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揭示了我國大城市現階段居住分化加劇的必然性,說明我們要正視這一現象,消除社區里有可能產生的破壞社會秩序的隱患。
【關鍵詞】居住分化;孵化器;社會秩序
一、引言
在洛杉磯的羅德尼騷亂還令人心有余悸,巴黎人剛剛從克利希蘇布瓦鎮騷亂中緩口氣時,倫敦突發的騷亂震驚世界。每逢城市騷亂發生后,人們在檢討中更多地和種族沖突、經濟衰退、警民矛盾等因素相關聯,卻少有人去探尋城市發展中居住分化埋下的隱患。無論是洛杉磯的 中南區,巴黎的克利希蘇布瓦鎮,或者倫敦的托特納姆區,都有這樣的城市規劃特征:高密度人口、政府提供的公共住宅占主體,社會弱勢群體占主流,市政基礎設施落后。城市規劃過程中對弱勢群體的漠視使得這類地區成為騷亂孵化器。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計劃經濟時代,居住差異主要隱伏于“單位社會”里:三樓四樓廠長書記,工人階級頂天立地。伴隨體制轉軌,城市規劃過程中的市場化也帶來居住空間的重構,無論是富人區和貧民區 ,還是外國人聚居的“封閉社區”等特殊群體聚居區出現明顯地域分化,居住分化成為大城市規劃結構的事實。近些年來,雖然個別房產商扔出“富人、窮人本來就應該分區居住”的炸彈引發了白熱化爭議,大部分城市居民不贊同居住分化,但是大城市的居住分化并沒有放緩腳步,富人區和窮人區,特殊群體聚居區的規劃差異毫無遮掩的呈現在人們眼前。
本文通過說明大城市居住分化加速的不可避免,探討如何從城市規劃管理角度維護弱勢群體居住區域,從而避免它們成為社會不安全因素的孵化器,使得社會秩序穩定,保障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大城市居住分化的必然性
空間位置調整是居住分化的核心特征。位置分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城市規劃在市場經濟的牽引之下,服務于強勢群體,區位條件優越、建筑容積率較低的城市中心地段以舊城改造、新區建設、“城中村”整治的名義被置換出來,貧窮的原住民被堂而皇之理由剝奪了優勢地段的居住權,貧窮的老百姓被“邊緣化”,居住在地理位置偏遠的城市郊區或者城市的下風下水區域。二是政府“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公共決策改變貧富居住位置的格局。上個世紀末期,政府發展經濟需要大量資金,房地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凡城市里有點山青水秀,湖光瀲滟之處就有逐利之手伸入,城市規劃也忘記了服務城市全體公民的義務,一紙批文令多少公共領域圍合在豪宅之中,或干脆消失。比如北京的朝陽公園區域,作為亞洲最大的城市公園,被冠以北京的上東區的名號,該區域周圍大片豪宅環繞,成為名副其實的富人區。
空間位置上的差異,強化了人們對于自己是強勢或者弱勢的心理暗示,由此也加劇了炫富或自卑,為社會秩序帶來隱患。誠如Logan(2003,P33)所言,“住房市場和歧視把人們分進了不同的社區,這些社區影響了你的生和死。坦白地說,有一些社區可以殺死你。”
谷歌衛星地圖,圖中紅線框內為情人湖原址,現已被填埋。從衛星圖上可以看到,情人湖原址及其周邊洱海公園的大片臨湖區域,已經建成了較大規模的高檔別墅區,附近還有一些尚在施工的工地。(王偉制圖,參考2010年04月13日,中國青年報:http://www.sina.com.cn。2010年04月13日。)
圖1 北京絕大多數保障房位置分布在五環周邊
參考:http://bbs.bato.cn/thread-4632034-1-1.html
圖2 北京市故宮邊豪宅居住區 圖3 北京朝陽豆各莊鄉XX家園
不平衡發展的市政基礎設施對居住區分化推波助瀾。在中國大城市的居住區,生活品質顯然是有差異的(圖2)。我國當前的城市規劃過程中,小市政是由開發商主導的。定位于富裕人群的區域,開發商絞盡腦汁做好基礎配套設施,因而在品質高的居住區里的人們享受的是干凈的環境、便利的基礎配套設施、寬敞的道路。保障房等居住區的建設,因為資金束縛,開發商們則想盡辦法節省成本,使得基礎配套設施在窮人聚居的區域打了折扣,有的甚至無視監管。比如,北京首個限價房項目海淀區瑞旗家園業主發現“墻脆脆”(2009年8月);老崇文區危改房回遷項目廣渠家園C區、D區的多戶居民發現天花板漏水、墻內網布可整片撕脫(2009年4月),再如2010年10月大興區舊宮三角地明悅灣保障房項目,6棟樓因為混凝土強度未達到設計要求被責令除重建,2011年2月北京朝陽北辰3福第小區保障房經常水管爆裂房屋被淹。
