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服務面向為視角,可以將人才分為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四類,獨立學院法學教育應以培養工程型法律人才為主線展開。本文通過分析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保生存、調結構、樹品牌、講實效、促合作”的獨立學院法學學科發展方向。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獨立學院;法學學科;發展
近年來,高校法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堪憂,而獨立學院(及民辦高校,下同)法學畢業生就業狀況則更遜一籌,這固然與高校擴招密切相關,但就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不景氣而言,與獨立學院法學教育不能很好地匹配社會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也不無關聯。完全將這種狀態歸因于法律人才供大于求,有失片面。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深入完善、民主法治不斷健全的過程中,此時斷言法律服務市場人才已經飽和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社會需要高素質應用型法律人才,那些既有法學理論素養,又有法律實踐技能的法律人才決非就業市場上的棄兒。他們不僅能滿足社會需求,還可能創造出社會對法律人才的新需求,因此,即使只為提升畢業生就業率的緣故,獨立學院的法學教育也應著眼于培養面向社會需求的適用法律人才,并由此確定學科發展方向。
一、我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社會需求分析
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可以對人才進行多重分類。在我國,一種通常的分類是以社會服務面向為視角,將人才分為:學術性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四種。后三種又可歸于應用型人才之中,與學術型人才相對應。學術型人才面向學術研究、教學與理論創新;工程型人才將理論適用到實踐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技能型人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而具有對特定活動的熟練操作能力和技巧;技術性人才是從技能型人才中分化出來的,與技能型人才的純粹操作能力相比,更強調其在科技領域、高科技領域具有相當的智能知識和能力。較難區別的是工程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如果確有必要區別,那么,前者側重于規劃、組織與解決較大問題的能力,后者側重于智能性操作。
對于高等學校的分類,意見比較一致且對政府決策和高校影響比較突出的是在借鑒卡內基分類的基礎上提出的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的‘四分法’理論”。這種高校的分類方法之所以被廣為接受,主要在于它能較好地揭示各高校在培養人才上的不同社會職能,但因這種分類中暗含的等級特征,及現實中引致的盲目攀比而受到詬病。高校的分類法則確有改進的必要。即使那些研究型的大學也不會完全著眼于培養研究型人才,它們培養的畢業生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并不為著日后去從事科研或教學,它們的法學院培養的法律人才有很多是從事法律實務的。可以肯定的是,現階段我國的獨立學院——它們定位或被定位為教學型或至多為教學研究型大學——在法律人才培養方面,高度統一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這些獨立學院也很期望跨入到研究型大學的行業,提升辦學檔次,以便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然而,現有的辦學條件包括國家對獨立學院較為固化的政策,不能支撐它們的追求,所以,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標是極為現實的選擇,這種選擇雖包含無奈,但也不失為正確,因為社會更多需要的是應用型法律人才而不是學術研究型法律人才,如果法學院都去追求培養學術型人才,最終必將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及人才供需間的嚴重脫節。
社會更多需求的是應用型法律人才,獨立學院其實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去塑造自己的學子的。但是,為何法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不理想,獨立學院法學畢業生就業率更低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兩個原因可能更具決定性。第一,獨立學院法律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結構性需求不相吻合。各培養單位對法律人才的社會需求現狀并非沒有認識,而是在有相當認識的情況下,緣于具體操作上的差誤,導致了供需對接上的錯位。第二,獨立學院并未培養出眾多的能拉動中端法律服務市場的適用人才。即使大中城市目前對法律人才需求呈疲軟狀態,也不能被看作法律服務市場已經飽和,真正的問題是,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普遍缺乏運用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連勉力維繼都談不上,更不用說創造出法律服務的社會需求、撬活中端法律服務市場了。按照人才分類“四分法”觀點進行分析,具有在中端法律服務市場就業潛力者應是工程型法律人才。法律工匠般的技能型人才無法承擔創造性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重任,點對點似的技術型法律人才雖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不乏解決單個問題的能力,但終因缺乏綜合性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不具有上手快、適應性強、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基質,還是缺乏中端市場的就業競爭力。
