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當今市場經濟下傳統的人文精神的關懷究竟還能在什么方面找到,順應時代的發展,建構新型的現代社會人文精神的關懷體系已經成為迫不及待的時代話題。
【關鍵詞】人文精神;文化;思考
一、引言
當今世界是一個物欲橫流、變化萬千的經濟社會,市場經濟的浪潮席卷了整個世界,物質利益的追求成為一大部分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從而出現了理想的追求為現實的利益計較所取代;感官的滿足成了文化的最高指令;庸俗文化淹沒了高雅文化;金錢的權威沖決道德的堤壩;日益擴大的財富差距褻瀆著社會公平;以新技術為基礎的話語霸權鉗制著人們的思想自由等等的一系列現象,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大家的反思:當今市場經濟下的現實世界中的人究竟成了一個怎樣概念的人,傳統的人文精神的關懷究竟還能在什么方面找到。因此,關注這一現實世界中人的精神素質的變化,順應時代的發展,建構新型的現代社會人文精神的關懷體系,已不僅是一個人學的基本理論問題,而是成為了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
二、我國理論界對于人文精神的看法
關于這個方面的思考,在我國理論界也引起過足夠的重視。一些學者就這樣認為,認為作為中國文化原核心的中國哲學,即人文主義傳統可以給當今中國的人文問題和全球的人文問題開出一條最好的解救道路來。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主義,可為我們重建道德秩序的精神支柱,從而十分崇拜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人文精神,極力主張繼承和發揚光大。但是,他們只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精華部分,而無視這種傳統的人文精神所帶給我們的歷史經驗教訓。這是因為我們國家傳統的人文關懷太過于關注人自身精神的放逸和灑脫,而對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方面則提倡“出世”的消極思想,有著明顯的反科學傾向。在中國古代就有“玩物喪志”一說,對一些手工能工巧匠們是不屑一顧,將他們劃為社會底層,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無非是一些“奇技淫巧”,從而加以禁止限制。以至于發展到后來目空一切,將擁有鐵甲利炮的西洋人視為一群不學無術的“蠻人”。這種傳統的反科學的人文精神嚴重阻礙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我們不能在科學技術顯現作用更為突出的今天再從老祖宗那兒搬來一些陳年的祖訓來規范今天的人文秩序,而應從當今現實經濟、科技社會基礎上出發去探索一種能適應這種社會發展的人自身方面的人文精神關懷。
三、新型現代社會人文精神的關懷體系的探索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存在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而人文精神作為一種精神關懷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要求人們在認識和評價它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時,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基本原理。對于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主張和弘揚的人文目標和價值屬于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而它自身的發展與實現,也離不開必要的社會、經濟條件。毫無疑問,它的產生、發展和完善要受到經濟基礎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必須肯定,在人文精神與經濟基礎二者的關系上,經濟基礎對人文精神具有決定作用。在當今現實的經濟社會中,物欲橫流,金錢至上、貪污腐敗等引起了社會上一些人內心中的毫無內在規范和理想追求的精神狀態,從而感覺到整個世界對人自身的人生意義與價值追求的無視,從而導致在當今社會下一些人大聲疾呼“人文精神的失落”。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他們的憂患意識究竟是正確的還是盲目的呢?在一些學者看來,所謂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一種追求人生意義或價值的理性態度,即關懷個體的自我實現與自由、人與人的平等、社會和諧和進步、人與自然的同一等。這種精神并不能僅僅停留在心理領域,而必須從具體而客觀的文化過程中體現出來。