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長期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生產方式嚴重破壞了生產環境,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瓶頸之一。多年來,為了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發展循環經濟,我國不斷加大解決環境保護問題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稅收法律制度不完備等原因,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我國需要開征環境保護稅,實現稅法體系的生態化。
【關鍵詞】環境稅;法律制度;環境保護
近年來,為了抑制生態環境的惡化,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采取了排污收費制度等一系列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稅費政策,這些稅費政策在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方面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尚未設立專項的環境稅,單純依靠收費很難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稅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開征環境稅已勢在必行。
一、環境稅內涵的概述
環境稅,又稱生態稅、綠色稅、庇古稅等,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公認的定義。從內涵上來說,環境稅有狹義、中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說認為環境稅就是指環境污染稅,包括水污染稅、大氣污染稅等;中義的環境稅就是指對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經濟主體按其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和對環境污染的破壞程度進行征收或減免的一種稅收。廣義的環境稅是指對一切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經濟主體征收的稅收。廣義的環境稅的內涵更廣,結合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的實際情況,對環境稅的理解不應過窄,采取廣義說比較妥當。環境稅是指政府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籌集環境保護資金和調節納稅人環境保護行為,通過法律或行政手段征收的一系列稅收的總稱。
二、環境保護費改稅的必要性
排污收費是由國家環境資源保護機關對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單位和個人征收污染防治費用。排污收費制度為環境保護提供了部分資金,其一部分收入為各級環境保護機構的建設提供了資金。但是,現行的排污收費制度是典型的“末端控制”思想的體現,不具備較強的防止污染的作用。首先,排污費收費標準長期偏低。我國確定的排污費征收標準低于防治污染設施運轉費用,使得企業寧愿選擇交納排污費,也不愿意治理污染,不愿意生產工具的改進,減少了企業治理環境污染的積極性。其次,排污費的收費范圍小。排污費的征收對象十分明確,主要針對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海洋污染。征收排污費的對象是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而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對低于國家規定范圍內的污染物排放,不需征收排污費。再次,排污費的使用、管理不合理。排污費只納入地方財政、中央財政不參與資金的分配,這樣就削弱了國家的宏觀調控職能。雖然我國法律明確規定排污費應該納入財政預算,作為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污染防治,但是地方政府及其環保部門經常以各種名目將排污費挪作他用。鑒于排污費存在著不足之處,我國有必要推進費改稅,開征環境保護稅,希望通過稅收手段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環境稅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手段,具有彈性大、效率高、透明公正的優點,通過環境稅要求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和個人繳納一定的污染稅作為環境治理的支出,不僅可以控制污染排放和改變經濟主體的行為,而且還可以為控制污染籌集資金,引導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促進資源流通,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我國開征環境稅的可行性
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各國通常采用構建環境稅法律制度來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盡管我國尚未設立專項的環境稅,但是近年來在公眾和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開征環境稅已具備了基本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1)國外環境稅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借鑒。環境稅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經濟手段,許多OECD國家都將環境稅收作為優先使用的環境政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環境稅收制度已逐步成為各國保護環境的有力手段之一。針對我國日趨嚴峻的環境狀況和現行稅法中稅收措施的不足,借鑒國外環境稅經驗是條捷徑,但是切不可盲目照搬國外的模式,因為各個國家的環境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并不相同,環境稅法律制度也應該要充分體現本國國情。(2)排污收費制度為開征環境稅奠定了基礎。排污收費是直接向排放污染物的企業按照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征收一定的費用。通過近30年的實施和改革,我國的排污收費制度在理論基礎、法律依據、測量標準、實踐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效果,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征管體系。我國開征環境稅,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適度擴大征收范圍,提高其征收標準,從而實現環保目的。(3)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律、稅收法律體系為建立環境稅提供了立法基礎。我國于1979年制定了《環境保護法》(試行),1989年在修訂了《環境保護法》(試行)的基礎上,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這是我國環境資源保護的基本法。目前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和稅收法規體系基本建立,為建立環境稅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黨和政府部門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要通過利用稅收與收費等手段來解決環境問題,為環境稅的出臺和實施創造了條件。
四、我國環境稅的立法原則