二、獨立學院法學學科的發展方向
1.拓展生存空間保活力。縮小辦學規模,無異于擠壓生存空間。各獨立學院需維持法科學生一定的招生規模,使一套專職教學隊伍基本的教學量能得到滿足,否則,法學專職教師會逐漸流失,最終喪失學科發展的基本條件。此外,在獨立學院法學教育的低谷時期,教師既需要有緊迫感,又需要有責任心,應把自己從事的工作當做一項事業來做。
2.圍繞社會需求調結構。所謂法律人才需求過剩,只是一種假象,是結構性的過剩。有三種結構性過剩比較突出,一是運用法學知識處理法律問題的工程型法律人才較為缺乏。這些法科學子中的翹楚者,即使是去大都市謀求一份職業,也并非難事,倒是那些通過機械記憶法條進行學習者,即使通過司法考試,就業時也往往難遂其愿,偏偏他們又占據多數。二是在大城市扎堆尋求就業機會,不愿到西部或鄉鎮去。三是課程結構失調,一些課程學后用不上,與法律有關的非訴業務知識課程又不常開設。對第一類失調的調整,可在咬定培養工程型法律人才的目標下,在有限的教學時間的前提下,妥善處理好教學改革、司法考試、法學理論教育、法學實踐教育幾者之間的關系或矛盾,在與司法考試具有緊密聯系的課程上,考慮司法考試點多面廣的特點,以講授知識點為主,以討論、提問等方法為輔,以提高單位時間攝取知識的效率,并盡量避免學生為通過司法考試而單純機械記憶法條的現象。同時,強烈倡導在法學主要核心課程學習完畢后,專門開設一門案例分析課,最好是將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各訴訟法等不同部門法的相互交織的真實或虛擬的案例串通起來,融會貫通,在課上充分貫徹學生主導,教師指導的教學改革思想,充分錘煉學生分析處理案例的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兼收復習、鞏固所學知識之效。也可以將各部門法單獨開設案例課,因它對教師知識的廣度要求較低而易于實行。這種做法的好處在于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問題不會遷就理論上的部門法劃分,單個部門法的案例訓練,沒能給工程型法律人才的培養以真正的幫助。對第二類失調的調整,很簡單,就是招生法科學生時向西部傾斜,中東部的生源一般可能因為西部更艱苦而不愿到西部去工作,但有理由相信,西部的生源如果沒有更好的就業預期,他們是不恥回到自己故鄉工作的,其中還會有甘愿回去的。對第三類失調的調整,可以采用課程替換的方法,合并或壓縮一些課程,強化或新開一些課程。
3.立足長遠發展樹品牌。獨立學院法學教育開展的時間不長,還沒有積累品牌效應。現實是:在研究生錄取上,在就業市場上獨立學院的法科畢業生遭受到了歧視。這當然與獨立學院畢業生在招生就業上整體受到歧視有關聯。歧視不可怕,可怕的是懷有甘愿受歧視的宿命論。須知,新生事物在它誕生之時,往往是弱小的,會受到排斥和冷落,但當它像一顆新芽在頑石的夾縫中奮力頂出,面向陽光茁壯生長時,誰也不能小視它的生命力。獨立學院法學教育可以開獨立學院之先,培植其品牌成長,化品牌劣勢為品牌優勢。第一,提高司法考試通過率。第二,既觀照目前,又立足長遠。固然,在教學中一味專注理論授受,全然不顧對學生實踐技能培育的自殺式做法實不可取,但不重視甚或忽視給學生法律思維的訓練、法學理論的栽培、法治精神的滋潤也難免有短視之嫌。學生所習得的一定的法律思維、法學理論和法治精神,正是法科畢業生職業生涯的起點,并讓他后勁十足、終身受用,為此,畢業生也才有取得成就的原始資本,也才能為母校帶來良好的聲譽。第三,獨立學院法學教育品牌要依賴各獨立的教學單位來樹立。這明顯存在兩面性,一面是共利,樹立品牌對各方有利;一面是競爭,各教學單位相互競爭不可避免。兩者統一于有序的競爭。即無序競爭,則兩敗俱傷,良性競爭,則彼此得到完善,在各自贏得社會聲譽的同時,也使整體贏得社會聲譽。
4.勇于革新傳統求實效。法科的學生,四年的學習時間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國外的法學教育多是分為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兩個階段,時間在六年左右。為了節約成本,我們在四年的時間里,要完成這兩個階段的任務,太難了。但現實中的畢業論文寫作與畢業實習兩個項目,卻形式遠遠大于內容,慷慨地揮霍掉了可觀的時間。如果,通過大力治理,仍不能使它們回歸本原,那么不如大膽地對它們進行革新。對于畢業論文寫作,寫作的資料搜尋、謀篇布局、格式安排等可放在法律文書寫作中講授,畢業論文可以由幾篇書面案例分析代替,學生可選取在案例分析課上寫作的三篇質量較高的案例分析,經過修改潤色后集結成畢業論文,論文答辯代之以案例分析答辯。對于畢業實習——真正能為學生提供極短期職業訓練的一個機會——宜組織集中實習,不宜分散實習,以便于學校對學生進行監控和指導。可惜的是要求實習的學生多,能接受學生實習的單位少,能夠將學生接納進去實習已屬不易了,如何能去苛刻地要求實習單位真心地去指導學生呢?于是,學生花幾個月的時間僅學會了法律文書的整理、歸檔、裝訂技術就不足為怪了。如果是這樣,還不如由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或者聘請有經驗的律師來校對學生集中進行職業訓練更好一些。
5.建立密切聯系促合作。建設好獨立學院法學協作機制這一組織,爭取提升該組織的規格,以它為合作和交流平臺,商討共同發展對策,適時開展學術交流,做出幾件富有意義的事。當前,該組織可以爭取創辦一份正式的法學學術期刊,為獨立學院法學教師學術成果的發表提供便利。可以組織各成員單位的學生開展辯論賽,組織教師進行教學比武,通過媒體宣傳報道擴大影響。還可以廣泛收集多媒體教案,著手建立試題庫,為一線教師提供服務。
參 考 文 獻
[1]何美歡.論當代中國的普通法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2]霍憲丹著.法學教育:從社會人到法律人的中國實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3]嚴雪怡.再論人才分類與教育分類[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3(1)
[4]楊興林.“四分法”理論的重新審視與我國高校分類的再思考[J].高教探索.2007(7)
項目基金:本文系劉紅主持的湖北省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湖北省獨立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法學學科為例”(2008y41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