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七屆六中全會我國提出要下大力氣發展文化產業。諸多文化企業都開始尋找其自身的企業發展之路。但是,要想進一步發展好我國的文化產業,其實施走出去的國際化戰略是不可避免的。本文注重嘗試分析文化企業在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分析了解哪些內部、外部因素,從而能夠促進文化企業國際化進程。
【關鍵詞】文化企業;國際化;環境
一、文化國際化要求文化企業國際化
當前全球化的趨勢對于我國文化的發展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更加凸顯。在此之前,我國文化總體上是呈現出一元獨尊的局面,外來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遭遇到嚴重的排斥。改革開放之后,這種局面被徹底打破,世界各國的文化開始通過多種途徑向中國傳播。主要表現在:(1)互聯網的普遍應用,電子信息的廣泛傳播。互聯網對當代文化傳播所起到的作用是“翻轉”性的,目前,以網絡為主題的傳媒機制有85%都是英語信息,主要內容來自于資本主義世界,其開放性使主權國家的信息主導權受到嚴重沖擊。(2)影音制品的輸入和傳媒業外資的介入,拓展了外來文化的傳播渠道。加入WTO后,我國允許國外資本在華建立生產、復制影像制品的企業并允許其制品在通過與中國的出版單位訂立合同后在華發行、銷售、放映,而發達國家的影像制品由于其技術與經營方面的優勢對我國文化市場的沖擊力是相當強大的。(3)外資企業文化與外資在華工作人員生活方式產生相互影響,這些企業的經營理念及其數百萬在華工作人員的價值觀所形成的影響力是巨大的。(4)教育、旅游等服務貿易的開放,使得出國和來華旅游、求學相互頻繁。面對這種外來文化大規模涌入的局面,我國的本土文化也自然做出了相應的回應。一方面是回應最為活躍的民族傳統文化反彈,港臺地區及海外華人圈內“新儒學”的崛起,另一方面是我黨基本方針政策中一再強調的三觀教育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教育。面對這種文化國際化的宏觀局勢,文化企業單純的依靠傳統發展模式,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企業進一步的發展需要不斷的融入國際性的元素,例如在主營文化的內容、銷售渠道、市場定位等各個方面將目標轉向國際市場,才能更進一步的推動企業融入文化產業國際化的市場。
二、行業競爭激烈促使企業國際化發展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要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強省、強市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形成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格局。這樣一來以文化傳播為核心的企業便開始大規模的不斷涌入市場,增加了企業間的競爭力,這對傳統文化企業的生存、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文化行業,當前的諸多文化企業雖然在的國內市場仍然占據著一定的市場地位,但其盈利空間顯然受到了新進企業的影響,因此這些傳統的文化企業不得不尋求適應市場經濟的企業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模式,推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以此來延伸產業鏈達到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空間的目的。要加快從單純依賴增加產品、擴大企業規模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著力提高產品質量、提升企業效率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優化企業的產業結構,圍繞企業主營核心業務通過跨地區跨行業的聯合、兼并、重組,形成規模經濟效益,提高集約化經營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才能在當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進一步的發展。由于受到政策的支持,當前的諸多文化企業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后,享有了資金、人員配置上的權利,也有了極其明顯的贏利目標,但在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依然面臨著困難和挑戰。由于長期以來文化企業的發展,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區文化企業的發展受到經濟、人才、環境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企業改革的思想不堅定,改革的步伐不夠快,改革的措施不得力,改革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這些都影響了深化改革的步伐,成為制約文化企業發展的瓶頸。因而,文化企業在目前的市場格局中,要取得長足發展,就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規范運營,謀劃未來發展,總結改革的經驗,注重市場化發展:一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持“開放、發展、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積極破除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等事業單位體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同時以完全的企業經營理念和行為鞏固企業體制改革成績。二是切實維護職工權益。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最大限度地爭取和保障各類員工在改制過程中的利益和權益,才能減少改革的阻力,化解員工的擔憂。三是改善企業管理,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經營決策程序。在深化改制的過程中,企業要及時建立股份公司股東大會、股份公司董事會等決策機制,規范決策程序和決策行為,著力提高決策水平,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得到初步完善。四是逐步建立健全經營管理制度體系,夯實企業經營管理基礎。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制度體系建設,是保證改革穩步推進和深化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