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材課程標準要求引導學生創新和實踐,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培養學生生存能力、實踐和創造能力,就需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
【關鍵詞】新課標教學;課堂教學;觀念
一、更新教育觀念與方法
教育結構上,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這樣才能優化教學效果。在傳統數學課上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權威心理,學生在接受知識具有一種強迫性和壓抑性,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傳統的數學課主要采取“接受學習”方式,或“機械記憶學習”方式,這些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積極性很差,更談不上理論聯系實際。教育實踐證明,要真正搞好教學,不僅要研究教法,更要重視學法,而且要把教法立足于學法研究的基礎之上。所以,教學生去學,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是現代教學論中必須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現在有很多種教學辦法適用于應用課教學,如討論法、引導發現法、為了使學生學習過程凸現學生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我對這些方法進行提煉、重組,然后對組合的新方法在我所教班級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得出,同學們喜歡教師給例子,指導學生從何處入手,讓學生自己分析例子,總結規律,猜想規律(定理、性質、公式、法則),然后證明,教師最后再舉例鞏固,用變式練習促進應用。同一種教學方式可以使有效的,也可以是無效的。這決定于應用它的時間和地點,決定于各種不同的方法、方式和手段相互配合的特點。要有效地達到某一教學目的,不能只應用某一(傳統的或現代的)教學方法、手段,而應把他們結合起來加以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與發展的各種不同的具體目的。
二、研究新教材,把握好教學中的“度”,制教學難度
(1)重視知識的發生過程,淡化純理論和學生難以接受的東西。如加入了引入課題的生動的數學故事和數學史話,以便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數學學習擺脫枯燥,抽象和脫離實際的現象。同時又刪去了學生難以接受的,純理論的知識。教師應該想法設法的去展示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2)理解基礎,重視基礎,課堂教學應把主要精力用于將最基礎的東西講深、講透。對于基礎知識,教師往往認為每天在講基礎,但我認為某些教師還沒有真正做到重視基礎,至少把基礎知識沒有講透。平時學生總是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課上能聽懂,但課后作業或考試就出問題,出現這一情況的關鍵是學生并未真正搞懂。(3)研究課本例題、習題,發揮例題、習題功能,例題是解題最規范的解答過程,它和習題一起控制了教材的深度和知識輻射范圍,課本例題既是如何運用知識解題的典范,也是思維訓練的典范。因此,處理好例題是落實知識到位的關鍵一步。根據新教材的要求,我對例題的處理采取一看、二議、三評、四挖的教法。
三、提高復習課解題教學的藝術性
復習時,由于解題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教師將解題活動組織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讓學生領略到數學的優美、奇異和魅力,這樣才能變苦役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勞,保持解題的“好胃口”。我們要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課堂上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情境,激發熱情。如果復習課中通過討論歸納出單元知識結構,就能促使學生掌握知識到內在本質聯系,再通過變式訓練,反復訓練,用基本知識去解決復雜問題,就可以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遷移能力。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嘗試指導——效果回授”也是復習課比較適應的教學方法。
四、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新的教學手段必然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必然帶來新的教學效益。科學計算器已被列入初中的教學內容,高中相應的計算內容已充分使用科學計算器講授,教師在教學中更應充分利用科學計算器,以提高教學效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條件的地方或學校,也要利用電子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
五、注意問題
(1)給學生表演的機會和思考的機會。有些建議,通過數學建模把更多的問題解決因素引進高中數學:我們確實要學生能夠把他們的數學技能用到實踐中去,而且只有通過活躍的問題解決他們才能做到這一點,問題可以是現實的或者純數學的,統一它們的是,它們給學生以機會去:應用他們的數學技能;小組活動;表現創造性、想像力、革新精神、批判性;激勵進一步的數學學習。(2)數學需要記憶。記憶力是認識過程的能力成份中最重要的基礎能力,特別是對數學公式、法則、定量、典型方法、重要數據的記憶、保持與再認識的能力,短期與長期的記憶能力,數學的記憶,既要強化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又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教知識和方法,還要教會他們如何記住這些基本知識和方法。如可以采取形象記憶、聯想記憶、類比記憶等靈活方式。(3)重視計算器和電腦的應用,要求今天的學生必須能夠:進行心算和有效的估算;知道在某一特定條件下適于使用哪種數學運算;能夠正確、自信和恰當地使用計算器;會估計數量級以確認心算或計算器計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