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同時,我國各地區福利補償機制卻有一些不同,并且福利水平的差異也在逐漸擴大,這種差距的逐漸擴大,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影響社會的穩定,甚至對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反作用,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根據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福利補償機制。本文主要對我國開放經濟下的區域公平福利補償機制進行分析。
【關鍵詞】開放經濟;區域公平;福利補償機制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同時,我國各地區福利補償機制卻有一些不同,并且福利水平的差異也在逐漸擴大,貧富差距的擴大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影響社會的穩定,甚至對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反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把統籌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并根據區域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所以,基于目前我國開放經濟的格局,縮小我國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意義,要協調我國經濟發展,實現區域公平,應該根據我國的實際經濟發展情況實行相應的福利補償機制。
一、根據不同地區產業鏈特點制定不同的福利補償機制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中、東、西部發展嚴重的不協調,各地區產業鏈也有很大的差異,根據經濟學原理,區域間的福利效應包括三種:一是來自貿易的境外價格效應,即降低進口價格或提高出口價格所提高的區域福利水平;二是區位效應或生活升本效應,即在生產的產品種類不變的情況下,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外一個區域時所產生的效應;三是指由于資本的流入提高了當地實際收入水平的財富轉移效應。這三個條件相互影響導致我國地區差異逐漸擴大,地區間生活成本不同,資本的流入也大相庭徑,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生活水平與其他中小城市相差很大,以房價做比方,上海、北京、深圳的房價早已超過萬元,很多中小城市的房價就低多了。而且,不同地區的產業鏈也大有不同,大城市的經濟有大量外資的流入,中小城市大多依靠傳統的產業,外資流入很少。就目前來看,東部地區產業非常發達,西部相對落后,所以,可以從制造業和服務業方面的再分工入手。這種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區域福利補償機制的調整,好處主要有幾方面:一是將東部發達地區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向西部地區轉移,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形成新的國際國內循環的產業鏈。二是經過多年制造業外包的聚集發展之后,東部地區商務成本急劇上升,污染嚴重、過度擁擠、住宅短缺并且居住成本高、勞動力成本上升,這些因素難以克服,導致東部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約,將東部一部分制造業和服務業外包,這不僅可以發展中地區的經濟,凝聚新的生產力,也可以實現東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國家可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撥款,對欠發達地區給與一定的政策支持,并采取一幫一,發達地區幫助欠發達地區的形式完善福利補償機制,逐漸減小貧富差距,完成經濟體制的改革和轉型。
二、根據不同地區的人力資本制定不同的福利補償機制
就人力資本來看,我國的人才聚集模式有一定的特點,相對具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由于各種主觀和客觀原因往往偏好選擇經濟發達的地區,各個地區福利補償機制不同,勞動力的分布也大有不同。就目前來看,東部發達地區的福利待遇較欠發達地區優勢明顯,不僅薪資水平高,提升空間廣,而且企業集中,人才選擇范圍廣;欠發達地區和中小城市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企業少,薪資待遇水平遠遠比不上大城市。這就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當某個區域收入水平較高時,市場會把更多的產業配置在該區域,客觀上造成了收入水平和貧富差距的擴大,并且隨著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大城市變得越來越擁擠,污染大并且生存壓力大幅上升。所以,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在市場規模和人口規模既定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制定一定的政策讓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實現更加靈活和更加開放的貿易政策,并對人才的配置予以一定的干預,鼓勵人才到中西部去,因為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要發展中西部的經濟,除了硬件設施,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政府可以對選擇到欠發達地區的人才予以一定的激勵政策,全面提高其待遇,在人力資源方面入手,實行一定的福利補償機制。
參 考 文 獻
[1]吳福象.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區域公平和福利補償機制研究.經濟學研究[J].2008(9)
[2]羅仁福.中國地區福利水平差異研究.河南大學學報[J].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