(1)公平原則。公平原則是一國建立環境稅的首要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所謂公平原則是指政府征稅要使納稅人所承受的負擔與其經濟能力相適應,并且須在納稅人之間保持均衡。對于擁有不同經濟條件和納稅能力的單位和個人,應根據其納稅能力征收不同的稅收,對具有相同納稅能力的主體,需要征收相同的稅收。各納稅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必須要受到平等地對待。環境稅的設定必須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防范課稅的過度,不能侵犯納稅人的生存權,要體現社會公平。(2)效率原則。效率原則就是在征收環境稅的過程中,要控制環境稅征收的成本,要做到以最小的稅收成本來獲得最大的稅收收入,以提高稅收行政效率;效率原則還要求環境稅收應當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使資源的利用更具有經濟效率,在設計稅制時,利用稅收的經濟調控作用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市場經濟運行的效率;環境稅效率原則還要求以最小的稅收成本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即稅收社會效率原則。我國現行稅法在許多方面都略顯復雜,針對這一原則,我們要做的就是簡化稅制,使稅收法律制度更加簡單、透明,使我國的稅制更加的科學。(3)稅收法定原則。稅收的課征事項,法律均應該明確的規定,并且要嚴格依法納稅和依法征稅。環境稅收法定原則包括:一是稅收要素的法定性,即稅收應該以法律規定為依據。二是稅收要素的明確性,即凡是稅收要素的規定必須在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而不出現歧義。三是課稅要素的合法性,包括內容合法和程序合法,稅務機關必須依法律的要求和步驟征收稅款,其無權自行降低稅率、確定征免范圍等。四是課稅要素的程序保障性,即稅款的課征應該以適當的程序行使,解決法律爭議的程序要符合稅法。(4)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原則。我國開征環境稅應當要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對于那些污染環境的行為我們要開征環境稅,來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然而開征環境稅會增加企業的稅收負擔,對經濟的發展會有一定的影響,這就要求立法者在立法中應科學的設置納稅主體、客體、稅率,考慮企業的整體稅負,在保護環境開征環境稅的同時,要把環境稅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
五、我國環境稅法律制度之完善
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專門的、獨立的環境稅,專項環境稅的構建還在積極的探索之中,我國與環境相關的征稅規定和政策還比較零散,環境稅收體系還很不完善。由于我國沒有開征獨立的環境稅,難以形成專門用于環境保護的稅收來源,使得稅收對環境的保護作用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因此,當務之急是完善我國環境稅法律制度,使之符合我國的國情和經濟發展的要求。
(1)全面設置稅種。我國現行稅法體系中并不存在專門出于生態保護目的而設立的稅種,與生態環境有關的稅種主要有:資源稅、消費稅、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和城市建設維護稅。我國基本沒有開征與污染物排放直接相關的環境稅,稅種少,覆蓋面小,現行環境稅收范圍存在過于狹窄的問題,這些稅的缺位使得稅收手段在環保中的效用性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我國應該開征各種環境稅,全面設置稅種,在此基礎上完善現有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稅種,調整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舊稅,開征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新稅,以彌補原有稅制系統環境保護功能的欠缺。(2)完善環境稅收優惠政策,征稅政策與稅收優惠政策相結合。稅收優惠政策指國家為了鼓勵循環生產,在企業生產節能產品、環保設備以及綜合利用資源等方面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征收環境稅可以增加財政收入,而增加的收入可以作為稅收優惠政策資金的來源。如果開征環境稅的同時還采取寬松的稅收優惠政策,將稅款返還給企業和個人,就減少了企業和個人的負擔。征稅政策與稅收優惠政策相結合,可以充分發揮稅收的杠桿調節作用,促進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存在沖突、環境稅優惠政策力度不夠、稅收優惠政策比較單一、范圍比較狹窄等等,所以應該完善我國的環境稅收優惠政策。(3)加強環境稅的征管。對環境稅的征收管理方面,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環境管理事權的合理劃分,適應分稅制的要求,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稅權,建立地方稅法體系,是構建環境稅時應該加以考慮的前提條件。在我國地方稅權基本上是缺失的,地方政府因為稅權的虛設導致其財政收入難以滿足財政支出的需要,政府就會致力于尋求稅收以外的其他收入來源,從而導致各種行政亂收費現象的橫行。因此,我國應該在堅持中央統一領導和安排的同時,調動地方積極性,把環境稅收款項作為專項資金,用于環境保護。
環境稅的改革和完善,應充分體現本國國情,考慮我國具體的環境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切不可盲目照搬別國的模式。環境稅的改革和完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在構建環境稅時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分期、分批進行,不可操之過急,并且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改革,推進環境稅法律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各項措施中,征收環境稅是通過經濟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方式,也是籌集環境保護資金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我國的稅法體系中,還沒有系統的環境稅收法律制度,期待不久的將來環境稅法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能夠構建出符合我國實際的環境稅法律制度。
參 考 文 獻
[1]陳少英.生態稅法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計金標.生態稅收論[M].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
[3]李惠玲.環境稅費法律制度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4]王金南等編著.環境稅收政策及其實施戰略[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5]張計超,許文立,劉帥.關于我國征收環境稅的思考[J].企業導報.2010(12下):40
[6]郝妍.循環經濟下我國環境稅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
[7]彭昭鋒.我國環境稅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
[8]秦東生.我國環境稅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工商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