為了彌補沉重的公共住房的歷史欠帳,按照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今后五年全國將建設3600萬套,其中2011年和2012年各1000萬套,2013~2015年共1600萬套,1000萬套保障房建設年度投資大概在1.3萬億~1.4萬億,資金上的捉襟見肘,將使得貧富居住區在公共配套設施上的分化長期存在。
三、減少居住分化負面效應的措施
未來很長時間,居住分化的加劇將是我國大城市建設的主要特征。如果政府不采取積極手段消除隱患,那么貧窮人口聚居區有可能演化為社會騷亂的孵化器,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鑒于此,政府應該在保障房等相對貧困區域的城市規劃監督管理方面考慮更加細致。
積極配套優質教育資源是改善社區人文環境的主要手段。西方居住隔離現實顯示,壞的社區更夠讓好的項目失靈(Rusk,1993,P121),不要讓壞的社區形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優質的義務教育手段為社區培養知書識禮的人才,讓小小文明使者去影響每個家庭,避免類似倫敦托特納姆區居住區年幼孩子成為暴亂分子的悲劇。
監督部門要防止應該配套的綠地等活動場所缺失。綠地等開敞空間是提高生活品質的關鍵要素。大家有活動的場所,改善心情,鍛煉身體,和諧的社會氛圍也給家庭帶來歡樂。社區環境干凈整齊,個體得到了尊重,犯罪率隨之下降,警民關系也不會劍拔弩張。一個簡樸、干凈、安全的小區會對企業產生吸引力,從而匯聚在該區周圍發展,這樣工作崗位也隨之而來,精力旺盛的年輕人不會無所事事的流落到街頭。
我們要重視居住分化現象,規劃管理工作者們是調整規劃管理手段的時候了,讓生活品質千差萬別的居住區里的人們對生活都充滿希望。
參 考 文 獻
[1]Gregory D.Squires,Charis E.kubrin著.周江評譯.優越的場所:美國城市中的種族、不平衡發展和機會的分布[M].國際城市規劃.2007(2):13~25
[2]林達.我也有一個夢想[M].第一篇:洛杉磯騷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08
[3]李志剛.中國城市的居住分異[M].國際城市規劃.2008(4):12~18
[4]LOGAN,J.(2002a) The Suburban Advantage.Albany,NY:Lewis Mum
ford Center
[5]Rusk,D(1993)Cities Without Suburbs.Baltimore,MD: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
[6]http://house.sina.com.cn/focus/richandpoorhouse/index.html
[7]新京報(北京).2011-08-14
[8]《小崔說會:保障房“大躍進”》.華爾街日報.WSJ 中文網.2011/03/11
[9]www.news.com.來源:CCTV《經濟半小時》律師陳岳琴.2011-08-14
資料:1.2003年國務院18號文件提出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2.2011年,中國公共財政對住房保障支出的預算規模是2584億元左右,按歷史分配經驗估計,將有70%~80%左右資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設,如果以80%計算,規模大致在2000億元左右。由于在棚戶區改造中中央和地方財政耗費了約1600億,留給廉租房和公共租賃房的全國財政資金只剩下約400億左右,而建設資金在3000~4000億元,因此,財政資金直接缺口將大致在3000億元左右。
3.2011年08月14日www.news.com來源:CCTV《經濟半小時》律師陳岳琴說,主要是檢測一下整個北京市3000多個商品房小區里面,綠地率達標的到底有多少?園林那邊也挺配合,大概圖測了二三十家,結果80%、90%都不達標。北京有多少小區更改了規劃,通過占用綠地來建設商品房以獲取暴利,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但陳岳琴告訴記者,她聽到的類似案例非常多,而在這些綠地上建起來的樓盤所產生的灰色財富,更是一個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