也就是說,“人文精神”應當體現在追求人生意義的具體客觀的文化過程中。這種過程涉及人類生活的幾乎一切方面,當其被僅僅看作顯現人生意義的物所時,就被稱為“人文領域”。此外,在人文精神的一系列討論中,常常還可以見到將人文精神與人的物質利益對立起來的說法。似乎倡導人文精神,就有再度抹殺人的物質利益的傾向。其實,這只是某些人理解中的一個誤會。而真正的人文精神,作為人類共同生活秩序賴以存在、延續的理性基礎,是人們得以追求自己正當物質利益的精神條件。所以,人文精神從本質上并不否定人的物質需要,而只是要將人類的自然本能要求轉變為具有特定文化、社會意義或內涵的人的需要,使人的行為不再只由本能所支配,而成為符合一定社會規范的、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文明行為。在此基礎上,人文精神所否定的,正是完全聽任本能支配的自然行為,是為了個人的物質利益而放棄了做人的準則。當然,在歷史和現實中,不同的階級、社會集團、不同制度的社會,總有著自己的價值法則與特定的行為規范,并且要求從屬于它的人們忠于自己的特殊信念與規范。這就牽涉到人文精神意識形態中的一個歷史性的問題。按照歷史發展規律中的繼承和發展,人文精神誠然存在某些一致方面。但即使是這些一致方面,在不同民族或時代的特殊歷史條件下,都可能呈現出自身的獨特風貌,從而顯示人文精神的變化、多樣、豐富和復雜性,即所謂的歷史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理論傳統,都是與當時社會歷史的現實性直接掛鉤的。由于社會歷史在一天天地變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在矛盾與協調的曲線運動中相互適應。當社會歷史具體環境變了,而人類自身對自己的人文關懷還沒有與之適應,就會造成對社會歷史的負面效應。這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歷史的發展進入到瞬息萬變的今天,整個人類社會一天一個新樣,從而與之相適應的人文關懷也必將隨之不斷適應,這就容易造成在實際現狀中出現一些脫節的現象,人類會在這種瞬息萬變中越來越體會到與新的社會歷史相適應的人文精神還沒有生成。當然,這種生成不是出于自己已有的創造,而是來自對舊的人文精神的揚棄,即創造性轉化。因此,與其說我們應該“繼承”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不如說應當創造性“轉化”舊的人文精神為當今人文關懷服務。這就涉及到一個“轉化”重建人文精神的問題,進而也就深一層次地涉及到當今人類的價值理想、價值信念方面的問題。
在一般理論層面上看來,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必然要超越傳統價值觀念的基本框架。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價值觀念的某些框架也隨之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于是社會中出現價值觀念的斷層,缺失現象是不足為奇的。人類自身在經歷現代化大工業所帶來的極大的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目擊了道德、價值、精神危機的惡果。一切都喪失了尺度和標準,各行其道和自以為是使每個個體都難以獲得自我確證,孤獨與絕望也是在普遍意義喪失之后出現的。人類對自身的所作所為越來越感到茫然失措。從而引起了一系列現代性心理驚慌。人類越來越對自己應當怎樣生活、與它人的關系應當怎樣處理和定位感到莫名的迷惑。究竟怎樣才能幸福、和諧、有序地生活?怎樣才能和善友愛地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呢?霍布斯就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狼與狼之間的關系”,“戰爭、敵視是人類的天性”,這體現出人對自身普遍存在著一種不安全的心理狀況,從而迫切要求一種向善避惡的人文關懷。因此,重建人文精神,就是要在善的追求中重建社會的價值理想、價值信念。善是人所最需要的事物。對于向往、追求著幸福的人們來說,善,就是使他們生活幸福的人文世界的人文本體。但是,這種美好愿望的背后卻是在人文環境不容樂觀的處境下人類自身的憂患意識。說到底,它只不過是一些人文知識分子對不理想人文環境下的一種猜想,在現實批判的同時,猜想一個更合理、更完善、更具人性的價值意義世界,并以想象的方式去規約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人類真正想要使這種轉型不流于形式、不流于空想,就應當真正找清楚新時代條件下的人文精神它究竟與傳統意義上的人文精神有什么區別,哪些方面可以繼承,哪些方面可以發展,并且發展的理論生長點在哪?諸如此類,迫切要求我們應拋棄那種大而化之的理論探討方式,將理論研究視角由宏觀轉向微觀,探索現代人文關懷實處著陸點,找準目標,對癥下藥,才會起到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