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雖然已經度過,但其影響依然存在,尤其是歐債危機的爆發,金融危機給我國外貿企業尤其是廣東省外貿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文章通過對廣東省外貿企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對于我國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廣東外貿企業;發展;戰略
外貿企業是創造國民生產總值、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出現衰退,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給我國的外貿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危機,而廣東省作為外貿大省其外貿企業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后金融危機時代,如何使廣東省外貿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世界市場競爭中長足發展,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
一、廣東外貿企業的發展現狀
2010年我國經濟運行已成功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沖擊,開始進入常規增長軌道,2011年在保持宏觀調控政策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經濟仍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態勢,不利因素仍然很多:外部需求依然疲軟,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價格降幅大,量價齊跌,進出口額難以恢復高位水平;部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貶值導致我國產品競爭力下降;結構調整,訂單轉移,帶來短期陣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貿易風險增大。
(一)出口競爭力差,傳統的出口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一直以來,廣東都是中國出口的龍頭,年出口額約占全國的30%。珠三角地區很多出口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很高,有的甚至全球第一。然而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問題是,廣東省的外貿出口缺乏競爭力。廣東的經濟仍以粗放型增長為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比重小,傳統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內資出口企業引進技術的消化、吸引和再創新能力不強;服務貿易發展緩慢;企業對外投資規模偏小,跨國經營水平不高;同時,還面臨著資源、技術、人才、體制等制約。因此,廣東經濟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就是盡快實現以技術創新主導經濟發展,最終實現由自主創新為主要力量推動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的新格局。
(二)經營成本上升,企業融資遭遇“瓶頸”
多年以來,綜合要素的成本上升造成外貿出口壓力的增加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時至今日,這一問題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可堪比壓死駱駝的那最后一根稻草,日益上漲的成本已達到廣東省一部分外貿企業無力承擔的邊緣。物價上漲引起原材料、生產及加工費用、員工工資等生產經營和銷售成本大幅上漲,加之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的沖擊,使其發展更是舉步維艱。面對高成本支出,許多中小出口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資金周轉困難,經營效果不佳。融資困難一直是困擾廣東省外貿企業發展的一大問題,由于外貿企業一般規模相對較小,抵御風險的能力差,信用度較低,資本運作能力差,使得金融機構對其懼貸惜貸的現象一直存在。因此,如何積極地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已成為政府亟待解決的難題。
(三)貿易壁壘增加,出口困難重重
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貿易保護勢力不斷抬頭。迫于國內就業形勢,為緩和國內矛盾,美國不斷以人民幣匯率、“雙反”等手段對中國出口施壓,為美國重新工業化開路。歐盟也不甘落后,2009年7月下旬開始,對中國產品連連發起“反傾銷”行動。除發達國家外,其他發展中國家也紛紛以各種借口阻礙中國出口,且貿易保護措施更趨多樣化。一些國家大幅提高進口關稅,還對部分進口產品實施最低限價;一些則以食品安全、氣候和減排問題為借口,主張實施包括碳關稅在內的新型技術性貿易壁壘等。種種跡象表明,隨著危機的持續蔓延,中國正遭受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強度最高的一次貿易“圍堵”。廣東出口占全國出口比重近30%,各種對華貿易制裁,幾乎都波及廣東出口企業和產品。
二、廣東外貿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整體出口競爭力仍有待提升,出口增長仍存在不確定性
事實上,廣東省外貿企業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出口競爭力較低,新技術革命帶來初級產品價格的下降,使廣東省一部分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外貿企業逐漸失去市場競爭的優勢。同時,由于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導致企業的利潤空間低,也就導致了企業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使產品缺乏創新性和差異性,從而引起惡性循環。同時,部分出口企業不惜競相壓價來獲取訂單,不是將目標對準國外企業,而是瞄準國內同行,讓國外競爭者有機可趁的同時,也嚴重損害了國內中小企業的整體利益。此外,由于目前我國傳統出口市場歐美地區失業率仍處于高位,其市場需求仍恢復較慢,據生產企業反映,目前所收到的訂單普遍在1個月左右,在西方國家的圣誕節銷售旺季過后的4季度,國內傳統產品出口存在回落的壓力;同時統計數據也表明,出口迅速回升仍主要依賴數量的快速增長推動,依靠粗放式經營和低價競爭的出口格局尚待扭轉,出口總體競爭能力仍然較弱。
(二)出口成本明顯提升,產業內地轉移存在困難
