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前兩年相比,今年的“中國創業投資暨私募股權投資中期論壇”現場顯得較為冷清,與整個創投行業目前的氛圍如出一轍。“PE暴利時代終結”已成為業內公認的事實,而如何在“危”中尋“機”,則是目前整個創投行業思考的重點。
暴利終結 “寒冬”來臨
2010年,隨著IPO市場的急速猛進,創投行業也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月賬面回報率平均達到7-10倍,一個項目上市后,收益翻至5倍、10倍甚至幾十倍、上百倍。巨額利潤吸引各方資本進入創投市場,一度出現“全民PE”的奇觀。
該勢頭一直持續到2011年上半年。同年下半年,資本市場天氣突然由晴轉陰,VC/PE投融資、退出回報率都出現大幅下滑,整個行業旋即進入“寒冬”。
目前,VC投募活躍度及交易金額均跌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清科集團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中國創投市場共新募集基金79只,募資金額約為33.71億美元,同比下降60.3%;共發生投資案例401起,同比下降48.6%;投資總額約為25.11億美元,同比下降63.1%。
同樣,PE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2012年上半年,共有71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完成募集,數量同比縮水近四成,其中披露金額的68只基金共計募集52.14億美元,同比減少77.1%;共發生投資案例252起,同比下降22.5%,其中披露金額的218起案例共計投資73.21億美元,同比下降51.8%。
更為嚴重的是,境內外上市回報率不斷刷新歷史最低紀錄。去年境內、外上市回報率分別為16.6倍和5.7倍,今年分別降至5.5倍和1.48倍,其中上交所2.5倍、創業板1.8倍、中小企業板6.8倍、香港主板0.93倍。
成本攀高 融資困難
面對行業形勢的急轉而下,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表示:“其實沒關系,我們要客觀地看今年。去年確實是瘋狂的一年,本來我們投得太快了,投得太猛了,太激進了”。
回看前兩年,從政策、法律到整個資本市場都一致向好,VC/PE行業的生長環境可謂得“天時、地利、人和”。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股市走出了一個小高峰,IPO市場50倍、60倍市盈率更是屢見不鮮。此外,為促進當地正處于初創期的創投行業的發展,不少地方政府還出臺了諸多扶持政策。
但現在這些外部條件已不復存在。海外資本市場動蕩不安,中國概念股海外上市表現不如人意。國內資本市場也逐漸回歸理性,二級市場低迷不振。尤其在證監會出臺一系列新股發行改革及抑制炒新政策之后,IPO市盈率已降至30倍以下,6月以來新股破發率高達50%以上,A股上市高投資回報風光不再。同時,隨著行業一些問題的暴露,監管部門不斷加強監管力度,近期發改委就連續出臺文件,要求穿透計算PE信托、合伙制基金所有LP數量,并強制性要求PE的單個LP最低出資投資門檻為1000萬元。
此外,“全民PE”更加大了創投行業的競爭,項目的成本節節攀升。VC/PE行業由于一直缺乏系統的法律規范和約束,行業進入門檻較低。隨著2010年行業利潤率的大幅提升,機構、民企、國企等紛紛涌入VC/PE市場,隨后更是有保險、公募基金也開始涉足。創投機構“一窩蜂”式的對PE項目激烈拼搶,為了一個好項目,相互哄抬價格的故事時有發生,一級市場市盈率十幾倍乃至數十倍的項目不在少數。某創投企業總裁笑言:“2011年是‘浴血奮戰’的一年,跟了很長時間的好項目,常常被同行以更高價格拿下。‘臨門一腳’踢得不好,之前的努力都付之東流”。
而對PE企業而言,LP的“謹小慎微”則成為另一阻礙。或因為2009、2010年投資的錢尚未收回,或因為對目前股市缺乏信心,LP投資越來越謹慎,對項目的價值考察和PE企業的能力考察力度加大,致使PE募資越來越困難,募資渠道費用不斷上漲。
危中有機 變革在即
“危”和“機”是一體兩面,普通人往往只能看到“危”的表現,而智者卻能在“危”中孕育出“機”的新芽。
清科創投董事總經理屈衛東認為:“中國的創業板前兩年60、70倍市盈率,甚至有200倍市盈率,現在也降到30、40倍了,這給大家一個反思,前兩年20多倍市盈率的PE項目還沖進去,現在很多就要自食其果。所以,目前的狀況給整個市場一個洗牌、重新思考、冷靜下來的機會。”過去的兩年,VC/PE忙著奔跑,忘了反思。暴利時代終結,創投家們該靜下心來,思考問題的癥結何在,投資的本質何在,中國創投行業又該如何健康發展。
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守仁表示,在戰略轉型期,創投機構只有提升企業培育能力,才能長久立于不敗之地。依靠一、二級市場價差盈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創投機構不得不回頭重新考慮項目的價值所在。而對整個創投行業而言,這種內部調整和回歸,不能不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這一次產業重新洗牌,對落后創投企業而言是“浩劫”,而對有所準備的創投企業則是兼并壯大的好時機。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強魚吃弱魚的游戲即將上演。
此外,強壓之下,粗放型創投企業并不會全部被淘汰出局,其中的一些將會找到在夾縫中生存的新方法,通過各種創新活下來。
變得快 才能活得久
“寒冬”來臨,VC/PE行業及企業的出路何在?
上海永宣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馮濤認為:“我們以前賴以生存的公式走到今天,壽終正寢,接下來要生存發展,就需要尋找新的公式和套路了”。德同資本創始主管合伙人田立新則進一步補充道:“其實,模式變、套路變都沒有問題…但發現價值和創造價值的產業核心理念是永遠不變的”。
在眾多PE為前后夾擊的市場環境愁眉不展時,天堂硅谷開始了它的“養豬”之路。2011年9月19日,天堂硅谷與湖南生豬龍頭企業大康牧業共同設立天堂大康。天堂硅谷出資人民幣3000萬元,占天堂大康出資總額的10%,其余80%由天堂硅谷負責對外募集。天堂大康以畜牧業及相關領域企業項目為主要投資方向。這種通過與行業龍頭上市公司成立合伙企業,并助其培養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當項目達到一定能力之時,再由企業回購,以實現套現退出的新模式,被稱為“產業+資本”模式。在Pre-IPO項目價格高企的今天,它或者能為PE開辟一條新的盈利之道,而類似的創投轉型案例正在不斷增加。
王守仁曾歸納出創投行業轉型期的八個特點:一是投資獲利由過去“碰運氣”向“知識技能獲勝”轉型;二是募集資金由單純向投資者籌資向強化管理信托資產轉型;三是投資項目由追求數量向講究質量轉型;四是投資方式由簡單投入資金向提供“增值服務”轉型;五是投資團隊由“人海戰術”向多元專業人才轉型;六是退出方式由單一IPO退出向IPO、并購等多渠道退出轉型;七是本土、外資機構由各行其道向并軌、合作轉型;八是項目管理由單純追逐pro-IPO向組合型管理轉型。
圍繞產業核心理念進行盈利模式創新,應該成為目前創投行業思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