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股市走勢越發低迷,滬指在2100點左右搖擺,滬深兩市的日成交金額之和連1000億元的關口都無法邁過,能夠離場的投資者基本上已經離場而去,尚未離場的投資者只是苦苦等待反彈的良機,以便損失在能夠承受的時候割肉離場。據相關媒體報道,今年上半年國內股民平均虧損額在4萬左右,問題不光是虧錢,還在于股民虧錢之后,依然看不到賺錢的曙光。在股市缺乏賺錢效應的大背景下,中小投資者只能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中小投資者對于股市的訣別之情,令職責所限、不得不堅守股市的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也不得不降低其持倉倉位。
于是乎,在國內股市出現了不可思議的一幕:秉承價值投資理念的基金在滬指跌至所謂的“鉆石底”時,不但沒有像管理層所想象的那樣去“抄底”,反倒是在所謂的“底部區域”附近加快了減倉出貨的步伐。數據顯示,7月份基金持倉倉位平均降低了3%。這也就是說,在股市最需要資金救急之際,承擔了股市中流砥柱重任的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根本無法完成管理層所賦予它們的重任。
面對股市的低迷,面對證監會發審委案頭上那上千家嗷嗷待哺、渴盼資本市場陽光雨露的擬上市公司的眼光,管理層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一方面積極和相關部門協調,改善股市的生態環境。如央行出臺了一系列降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消息,力圖改善股市的資金面失血狀況;如協同住建部門,加強對房地產上市公司的監管,希望能夠將投資者手中用于炒樓炒房的資金引入股市;近來更是傳出管理層與稅務部門協調能否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在借助外力支持的同時,管理層在自己的管轄范圍內也是大出血,大幅調低交易傭金和過戶費用,據稱僅此一項,每年就能降低股民交易支出160億元。
不過,對于管理層近來推出的重重利好政策,市場投資者和股市本身并沒有給管理層留一點面子。滬指依然是圍繞2100點打轉轉,投資者也是擺出一副“任你利好多多,我自巋然不動”的架勢,這讓管理層頗有點“猛拳砸在棉花上”的感覺。
其實,市場和投資者并非是對利好反應麻木,主要是這些利好都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比如說,造成如今股市低迷的最大原因,是場內存量資金寥寥且被深套,場外資金因為股市沒有賺錢效應而根本不會入場。因此,要想使得股市重新煥發生機,必須促使股市產生賺錢效應。沒有賺錢效應,股市只會更加貧血,資金只會加速流出。管理層的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通過價值投資能夠在股市賺錢的機制,沒有這個機制,出臺再多的利好政策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