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流成本是指企業在進行供應、生產、銷售、回收等過程中發生的運輸、包裝、配送、回收方面的費用。企業物流成本具有隱藏性、效益背反、乘數效應等特點。長期以來,物流被稱為企業的第三大利潤源,然而,我國企業物流成本一直偏高,物流業整體水平明顯落后,極大制約了我國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的形勢下,必須著力轉變觀念,提高物流成本意識,全方位、多角度創新物流成本管理的理念,才能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的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
【關鍵詞】企業;物流成本;成本控制;經濟效益
一、企業物流成本的內容
企業物流成本計算的內容很多。首先可以分成兩大塊,一塊是企業內部發生的物流費用,另一塊是在企業外部發生的物流費用。
二、物流成本的分類
(1)運輸成本,是指企業對原材料在制品以及成品的所有運輸活動所造成的費用,會計學上將物流成本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2)存貨持有成本,是指花費在保存貨物的費用,除了包括倉儲、殘損、人力費用及保險和稅收費用外,還應包括庫存占壓資金的利息,也就是機會成本。(3)物流行政管理費用,是按照歷史情況由專家確定一個固定比例,乘以庫存費用和運輸費用的總和得出的。現實中,我國企業物流總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較淡薄,往往只關心直接的倉儲和運輸成本,而不考慮存貨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這不僅是現代物流管理知識普及不夠的問題,把握物流總成本在實際操作上的難度恐怕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三、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的途徑
(1)提高運輸決策的科學性。在物流運輸決策中科學性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運輸方式的選擇,運輸服務商的選擇,運輸路線的選擇,運輸計劃編制及運輸能力配備等問題。在路線的選擇中,大多根據距離運用最短路算法來進行,但運輸路線最短并不是最優的選擇,要考慮兩地交通便利條件,路面狀況,兩地距離和運送成本;選擇期望的運輸方式時,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平衡運輸服務的速度和成本,計算總的成本,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則選擇合適的路線和運輸方式。(2)實現零庫存,降低存貨持有成本。第一,準確預測從理論上講,預測周期越短,預測精確度越高。但是計劃調整得太頻繁,均衡生產又難以保證。因此,企業往往通過平衡生產線成本和庫存成本,得到最佳預測周期。第二,協同供應鏈對商品流通的全過程實現供應鏈管理。使由生產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銷售企業、消費者組成的供應鏈的整體化和系統化,實現物流一體化,使整個供應鏈利益最大化,從而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JIT(Just In Time)就是在供應鏈協同的基礎上誕生的一種降低庫存、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這種模式對供應商的要求極高,即供應商必須時常處于“時刻供貨”狀態,這必然給供貨商帶來很高的存貨成本,而供應商一般不愿獨自承擔這些成本,這就要求企業與供應商要保持時刻的溝通,做到大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發展。(3)通過效率化的配送來降低物流成本。如果配送時間長、效率低,那么配備一個長周期的庫存量是必然的;如果配送質量不高,中途物品損壞率大,那么作為彌補的安全庫存量也比正常狀態下大。而且針對用戶的訂貨要求,盡力短時間、正確的送貨體制是也企業物流發展的客觀要求。但是,隨著配送產生的成本費用要盡可能降低,特別是多頻度、小單位配送要求的發展,更要求企業采取效率化的配送。(4)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業物流成本。降低投資成本企業把物流外包給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縮短商品在途時間,減少商品周轉過程的費用和損失。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線,實現零庫存,降低成本。(5)借助現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統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合理控制庫存成本,一般涉及到預測、制訂需求計劃、評審、下生產訂單、下采購訂單、組織生產、生產資料和成品的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環節。顯然,一個與優化的流程相匹配的信息系統,是準確執行的保證。要實現企業與其他交易企業之間的效率化的交易關系,也必須借助與現代信息系統的構筑,尤其是利用互聯網等高新技術來完成物流全過程的協調、控制和管理,實現從網絡前端到最終端客戶的所有中間過程服務。
物流成本具有效益背反的性態,即改變系統中任何一個因素,都會改變其他要素。在物流大系統中,系統要素之間經常會出現這種矛盾,物流成本的發生源很多,其成本發生的領域往往是企業不同部門管理的領域,因此,部門的分割使得相關物流活動無法進行協調和優化,容易出現此長彼消、此損彼益的現象。設計和控制物流成本系統時,應把物流系統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用系統的方法來控制物流系統時,系統目標應是以較少的物流成本,用較好的物流服務為用戶提供物品。
參 考 文 獻
[1]張敏.物流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