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圓”素在各個時期茶具的設計中都有所體現。本文通過綜合了各個時期“圓”素在茶具中的運用,總結并詮釋了“圓”素在當今茶具中的設計之法。
【關鍵詞】圓;茶具;形態
一、茶具發展過程中形態的變化
提到茶具最早應追溯到漢朝。西漢時期的辭賦家王褒所著的《憧約》文中有提到“烹茶盡具”。這是關于茶具的最早的文獻記載。后來由于飲茶之風的興起和茶文化的發展,茶具也成為我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茶具的歷史會發現茶具除了在器件數目與用途上的不同之外,其外在造型在各個發展階段也有所不同。早在制陶業還不是很發達的時期茶具還僅限于對稱的簡單的造型,后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在茶具紋案的裝飾上著手,為茶具的形態增添美感。之后由于思想文化的發展以及陶瓷和紫砂的出現,茶具在形態表達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就拿紫砂來說它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因此在茶壺的形態上開始擺脫原來的單一與簡單,表達手法上也更顯多變。精細的雕刻、豐富的色彩、以及多變的形態都在茶具的形態上有所體現。此外金屬也是茶具常使用的材質,由于它可以通過高溫融化澆筑成型所以在形態的表達上更具有隨意性。金屬茶具早期多在國外出現,因此對國外茶具形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現如今由于潮流趨勢的推動,茶具在形態上更是出現了獨特的個性的發展,譬如時下的微型建筑風格,雕塑風格等。茶具形態的變化發展也都離不開這四個方面:其一,技術與材料的影響。早期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加之在技術方面也受到頗多的限制,所以那時候茶具的造型比較簡單,而在材料的選用上大體也都采用了廉價易取的陶做主料。之后由于陶瓷和紫砂的出現才豐富了材料的選擇,也為茶具塑形拓展了空間。其二,認知的影響。以前人們認知能力有限,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低下。因此久而久之形成了人們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崇拜之情。縮小到生活器具——茶具的表達上,我們不難發現它的裝飾大多以自然現象、動物和植物為主。其三,權力象征的影響。封建社會的中國權利高度集中,因此在很多事物的表現上都凸顯了權力和身份的象征。具體到茶具外形上運用到了龍、鳳之類的象征權貴的元素。在色彩表現上也采用了華麗耀眼的黃色來做裝飾。其四,思想個性的影響。時至當下,源于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大機器生產的出現,現代茶具的造型更是琳瑯滿目,姿態萬千。既有追求傳統復古之味的,又有融合時代特色的,還有追求時尚個性的。但無論茶具外形的變化如何,它都離不開文化背景、時代特征以及形式美感的支撐。
二、不同時期“圓”素在茶具中的應用
“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意義頗為豐富的詞匯。亦有完滿團圓、循環輪回、周全完備之意,也有天地方圓之說。將其利用在生活器具上的例子已不在少數,茶具形態上的體現也各有特色。早期的茶壺和茶碗的形態大多滿足其使用功能,當時“圓”在茶具的運用多數直接體現為壺具口圓、底圓、腹部凸起成圓形等特點,把手也成簡單的曲線形。茶杯多成低矮的圓形碗狀。以東漢的陶茶碗為例,其造型是弧壁,敞口淺足,平底。制作上采用拉坯成型,裝飾上無任何刻劃,利用拉坯時留在胎坯上的自然弧紋,形成以較高的藝術美感。隋唐時期,由于國力的繁盛,文化的交融與開放和飲茶之風的盛行,這一時期茶具的造型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圓”素在壺身上體現較為明顯。壺身不再低矮,而是有了較為飽滿的體態,橢圓形壺身與圓形地圈足的結合,讓壺具更具有穩定之感。至于茶杯的形態也和茶壺形成呼應,略微高聳有微凸杯肚,加之由釉色的裝飾也讓杯體更顯圓潤之感。清朝時期茶具在體型上變的稍小一些,在形態上講求精巧玲瓏,不再以“圓”為主,而是形態各異富有變化。技法上更加注重顏色的搭配與工藝的表現。雕刻、鏤空等手法亦是屢見不鮮。當前茶具設計表現手法眾多,因為技術和材料的發展,讓形態表達上也更加精巧和精確。單從幾何圖形中就可引發不同設計形態,以“圓”為例:圓作為一個簡單的幾何形態,但是由于圓本身就是一個簡單的形態,要運用到簡約感的設計之中,應更加注意使用的切入點,避免設計過于空洞。
三、結論
通過對茶具形態發展變化和各個時期“圓”在茶具設計中的表達等方面的研究,了解“圓”素對茶具形態的影響。提出“圓”素在當前茶具設計中的運用方法。(1)間接抽象表達。當今茶具的設計形態變化各異,不再單純的限制于簡單的集合形態。在現代設計中對“圓”一詞也有了更多的闡述。現代茶具為體現時尚簡約都采用流線型的表達方式。流線即弧線,弧線其實它也是設計中對“圓”素的另一種應用,也是對圓一詞的抽象表達。為人們傳達一種圓潤、圓滑的感覺。例如德國設計師沃爾夫.卡拉格爾設計的塔娃娜,雖然設計本身沒有直接利用圓的外形,但作品光滑流暢的弧面和曲線仍會給人一種光滑圓潤之意。(2)意象表達。通過茶壺與茶具的整體組合或者通過打造一種使用情景,營造一種使用氛圍,為人們闡述一種圓滿,團圓之意也是現代茶具設計中所追求的一種理念。如美國設計師皮特.塞恩格爾的茶具,雖然茶壺在造型上運用了凹陷變形的手法,但茶壺和茶杯親密的組合形式讓我們感覺到了團圓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