制性和輕參與性。目前城市環境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屬于政府主導型,政府行為貫穿于環境保護的各個領域和環節,企業則是環境政策的被動接受者,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方式、渠道少。二是政策乃兼顧型而非環境優先型。現行的環境政策屬于環境與經濟發展兼顧型而非環境優先型,環境政策實施的效果尚不理想。
三、加強城市環境治理的路徑選擇
(1)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一是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綜合運用節能、環保、安全、技術、土地、價格等政策杠桿,引導投資重點向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傾斜,培植壯大新材料、精細化工、新醫藥、新能源與節能環保設備、電子信息、汽車及機電裝備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根據資源配置和環境容量條件,堅持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有保有壓、提升水平,加快推進化工、建材、冶金及金屬加工、紡織、輕工等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淘汰落后產能和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2)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一是調整能源結構。加快能源消費從傳統煤炭、原油為主向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為主的結構轉變,通過化石能源內部和外部結構調整,有效減緩碳排放增長速度,促使淄博市能源結構向低碳能源方向發展。二是優化電源結構。要有序發展燃煤火電,積極接納市外來電,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綠色發電,不斷提高替代能源發電在全市電力工業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電能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降低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強度。三是大力提高能效。緊緊圍繞淄博市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節能技術研發力度,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四是建立循環經濟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3)加強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淄博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要從淄博老工業城市、組團城市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實際出發,進一步強化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觀念,突出在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上下功夫,按照全市主體功能區定位,專業化地分類制定生態恢復、生態提升的區域性規劃,積極推進實施好各項綠化重點工程,大幅度提升中心城區、次中心城區綠化水平,培育一批生態綠化特色鎮和農村社區,為全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基礎。要突出在提升園林綠化水平上下功夫,在大規模增加綠量的基礎上,加強創意策劃,提升城市綠化品位和層次,不斷提高綠化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經濟效益。(4)加強環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健全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完善生態城市建設考核體系,切實把生態環保指標納入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健全環保責任追究制度,對監管失職造成重大環境事件的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進一步完善區域限批制度,提高環境管理的威懾力。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公眾參與機制,積極開展網格化監管加強企業環境監督制度建設,探索建立行業協會監督企業環保制度。加強與公檢法等部門的協調配合,積極借助司法力量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完善落實綠色信貸、綠色貿易、綠色證券等制度,進一步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大力推進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積極扶持民間環保組織和環保志愿隊伍建設,更好地發揮其在環保專項行動、環保監督、環保宣傳等方面的作用,適時召開環保公眾參與現場會。進一步健全完善環保輿情監控機制,加強與媒體的溝通聯絡,充分運用各類媒體監督環境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