近年來,作為傳統產品出口主要聚集地的珠三角地區,企業經營成本不斷提高,今年以來占總成本約四分之一的用工成本就上漲了10%左右,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企業受到明顯影響,加上“民工荒”、“招工難”等現象時有發生,而傳統產品出口仍主要走廉價路線,企業接單趨向謹慎。對此,部分企業存在向省內其他地區和國內中西部轉移生產的動向,但由于這些地區生產配套能力仍較差,鐵路運輸能力較弱,交通運輸主要依賴公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也難以保證,生產的規模仍難以擴大,企業向內地轉移步伐較慢,觀望心理較重,這又導致企業經營穩定性降低,弱化了產品出口競爭力。
(三)新興市場開發不力,綠色壁壘防范意識不強
廣東的出口市場單一,主要集中于美國、日本、歐盟以及東盟、韓國、港澳等國家或地區。最近幾年,這些國家和地區所設置的綠色壁壘涉及農產品、食品、紡織品、機電產品、玩具、醫藥產品等等眾多產品類別,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出口貿易的進一步增長。與此同時,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貿易保護勢力不斷抬頭。隨著金融風暴的持續,各國面臨的經濟壓力不斷增大,為了保護本國經濟利益,轉嫁國內危機給企業帶來的壓力,各國都加強了貿易保護的措施,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頻頻出臺。各國貿易保護的苗頭紛紛對準中國。而作為國內的外貿大省,廣東也首當其沖成為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省份。
三、后危機時代促進廣東外貿企業發展的戰略思考
(一)政府應努力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助推出口企業轉型
一是加大政策對出口行業扶優扶強的力度。大力支持出口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品牌樹立等,助推出口產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對于那些產能落后,產品附加值低,污染大的出口企業堅決不扶持,并強制關停,騰出更多的資源和空間讓優勢企業做大做強。二是加大服務的力度。各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溝通合作,形成有利于加速通關的工作機制。同時要利用自身的特長和條件,協助企業解決面臨的難題。當發生貿易爭端時,經貿部門要及時反饋信息,支持有關企業積極應訴,爭取商務部的大力支持,努力保護出口企業的合法權益等。三是通過金融制度創新,推出有利于出口企業轉型升級的融資環境。一方面,為具備一定資質和信用等級的企業提供創新貸款,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出口信貸支持和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企業的自主創新。另一方面,鼓勵風險投資創新項目,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融資提供渠道。同時,不斷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和聯合科研攻關。
(二)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創建自主品牌
加工貿易在廣東外向型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對廣東的直接影響表現為加工貿易企業訂單大量減少、外商投資規模逐漸收縮。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復蘇的機遇與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的挑戰共存。因此,不僅要重視加工貿易的作用,更要以市場為主導,以是否提高出口競爭力為標準,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自主創新。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并確保實現一定的增長速度;要樹立傳統產業并不等于低端產業的觀點,挖掘傳統優勢產業潛力,做大做強,由標準制造轉向制造標準;要推進廣大的加工貿易企業由單一生產型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型,由單一的加工制造功能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領域延伸。為此,政府應不斷完善有關制度,積極引導鼓勵推動出口企業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出口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廣東省外貿企業的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開拓新興國際市場,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
過多地依賴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市場,將使國民經濟面臨較大風險。要及時關注各國經濟政策和結構調整的新動向,科學分析國際貿易結構和方向的變化趨勢,在危機中尋找新機會,開拓新市場。政府和企業要采取投資辦廠、舉辦經貿交流活動等措施,大力開發中東、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在開放經濟下提升外貿競爭力,一方面,只有更加密切與其他國家貿易聯系,在“雙贏”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外貿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只有外貿體制運轉高效,外貿增長方式科學協調,產業結構合理且有競爭力,才能使外貿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
廣東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于美國、日本、歐盟以及東盟、韓國、港澳等國家或地區。金融危機以來,這些國家和地區所設置的綠色壁壘涉及農產品、食品、紡織品、機電產品、玩具、醫藥產品等等眾多產品類別,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廣東省出口貿易的進一步增長。因此,外貿企業必須增強綠色貿易壁壘的防范意識、重視技術創新,實施綠色高科技戰略,開發綠色產品,提高產品質量,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優化出口貿易結構,以沖破綠色壁壘,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參 考 文 獻
[1]曾志穎.廣東省外貿依存度分析與建議[J].2008
[2]劉麗萍.廣東省外貿發展模式的SWOT分析[J].時代經貿.2012(1)
[3]葛佳,汪蓉.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路徑選擇[J].改革與開放.2009(12)
[4]張虹宇.金融危機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及解決措施[J].企業導報.2010(6)
[5]劉乒乒.我國中小型外貿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策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