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信用環境是貸款安全的重要保障。遼陽農信在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方面不斷創新,研究當前農村信用環境建設面臨的問題,提出構建信用環境支持體系、完善貸款風險分擔機制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環境;體系;失信處罰
一、遼陽農信社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的特色經驗
第一,狠抓信用“后進村”轉化。縣委組織部聯合成立“信用后進村”金融服務協調小組,信用社主任掛職“后進村”黨支部副書記,把“后進村”轉化及金融幫扶工作納入對信用社業務指標進行考核。第二,首創“星級道德信貸工程”。以誠信建設為載體,通過評定“星級文明戶”、“星級文明聯合體”,以集約化的方式將信譽良好、從事相同生產業態的農戶組織起來,給予信貸支持,有效解決農民大額貸款難問題,推動農業產業化。第三,推出“專業農戶聯保協會”。對于農村產業結構相同、致富愿望強烈的“專業戶”,采取“抱團取暖”的方式,擴大貸款授信額度、延長授信周期,走出了一條以農民協會、專業合作社為載體,推動大額農戶聯保貸款發放。
二、主要問題
(1)農村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不容樂觀。一是鄉鎮企業信用狀況依然堪憂。多數農村小微企業仍停留在家族式粗放管理、缺乏完善法人治理的階段,財務報表數據失實,缺乏長遠發展戰略,貸后還款意愿差,貸款存在被客戶挪用、到期拖延想辦法轉貸的現象,銀行對此類企業的授信工作難度大,導致不良貸款有抬頭趨勢。二是農戶聯保貸款頂冒名貸款尚未根除,此類不良貸款有抬頭趨勢,誠信意識缺乏。三是鄉鎮政府提倡主導的一些農業產業化項目,鄉鎮出具資產價格證明、協調銀行貸款。(2)縣域相關各方協作配合難度大。一是銀行間、銀政各部門間信息無法共享,銀行和客戶信用信息不對稱。二是司法訴訟難度大,妨礙信用體系建立。信用社在訴訟中面對的被訴群體范圍擴大,不利于工作開展。導致更助長了欠貸戶的僥幸心理。(3)相關信用配套機制建設明顯滯后。一是缺乏信用風險分擔機制。農村的擔保機構、保險公司少,尤其是農業、林業保險的支農保障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險種和覆蓋農業生產環節少。二是風險補償機制無法落實。農業具有弱質性,涉農貸款應給與適當的財政貼息和風險補償、營業稅收減免,而這些難以落實,涉農機構投放顧慮較多。三是農村債務人的財產構成特點不利于司法執行,其土地承包權、農機具、養殖大棚、房屋缺少配套的產權登記、等級評估、流通轉讓制度和市場,導致執行難。
三、政策建議
(1)統籌規劃,系統構建農村信用環境體系。一是多方協作構建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構建協調人民銀行、銀行機構、稅務、工商等多個部門,共同采集客戶信息,豐富信用信息體系和數據庫。二是進一步加大信用宣傳力度,報紙電臺等媒體要向全社會宣傳“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無信不立”的觀念。三是可以考慮學習國外經驗引入家族信用記錄繼承制,使失信欠貸者的有所顧忌。(2)多方協作,加強失信處罰機制是關鍵。一是構建有利于農村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處罰體系。構建培育以良好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和輿論環境作為支撐點的處罰支持體系,增強金融機構研判力,形成“一行失信、處處受阻”的獎罰聯動共享機制,嚴厲打擊逃廢金融債務的行為。二是完善司法環境,加大執行力度。必須從法律層面維護金融債權,堅決打擊逃廢金融債務的行為,不給惡意欠貸者以僥幸心理,強化金融業發展信心。(3)強化激勵,完善信貸風險分擔機制。農業的弱質性決定貸款具有高風險性,農村貸款具有正外溢性,必要的政策貼息和風險補償必須落實。但是這種信用風險政府全承擔不合適,全由涉農銀行承擔更不合理,應按照市場體制的要求建立風險分擔機制,以緩解農業貸款機構的風險管控壓力。為此,一方面,進一步發展農業保險,合理的擴大對農業生產環節的覆蓋面。另一方面,應完善政策性與商業性相結合的涉農融資擔保體系。一是鼓勵引導農民合作組建貸款擔保機構、擔保基金。二是以資本金注入、風險補償機制為杠桿,廣泛撬動各類民間資本參股擔保機構。三是引進大型擔保公司設立分支機構,組建縣域擔保聯盟,增加對農村擔保機構的再擔保支持。四是創新農村貸款聯保制度。結合農村貸款需求日趨多樣化的現實,創新和壯大多元化的信用聯合體,改進合同條款,堵塞法律漏洞,防范訴訟糾紛。
參 考 文 獻
[1]王會利.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積極營造良好信用環境[J].西部金融.2010(11)
[2]宋文.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對策[J].中國農村金融.2012(6)
[3]程鵬.發展信用違約互換:改善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信用環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